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标准到底谁来定?

凡是人定的标准,没有一成不变的!

例如审美,先秦时以“体长”为美、以“细腰”为美。《诗经》中《硕人》写的“硕人其颀”、“硕人敖敖”。楚灵王时,以腰细为美,正所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汉魏时则以“体轻”为美,如刘邦的宠妃戚夫人,娇躯翩转,极具韵律之美。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身轻如燕,传说可做掌中舞!

唐朝,则以“丰腴”为美,杨柳腰反而不被看好,唐朝美女无一不富态。阎立本的《步辇图》上,唐太宗周边的侍女没一个瘦的,个个都是小胖妞。

到了宋,则以苗条为美,宋人开始崇尚纯朴淡雅之美。人们对美女的要求渐渐倾向文弱清秀:削肩、平胸、柳腰、纤足。

清朝时,含蓄内敛之美,仍然是女性美的基础,而且要求内外兼备的审美标准。这种审美意识一直保持到民国。

到了现在,审美的标准已经五花八门,整容院的各种划脸套餐随便选!

可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审美标准一直都在变化。

此外,就拿人才的判定和官员选拔标准,历朝历代也各有所不同,比如,夏商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汉代的征辟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至清末的科举制,到现在的公务员考试。

可见,所有人为而定的标准,都是在不停地变化的。遇到新的问题,就要设定新的参照和标准。

道家看来,万物纷繁复杂,人如果去跟随万物的变化不停地设标准改标准,则无有穷尽,就像庄子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

所以道家主张往上追溯,即往天地的本源,万物之初的那个状态走。即希望回到上古小国寡民的时候,过返璞归真的生活!

这一点道家和儒家还有法家是完全不同的,虽然先秦儒家提倡“法先王”,但骨子里还是提倡革新的,例如,《诗经》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易传》的“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都体现革新的精神。法家,就更不用说了,它们因时制宜,直接旗帜鲜明的提倡“法后王”!

有没有不是人定的参照和标准呢,道家的回答是“有”!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在当今的例子(圣王无为而治的理论基础是什么)(1)

正文解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知”的本意是从嘴里快速说出的话。一个人知晓点事,就马上说出去,传出去,类似口口相传之意。后来引申为知道,知识。

美,甘也。善,吉也。美与善都与羊有关,羊者,祥也。羊在上古代表一种美好,所以美和善两个字都与吉、祥、美好有关。所以此处的“善”是指“美好的事物”。

“善”这个字,在道德经中基本不作为世俗的“善良”的意思,因为它本质上就不是一本世俗的“劝善书”,它是圣王守则!

善者,吉也!古人习惯用占卜来推断未来的吉凶祸福,所谓“吉”,就是对自己有利,所谓凶,就是对自己不利。

因此,道德经常用善或不善来辨别一个人行为是否合道,以及合道的程度。

例如,“道”是一条公路,“德”是在这条公路上开车的交通规则,而“善”则用来判断一个车手遵守规章守则的程度,当然也关联到结果。

如果一个人清楚路线,也完全按照交通规则在走,那么可以说他尊道贵德,说明他的行为是善,导致的结果也是善,就是“吉”!有道明君,有德之人就是这类人。

如果一个人路线都不清楚,交通规则也不看,又闯红灯,又超车,又违规掉头,又不礼让行人,可以说他无道,说他失德,最后导致的结果只能是“不善”,也就是“凶”!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在当今的例子(圣王无为而治的理论基础是什么)(2)

恶,過(过)也。過者,度也,从辵咼聲。咼,口戾不正也。

“过”这个字的本意是“度”,即经过某地,或者从这里到那里。什么事过分都是不好的,所以后来又引申出过失和过错之义。

而且過与口戾不正有关,说明最开始也有说错话,夸夸其谈之意,一个人说错话,多嘴,造谣,夸夸其谈,往往会酿成过错。

因此,恶最早的本意就是夸夸其谈的瞎说,以及与其对应的往往会酿成大祸的过错。

天下都口口相传说那些美好的事是如何如何的美,都是夸夸其谈不正确的话。天下都口口相传说那些行为是如何如何的高明,实际上都不是真正的高明!

道家认为,人的那点雕虫小技,都是恣意妄为!正所谓“鱼不可脱于渊”!背后真正高明的是天道!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有和无是相互转化的,就像质能方程一样,有形的物质可以转化为无形的能量,无形的能量也可以转化为有形的物质。

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前和后都是相互参照比较而言的。宫商角徵羽,声也。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音和声也是相互伴随的,没有脱离声的音,也没有脱离音的声。

老子举了这么多例子,就是说明,天地之间人定的标准没有绝对的,永恒的。所有的参照系和标准都是人定的,而且在逻辑上各个参照系和标准在逻辑上都是等价的。

例如,是谁说人非要身高到两米五才好看,到一米五就不好看呢?是谁说非得A4腰才好看,微胖就不可以呢?没有绝对的标准,都是人类自己设定的而已!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在当今的例子(圣王无为而治的理论基础是什么)(3)

我们来理解一下人定的参照,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人定即有人言,有人言则有其意,有其意则有此一是,而彼一非,最终导致是与非,天下就会喋喋不休的争吵下去,混乱就产生了,天下永无太平宁日。历朝历代的党争,如今的各种主义之争,不都是人为设定的吗?

有没有不是人定的参照和标准呢,道家的回答是“有”,那就是“天道”。

如何理解“天道”,那就需要引到没有人为干预过的原始森林,或者原始草原,原始森林的树木有人教他如何向阳生长吗?草原上动物有人教他什么时候大迁徙吗?南归的候鸟有人教他如何变阵飞行吗?没有,它们都是道创生它们就设定好了的,就是俗称的天生就会的。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在当今的例子(圣王无为而治的理论基础是什么)(4)

万物被创生出来,就自带一套生存法则,这种法则可以理解为前面所提到的“天道”,就是宇宙万物的客观规律,比如人生长壮老矣,太阳东升西落,日月星辰运转。

人也一样,原本天道也给人设定了一套生存法则,但是人类,脱离天地自然太久了。像一个迷路的孩子,找不到妈妈,时间久了,人类有种索性就自身自灭的趋势。所以道德经反复提返璞归真!

之前看过外国人做过一个科学实验,来探究人如何走路更节省体力能量。他们做了几组实验,有的姿势是大跨步走,有的姿势是在地上爬行,有的姿势是倒立着用双手走,还有的是正常走路,最后的结果是正常走路最轻松,最省力。之前没读《道德经》,还觉得老外做的很有趣很科学很有探索精神,现在看来就是一群妄人,在那瞎折腾,不知常,妄作凶。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所以,道家提倡圣王应当无为而治,实行不言之教。道家的圣人第一次登场了,道家的核心思想之一“无为”也首次登场了。注意,无为的主语是“圣人”,而不是“百姓”!

关于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庄子·知北游》是这么说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由此可见,先秦道家的典籍,在义理上是高度一致的!

《黄帝内经》将人修炼的层次之高低分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种,圣人的段位还只能排第三,其他段位是怎样的,可以翻阅《黄帝内经 · 上古天真论篇》。

《黄帝内经》的圣人是这样的,圣人能够安居平和的天地之间,顺从八风的变化规律,调整自己的爱好以适合世俗习惯,从来不生气。行为不脱离世俗,但举动又不仿效世俗而保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外不使身体为事务所劳,在内不使思想有过重负担。以清静愉悦为本务,以悠然自得为目的。所以形体毫不衰老,精神也不耗散,年寿也可以达到百岁。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在当今的例子(圣王无为而治的理论基础是什么)(5)

圣人在内成圣后,如果在外成王的时候,就需要教化百姓,当然就引出无为之事,不言之教。意思就是圣王不要去设定各种人为的标准,因为人定的标准是相对的,不是统一绝对的,容易产生是非争论,容易使天下脱离太平。圣王应该仿效天地四时万物,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万物按照天道并行运作,生生不息,道没有说三道四,妄加干涉;道创生万物,没有将创生万物之功据为己有;道推动万物演化,滋养万物使其欣欣向荣,但自己却不依赖仰仗万物,自己依然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万物顺应天道生存,道并不认为自己有功而将万物据为己有。

圣人治理天下不应该像这样吗?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正因为道从不生育万物并占据它们,所以,万物能和天道之间才会永远不会互相背离,一切才可以永恒的生生不息的正常运转下去。

因此,圣王也需要这样,对百姓不需要横加干涉,道在创生他们的时候,就设定了天道这个运法则,圣人不能将百姓按天道生存的功劳据为己有。这样百姓才会永远按天道生生不息的运行下去,这样圣王也才会永远的存在。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在当今的例子(圣王无为而治的理论基础是什么)(6)

总结

道家无为而治,不言之教的源头是效仿道生万物,并设立了天道这个运行法则。

百姓和原始深林,原始草原上的万物生灵一样,道创生他们的时候就有一套天道法则,它们知道如何生存。

圣人是通了天道,知晓了天道这个法则;所以道家的圣王需要做的,就是看护好百姓,让他们按照天道生存,如果有偏离天道的情况,还需要负责把他们扶正重新按天道生存。除此之外,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和行为上的干预,这就叫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在当今的例子(圣王无为而治的理论基础是什么)(7)

更多精彩,请关注慎承学堂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