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读这张古代名人来琼线路图(慢读这张古代名人来琼线路图)(1)

明代以前,譬如大唐或大宋时期,海南岛的交通情况是什么样的?

对唐宋时期海南的交通状况,可考的史料不多,但有人根据当年游僧、谪宦的海南之行,绘制成一张“古代名人来琼线路图”,也能窥见一个大概。

1984年10月手刻版《海南岛公路·汽车运输史》认为,海南岛唐宋时的交通可用“水盛陆衰”这句话来概括。因为在唐宋时,岛内的陆上交通主要靠黎路(民间小径),既崎岖坎坷,又多蛇虫挡道,而且遇有贼盗拦劫,所以,除短距离行人往返外,长途客人和传驿及商业运输,大多数靠海路。如《琼台志》载:“自徐闻抵琼必渡海。然琼昔于四州,陆路少通,多由海达。”

慢读这张古代名人来琼线路图(慢读这张古代名人来琼线路图)(2)

古代船只进出海口港必经海甸溪。图为70多年前的海甸溪景象。陈耿翻拍自民国资料

海上通道的历史记忆

研究琼州古驿道时,我们发现古代海南在路程的长度观念上较为含糊,仅以“一天”或“半天”来标记路的长短。如史书载“东路(琼山)二日至文昌;半日至会同;半日至乐会;一日至万州;二日至陵水;二日至崖州。”更有趣的是,山区的黎族人民甚至以“勾刀”(劈山的大刀)来计算山道长度,如“此地到彼地的距离有多少‘勾刀路’。”

但对水路的记载,距离上用的度量单位却很正常。

《琼州府志》中记载:“琼州地居海中,东西距九百七十里,南北距九百七十五里。自徐闻渡海,半日可至。琼为都会,居岛之北,儋居西陲,崖居南陲,万居东陲,内包黎峒,万山峻拔,外匝大海,远接岛夷诸国。”

《琼管志》云:“外匝大海,接乌里苏吉浪之州;南则占城,西则真腊、交阯,东则千里长沙(指西沙群岛),万里石塘(指南沙群岛),北接雷州府徐闻县;东至万州乌鱼场海岸四百九十里,南至小洞天海岸一千一百三十里,西至儋州洋浦海四百八十里,北至环海铺十里;东南到陵水多峰港海岸五百四十里,西南到感恩南港海岸八百一十里,东北至文昌抱虎浦海岸一百六十里,西北至临高博白浦海岸二百八十里,至京师九千七百一十五里……”

“对琼州驿道,我认为应先研究水驿,再研究陆驿。”蒙乐生认为。

慢读这张古代名人来琼线路图(慢读这张古代名人来琼线路图)(3)

古代名人来琼线路图。选自《海南岛公路·汽车运输史》

古代名人诗中琼州寻路

唐朝来琼较早的知名人物应当是鉴真和李德裕。

鉴真本是应日本来唐游学僧人荣睿的邀请,为促进当时中日文化交流,连续东渡日本均遭失败,在第五次东渡时又被台风连船带人漂流到海南岛。748年11月,鉴真等人漂流到海南岛南端,当时那里属振州辖地。在此地居住一年多后,便就启程北上崖州(治所在琼山)准备渡海,由于当时岛内陆路难走,带病的荣睿便乘船取水路北上崖州;鉴真因懂医道为便于采药和旅游,选陆路从振州(现三亚崖城一带)经吉阳(藤桥)、陵水、万宁(据说还登过东山岭浏览和采草药)等地赴崖州会合,直到公元750年才离开海南(从澄迈县渡海回大陆)。

李德裕(五公之一)则比鉴真和尚晚一百年来海南。据史书记载:李于唐大宗二年(848年)冬由潮州贬来崖州,第二年春抵琼(一说同年11月)。因在来琼的途中度过除夕,于一路艰苦跋涉便写下《贬崖州司户道中作》:“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苏东坡比李德裕晚249年来琼。1097年苏东坡从惠州再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居儋跨四年,于1100年遇赦北归,次年七月行至常州病逝。从他被贬来琼的诗句中,也可了解当时交通的一些情况———《和陶止酒》并序:丁丑岁予谪海南,子由(苏辙)亦贬雷(今海康县),五月十一日相遇于藤(广西境),同行至雷,六月十一日相别渡海,余(我)时病痔(当时患痔疮)呻吟,子由亦终夕不寐,因诵渊明诗,劝余止(戒)酒,乃和原韵(照原来韵脚写诗),因以赠别,庶几真止矣!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在藤州相会后,一同南来。渡海登陆在琼州报到稍事停留一段时间后,再从琼州(琼山)往昌化军(治所在今儋州中和镇)的途中写《戏作》并序:行琼儋间(琼山经澄迈、临高至儋州中和),肩舆坐睡,梦中得句(坐在没有蓬顶的坐椅式小轿里,入睡在梦中想到的诗句)。

苏轼来琼在海口登陆

苏东坡的诗句也未能将其行程描述得精确,估计存在的可能性有三种:一是“路经”琼山暂作短时停留;二是在附近的澄迈县通潮阁(原澄迈老城糖厂附近)一带登岸,先来琼州(琼山)报到,办理文书手续后才取道昌化军(儋州);三是既在琼山附近之白沙津或海口港登岸,又要先在琼州府办理文书手续,还因为苏是当时名士,故受地方贤达之邀,暂在琼山作短时游览、讲学之停留。

“三者之中,我们认为最后一种推断存在的可能性最大。”《海南岛公路·汽车运输史》编者,海汽退休老职工姚伦茂、韩俊元认为。

慢读这张古代名人来琼线路图(慢读这张古代名人来琼线路图)(4)

儋州东坡书院里的东坡雕像。海南日报记者李幸璜摄

据正德《琼台志》载,宋代琼山境内已有海口港、白沙津(后改名神应港)、小英港(今秀英港)、博茂港、东营港、烈楼港等六个海港可供船舶停靠,苏东坡被贬海南既要先来琼州府报到,换取公文然后才能前往儋州(昌化军),所以苏之来琼登陆港口也绝不会舍近而就远。且这六港之中,又以海口、白沙两港与北陆距离最近,“海口港在(琼山)县北十里海口都,水至南渡大江至此会潮成港,今(指明代)官渡,自此达海北。”

“神应港,旧名白沙津,在县北十里洲都,聚舶之地,初港不通,大舟多风涛之虞,宋熙宁中(1068年),琼帅王光祖曾开未就,淳祐戊申年(1248年)忽飓风大作,自冲成港。人以为神应故名,宋于此置渡达徐闻沓磊港。”

从以上史书推断,既然离海北较近的白沙津,当时尚仅居“聚舶之地,初港不通……”,那么苏东坡来琼的登陆点当是海口港,既不是远离琼州府的小英、东营、博茂、烈楼诸港,也不应当是远离府城五十多里的澄迈县通潮阁了。但他在儋州过了三年多流放生活后,于元符三年(1100年)遇赦北归时,确确实实却是从澄迈县的通潮阁乘船离琼的。

李纲李光的海南足迹

关于海口港古渡和宋时的陆路情况,我们还可以从宋朝重臣李纲(五公之一),被贬万安军(今万宁)的情况进一步了解。

李纲于建安二年(1128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夜和儿子宗之渡海,在海口登岸,住华远馆(今海口市中山路附近),三天后便遇赦,但仍在海口小住至十二月十六日才渡海北归。他虽然没有去过万宁,可是在海口时已对那里情况作了调查。如他的《南渡次琼管》一诗并序中,就这样写道:“南渡次琼管,江山风物,与海外不殊。黎人出市贸易,蛮衣稚髻,语言兜离,不可晓也。因询万安,相去(隔)犹五百里,僻陋尤甚。黄茅中二百余家,资生之具,一切无有。道繇(路绕)生黎峒山,往往剽劫。行者必自文昌县泛海,得风便三日可达。艰难至此,无不慨然。赋诗二篇,纪风土,志怀抱也(诗不录)。”

还有五公之一的李光,1144年由原贬所建宁州(节度副使),藤州安置,再贬琼州时,写给当时的琼州地方官员的应酬诗《阜通阁》并序:无寿使君到官未几,浚州筑堤,以通商贾之利,急先务也。因为阁匾其榜曰“阜通”。辱示佳章,因次其韵。诗曰:危阁峥嵘枕碧流,筹心计虑匪人谋;千颿不隔云中树,万贷来从徽外舟;富国要先除国蠹,利民须急去民蟊;使君不日归华近,要路翱翔遍十州。

据资料考证,“阜通阁”,就在府城东门外。宋朝时,城东数里外的南渡江分成两条支流,一条叫北冲溪,另一条绕城东,叫河口河,流经金粟庵(今五公祠附近)前面出海口。当时府城的柴米、竹木多由此河进出。“阜通阁”指琼治官员为纪念李光疏浚河口,发展贸易的功劳,而建筑的纪念性质的楼阁。

因此,从以上情况推断,苏东坡来琼过海的登岸地点当是海口港。

(编者注:本文原载于2013年10月21日海南周刊,见刊略有删减。)

来源:海南日报 海南周刊

撰文:刘贡

值班主任:张杰

值班总监:袁锋

责任编辑:张运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