人性磨练经典语录(人性的后天滋养益于自我实现)(1)

月落西海无声,晨光却带着细碎的繁华,人间烟火伴着曙光袅袅娉婷,落在俗世里各色新鲜。如果说天地是飘摇的逆旅,那么昼夜不过是光阴的门户。这日子走得实在匆忙,似乎一晃神就来到了年末最后一个月。

生活中充满了不可测的东西,是命运的安排,又或是因缘际会?我们能做的,似乎就是抓住一些可以抓住的东西,做几件能做的事情。我们的问候,在这个初冬的周末清晨如期而至,君安如常!

哲人说要三省吾身,因此常常会困扰:我是谁?人是什么?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我们应当做什么?我们希望得到什么?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涉及到一个词“人性”。

人性磨练经典语录(人性的后天滋养益于自我实现)(2)

01 人性,人类的共性

人性一词,在日常用语中,常常有多层理解。

一是相对于“兽性”而言的,humanity,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品性,是人的本质心理属性。

一是人类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属性,normal human feeling nature,是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智。

基于此不同的层次,人性就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即所谓生性和习性。

生性,谓天生之性(自然本性),更多的生物传承而来的,也就是基因自带的种群特征,改变的可能性不大,需要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检验和逐渐取舍形成。

习性,谓习得之性(社会本能),基于成长环境和自我发展的不确定,则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也因此显得更有可为和更重要。

人性磨练经典语录(人性的后天滋养益于自我实现)(3)

02 性本善/性本恶,东西方的人性观

“人之初,性本善”是东方的主流思想。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几千年来虽有根据时代特征的持续发展和迭代,但其根本要义得以保持。

代表人物有孔子,把“仁”作为人之根本属性。另一个代表是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人性善”的思想,如他说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因为认为的是人性善,所以强调“教化世人”,强调教育和感化的重要性。这种思想认为,既然人的本性是好的,恶习只是后来感染的,所以治理社会就应该从道德教育入手,劝人们放弃恶习,回到先天性的“善”的境地。

西方关于人性的思考,从古希腊到近现代,不管是理性人性论还是自然人性论,一直在持续的发展过程中。但是真正对西方人的人性观点起到普遍、巨大、长久影响的应是基督教教义。

基督教创世纪说、原罪说和救赎说等人性观,“原罪”是其理论核心。《圣经》中所揭示的“原罪”是人类脱离自然状态走入社会时所带有的“罪”,此罪将永远与人类同在,必须要向主忏悔,直到获得上帝的拯救。

西方人深信人性是本恶的,所以从一开始就选择了超越一切人的法律。社会就必须通过各种法律法规,各种规章制度,来预先设立行为规范。无论君主或臣民,无论对圣贤或凡人,谁都没有资格凌驾于法律之上置身监督之外。

正是基于对人性的善恶这两种不同观点,造成了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中国文化更重礼制,西方文化更重法制。

人性磨练经典语录(人性的后天滋养益于自我实现)(4)

03 后天滋养,人性的自我实现

“性相近,习相远”,因此欧阳修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性因物而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了人类天性中真正的内在本质,需求按照从低到高排列。这个从低到高的顺序,也是一个从满足生性到养成习性的逐级上升过程。

人性能到达的最高境界,是能自我实现,能体会到一种发自心灵深处喜悦的短暂时刻。

要达到自我的实现,必须有足够的后天滋养和培育,拥有突破自我的创造性,重塑自我的成长性,接受不确定的开放性,打开视野的多元性。

如果说人生的本性是水,后天的滋养才把我们塑造成了不同的冰雕,拥有了各自不同的鲜明特质,即所谓个性。

人性磨练经典语录(人性的后天滋养益于自我实现)(5)

人性磨练经典语录(人性的后天滋养益于自我实现)(6)

我们一直走在前行的路上,而持续努力的意义,可能就是在未来的日子里,放眼望去能看到更多自己喜欢的人和事。

智识上的亲密感,局限时空内感受到的赏识和支撑,对于我们的发展尤为重要。

伙伴之间的亲密,常常是前进的真正的动力,我们常常是要证明给身边的人看,而不是证明给远方的远方。

因此,我们要确定自己的站位,要归属于某个群体,下周话题“组织”,敬请期待!

时光荏苒,一晃“狼浪天涯”跟大家携手走过了8个月,努力过后,才知道许多事情,坚持坚持,就走向了更远的前方。

惟愿你我,所求皆如愿,所行化坦途,多喜乐,长宁安。

人性磨练经典语录(人性的后天滋养益于自我实现)(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