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什么时候收回幽云十六州 若不是此人弄丢(1)

“幽云十六州”的丢失始未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 / 天野苍茫

相信凡是熟悉北宋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幽云十六州”的丢失让北宋吃尽了苦头,因为这一带正好是抵御异族铁骑入侵的天然屏障。连亡国皇帝宋徽宗当初和金人“海上之盟”约定攻辽时提出的条件都是索要“幽云十六州”之地,可想而知,这片土地早已成了历代北宋皇帝内心的头等大事。

当然,说到“幽云十六州”的丢失,肯定绕不开一个人,便是五代时的军阀石敬瑭,正是由于他急于向辽国求援来对抗当时的后唐政权,才主动割让了“幽云十六州”。

▲石敬瑭(892年4月20日—942年9月11日),即后晋高祖,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是为(后)晋高祖。

石敬瑭,山西太原人,沙陀族(西突厥的一支别部),从小性格内向,喜欢阅读兵书,偶像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李牧和西汉名将周亚夫。

他的父、祖皆是晋王李克用、庄宗李存勖时候的将领,及他长大成人后,父、祖皆殁,他投在当时担任代州刺史李嗣源的麾下效力。对于这个作战勇敢、行事果断的年轻人,李嗣源非常赏识,后来更是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她,由此石敬瑭逐渐成为李嗣源的心腹。

在与后梁的“胡柳陂一战”中,由于李存勖轻敌冒进,致使本来非常有利的战局陷入了困境,更是折损了大将周德威。石敬瑭则在此战中大为露脸,他率领自己麾下的左射军和岳父李嗣源一起重整了军队,重新杀入敌阵,将后梁军队杀的大败,扭转了战局。

在此后的灭梁战争中,他更是屡建战功,多次在战场上救了自己岳父李嗣源的性命,他的骁勇善战让后唐庄宗李存勖都对其赞赏有加。

后唐统一中原之后,自觉大功告成的李存勖逐渐变得昏聩,开始宠信伶人,猜忌朝臣,后来更是将战功赫赫的大将郭崇韬给逼死。

北宋什么时候收回幽云十六州 若不是此人弄丢(2)

▲唐庄宗李存勖(885年-926年),后唐开国皇帝。

这也导致各地兵变层出不穷,公元926年,魏州(今河北省魏县)发生兵变,士兵们胁迫效节指挥使赵在礼为首领,乱兵很快攻下了邺城(今河北临漳县)。

庄宗李存勖在大臣的建议下,急忙下令自己的义兄、宣武军节度使李嗣源率军前去平叛,不料,等到李嗣源率军抵达魏州时,他的部队竟然发生哗变,与城内叛军汇合,企图拥戴功勋卓著、素有威望的李嗣源为主对抗朝廷。

李嗣源对于庄宗李存勖还是比较忠心,他找了个借口,率领自己亲随逃出城外,打算亲自赶往汴梁向庄宗说明情况。

这时候,石敬瑭说话了:“岳父大人,您不想想岂有在外领兵,军队发生兵变后,主将却不担干系的道理?况且犹豫不决乃是兵家大忌,不如趁势迅速南下。小婿愿领骑兵三百先去攻下汴州,这是得天下的要害之处。得之则大事可成。”

李嗣源没想到这个一向以骁勇善战著称的女婿还有这样的政治头脑,他经过一番权衡后,听从了他的建议。石敬瑭于是率领三百精锐骑兵一路高歌猛进,直逼汴州。李嗣源的举兵给了庄宗本就岌岌可危的统治以致命一击,早就对他心生不满的各地将领纷纷举兵响应李嗣源。

不久,这位戎马半生、灭后梁、平蜀地、破契丹的传奇皇帝便死于内乱中。在众人的拥立下,李嗣源登上了皇位,史称唐明宗。自此,石敬瑭开始青云直上,做到了侍中、太原尹、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这样的显赫官职,掌握了这片后唐龙兴之地的所有军政大权。

北宋什么时候收回幽云十六州 若不是此人弄丢(3)

▲李从珂(公元885—936年),后唐明宗李嗣源养子,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末代皇帝,史称后唐末帝或后唐废帝。

唐明宗李嗣源去世后,三子、宋王李从厚即位,不过,对他的义兄、潞王李从珂非常不放心,因为李从珂和石敬瑭一样战功赫赫,在军中非常有威望,这在五代那个“兵强马壮便可为天子”的特殊年代,对于皇帝来说,非常有威胁。

本着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原则,李从厚先下令解除了李从珂之子李重吉的禁军将领职务,后又诏令李从珂从凤翔节度使换镇为河东节度使。

面对着皇帝的步步紧逼,李从珂非常不满,让自己去河东抢石敬瑭的位子,这是逼他们自相残杀啊。在部下的劝说下,他决定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同时派人联络石敬瑭等各路节度使共同发兵攻打京师。

一向文弱的李从厚哪儿是这帮骄兵悍将、虎狼之师的对手,不久自己的皇位就被李从珂夺了去,自己也死在石敬瑭的手上。

坐上皇位的李从珂也顾不得念及石敬瑭助他夺位的功劳了,两人当初在李嗣源的麾下,便互相不服气彼此,此番看着石敬瑭坐拥雄兵,随时可能威胁自己的皇位,更是对其颇为忌惮。

公元936年,李从珂也祭出“换镇之策”,他下令调石敬瑭为天平节度使,企图以此消弱石敬瑭兵权。石敬瑭火冒三丈,这不典型的过河拆桥嘛。

再说了,自己如果离开河东这片自己的地盘,多半连性命都保不住,他随即拒绝执行调任的诏令。

一不做、二不休,石敬瑭上表指责李从珂即位非法,应立即将皇位让给许王李从益(明宗第四子)。接到上表的李从珂勃然大怒,他立刻撕毁奏表,下令削夺石敬瑭一切官爵,同时派遣大将张敬达率兵数万进攻晋阳,并命各镇联合讨伐。

北宋什么时候收回幽云十六州 若不是此人弄丢(4)

▲后唐(923年—936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继后梁之后的正统王朝,传二世四帝,历时一十四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版图最大的王朝。

朝廷大军抵达晋阳后,便展开了猛烈的攻城,不过都被亲自登上城墙指挥的石敬瑭率军打退,眼见虽然士气旺盛,但是城内的粮草却逐渐匮乏,如此下去,绝非长久之计。

石敬瑭深知仅仅凭着自己的实力难以抵抗朝廷大军,因此召集众将商议对策,他向众将提出,如今之际,只有向契丹求援,借助契丹大军来对抗朝廷。

勾结异族非同儿戏,名声不好听不说,弄得不好会受制于人,因此众将一时无人应答。

这时,他的幕僚桑维翰说话了:“现在主公被朝廷当作叛逆,肯定不能见容于朝廷,力求自保乃是头等大事。再说了契丹国主一向与先帝兄弟相称,如果我们能对其推心置腹、许以厚利,有了他们的支持,则朝廷大军不足为惧。况且他们的部落靠近我们,赶来支援也非常方便。”

话音刚落,另一员猛将、马步军都指挥使刘知远(后来建立了后汉政权)也站起响应。

石敬瑭听完后频频点头,同时又环视众将,众将在他的锐利的目光下,只得纷纷表示一切听从主公安排。没办法, 现在如果谁敢唱反调的话,弄不好会被当成朝廷的奸细,直接被拖下去砍了。

石敬瑭授意桑维翰起草书信,并打算派其出使契丹,书信写完传示众人后,众人面面相觑,原来信的主要内容:契丹出兵帮助石敬瑭夺位后,许诺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同时石敬瑭称“儿皇帝”,用侍奉父亲的礼节来对待比自己小十岁的契丹国主耶律德光(辽太宗)。

北宋什么时候收回幽云十六州 若不是此人弄丢(5)

▲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山西、河北北部地区。所处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

这下,连刘知远都看不下去了,他忙起身道:“对契丹称臣即可,当儿子则太过分,不如多送些金帛使其援助而不必以割地相许,割地必定会造成将来后患无穷啊!”

在场明眼人都知道,将“幽云十六州”割让之后,这一片占据长城之地的险要地将不复为中原王朝所有,中原之地将门户大开,无险可守。

被“皇帝梦”冲昏了头脑的石敬瑭压根听不进去,他打断了刘知远的话,命令桑维翰封好书信择日出使契丹。契丹国主耶律德光正愁没有机会南下,桑维翰的出使正中他的下怀,而且还能得到这么一大片战略要地,他当即应允了出兵的要求。

不过,想抱契丹这条大粗腿的还不止石敬瑭一个,卢龙节度使赵德钧也派人出使契丹,要求其出兵相助,自己甘当儿皇帝。石敬瑭闻讯之后,大感不安,立刻派桑维翰再次出使契丹。

这次桑维翰的表现更加“出色”, 他极力陈述支持石敬瑭的必要性,表示“将竭以中国之财以奉大国”,并且“跪于帐前,自旦至暮,涕泣争之”。耿直的草原人哪儿见过这等阵势啊!耶律德光“大为感动”,于是决定帮助石敬瑭。因此史书说:“灭唐而兴晋,维翰之力也。”

耶律德光立即尽起五万契丹精骑出雁门关,直扑围攻晋阳城的后唐大军的后路,防范不及的后唐军被杀的大败,随即契丹军和石敬瑭军合兵一处,南下进攻后唐都城洛阳。

闻听此讯的李从珂立刻被吓破了胆子,自此志气消沉,日夜饮酒消愁,其他各镇将领看到这种情况,纷纷投降石敬瑭。

不久,契丹军和石敬瑭军抵达洛阳城下,大势已去的李从珂带着传国玉玺与后宫嫔妃及一众子女登上玄武楼自焚而死。

北宋什么时候收回幽云十六州 若不是此人弄丢(6)

▲后晋(936年—947年)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朝代,从936年后晋高祖石敬瑭灭后唐开国到契丹947年灭后晋,一共经历了两帝

建立后晋政权,坐上皇位的石敬瑭非常“守信用”,立刻履行合约,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自此做起了“儿皇帝”,这种行径,让各镇节度使感觉非常耻辱,因此,反叛不断。

外有契丹的欺凌压迫、内有强藩的举兵动乱,石敬瑭这个“儿皇帝”做的非常窝囊,逐渐忧郁成疾,六年后,便病逝于洛阳。

历朝历代,对待异族,和亲者有之,羁縻者有之,大举反击者有之,但是如石敬瑭这般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而做出认贼作父、卖国求荣的卑劣行径的,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了。即使在五代十国那个血染刀锋、礼乐败坏、纲纪全无的黑暗时代,石敬瑭的这种行径都引起了众多后继之君的强烈愤慨。

对于石敬瑭的评价,《旧五代史》的说法还是比较合理的。先肯定了石敬瑭的节俭,说他能礼贤下士,能纳谏。但是不该为图帝位引契丹进中原却给人民带来灾难,致使以后后晋灭亡,一家人都被迫流亡,客死异乡。

这如同“决鲸海以救焚,何逃没溺;饮鸩浆而止渴,终取丧亡。”最后为石敬瑭惋惜,说他如果是凭借自己的力量得到帝位,即使功德超不过前人,也能成为一个仁慈勤俭之主。

不过假如代替不了历史,石敬瑭的所作所为已经注定,他成为千年以来“卖国贼”的最佳形象代言人,为时人所不耻、为后人所唾弃,也算是他自食其果了!

正所谓:“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