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夏天高温突破50度(印度穷装不起空调)(1)

列位欢迎来到照理说事。

这两天您感没感觉到挺热的?确实,进入到七月以来,我国很多城市又开启了火炉状态,有的城市真的气温已经接近40度了,很多人都说这样炎热的夏天幸亏我们有一个利器可以对抗,那就是空调。是的,甭管室外温度多高,好歹我们可以在室内开空调,像我这样穿着长衣长袖,但是我开空调,我就不会感觉到闷热。

新加坡已故总理李光耀曾经发出感慨,他觉得新加坡能够取得今天这样骄人的成绩,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类发明了空调。可以想象一下,像新加坡这样的热带国家,那个气温简直是要热死。所以古代的时候热带基本出不了大门,天气太热,人都没有心思工作了。可是进入到现代以来,由于空调的发明,新加坡人可以躲在空调房中辛苦努力。因此创造了这么骄人的经济成就,所以李光耀一生都很感谢空调的发明。

可是大家知道吗?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每个国家的人都这么幸运,都能享受空调的。比如说咱们的邻邦印度由于经济发展的原因,电力供应不足,老百姓买不起,所以印度虽然比我们热很多,但是印度家庭的空调拥有率是非常非常低的。

印度没空调是没钱,可是有的国家明明很有钱还是没有空调,哪些国家呢?欧洲的很多国家,像什么英国、法国、德国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强国,按道理讲那个人均gdp都是我国的两三倍之多。咱们普通老百姓家庭现在买个空调说实话不叫事,便宜点的一两千块钱,贵的也就三四千块钱,也就是一个普通人半个月左右的工资。那么欧洲人收入那么高,他们为什么没有空调?

这是有原因的,其实打开地图我们就能发现,欧洲这几个国家说实话都是高纬度国家,跟我国东北地区这个纬度差不多,东北妥妥的是避暑胜地,今天东北很多城市才20多度的气温,超过30度的日子都不多见。到了晚间由于昼夜温差大,可能才二十一二度,东北现在有的城市晚上睡觉还是要盖被的,别说空调,连风扇都不开。

英国其实也是这样,由于纬度高,所以英国常年的气温不高。不像咱们国家很多城市一到夏季就三四十度的高温,然而这两年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也可能是西方学者说的全球气候变暖,英国也好、法国也好、德国也好,有很多国家在最近遭遇到了极端的高温。像英国伦敦前两天是连续多日四十二三度,可是由于以往比较凉爽,所以英国人根本就没有安空调这个习惯,以至于突如其来的高温把整个英国人都给搞懵了。甚至长时间的高温有些有慢性病的年龄比较大的人都会死于炎热。

以往咱们知道伦敦这个地方有个别称叫雾都,伦敦长年笼罩在大雾之中,有阳光的日子是很少的。所以英国人本身是很享受晒太阳,然而最近这几周不行,太阳太过炎热了,直射下来气温40多度,那么地表温度绝对超过50度,然而英国很多家庭由于没有空调,这个人实在是热的受不了。

不光是气温的问题,其实也有一个价格的问题,按道理讲你这一个空调其实价格是不高的。中国卖两三千块钱,在国外也就卖个四五百欧元,可是由于人力成本高,在欧洲安一台空调的价格大概能买两台空调。这事咱也能理解,我国今天空调市场非常大,所以我国的空调安装工人他有非常多的生意,经常你要在炎热的夏天去买空调,人家告诉你对不起,你这个安装得排到下个礼拜。人家每一天都有大量的活,薄利多销再加上本身我国劳动力相对比较便宜,所以安一台空调大概也就是一二百块钱,这个价格普通家庭都能承受。

而欧洲那个地方本身平时空调没有多少人消费,所以养不起一支庞大的安装空调的队伍,而活又比较少,达不到薄利多销,再加上欧洲那个人力成本高,所以你这个安一台空调的价格比买两台都贵。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很多的欧洲家庭就觉得你这个炎热的日子没几天,一年不就一两周、两三周,挺过去就算了,何必因为这个事要花钱。

尤其是当有的人真的热的受不了准备到商场下单去买空调的时候,人家会告诉他对不起,我们没有足够的空调安装工人,你把钱交了得仨礼拜之后才能给你安。大家一想,过仨礼拜这个炎热日子就过去了,那我今年买空调又白买了,所以干脆就不买空调了。最终恶性循环之下,越来越少的人去买空调,然后就没有强大的安装队伍,然后你去买空调就要等很长时间,最终你就不想去买一个空调。

但是最近这两天欧洲真是热得有点邪乎,此前的一些节目我们跟大家讲,说印度今年其实热的也很怪,热的特别早。而且很多城市,温度都超过了50度,难道真的像有的气象学家说的那样,全球在变暖?确实,咱们这么讲,以我国为例,很多人都说最近几年感觉比我们小时候要热多了。为什么?

你想想咱们小时候大街上跑几辆汽车?各家各户谁家有钱买得起空调?而今天每家每户几乎都有汽车,每家每户几乎都有空调,每一辆汽车、每一架空调室外机那都在不断的往外排热。所以城市的热岛效应是越来越显著,咱们国家是这样,欧洲更是这样,所以欧洲很多居民抱怨,这两年来每年夏季的炎热的时间是越来越长了。因此他们真要考虑哪怕花大头钱也要把这个空调给置办上。我觉得这对我国空调企业来讲,可绝对是个好机会。

印度夏天高温突破50度(印度穷装不起空调)(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