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乐器由西洋乐器转变(让少数民族乐器留下来)(1)

乐器展厅

文 | 卢旸

“每一种少数民族乐器都是传统文化的宝贵财产,我们要保留下来,发扬光大,一代一代传下去。”2019年起,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乐器改革制作委员会会长丰元凯对少数民族乐器生产展开调研。为了加快少数民族乐器的研发速度,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乐器改革制作委员会于近日成立少数民族乐器研究与试制中心,落地河北乐之洋琴业有限责任公司。少数民族乐器研究与试制中心牵头把参与少数民族乐器研究与试制的单位、专家、技师团结起来,致力于少数民族乐器改革工作。

少数民族乐器多处原始状态

民族乐器由西洋乐器转变(让少数民族乐器留下来)(2)

经改良的羊头琴演奏性能更加稳定

去年夏天,云南民间艺人熊海山带着他的羊头琴找到河北乐之洋琴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郭广哲,请他在保留羊头琴特色的基础上对乐器加以改良。羊头琴也称四弦琴,琴头雕刻为羊头形状,是普米族社交和娱乐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弹拨乐器,深受当地普米族百姓喜爱。但是,羊头琴的制作一直以来都处于原始状态,没有系统、标准、科学的制作方法,乐器性能不稳定,影响演奏。

“羊头琴定音、定调都没有规范,每个艺人用的琴都不一样。”郭广哲凭借多年少数民族乐器制作经验,对这把羊头琴进行改良,将原先不严谨的榫卯结构,通过数控设备,精确尺寸,稳固结构,从而取掉穿过琴箱、用于稳定琴身的长杆。经过改良,羊头琴更加美观、轻便,音色也更加稳定。这让熊海山非常满意,并提出希望进一步增加电声功能,拓展乐器表现力。

像羊头琴这样处于原始待开发状态的少数民族乐器还有很多。“与汉族民族乐器相比,少数民族乐器在演奏性能和生产方式上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许多少数民族乐器制作还停留在就地取材、个人制作、手工作坊式生产的原始状态。”丰元凯介绍,我国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不少本民族的乐器。汉族乐器约有七十多种,而少数民族乐器数量是汉族乐器的7倍,总计约有五百余种,吹、拉、弹、打,品种齐备,外观五花八门,色彩鲜丽,与民间音乐活动融合度强,如每年的泼水节、三月三、火把节、开斋节、内蒙古马会等都会有各类少数民族乐器参与演奏。“很多少数民族乐器与其说是乐器,倒不如说是它们在少数民族各种活动上,作为道具的象征意义大于演奏本身。”郭广哲说。

34年来一直想做的事

2019年初,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乐器改革制作委员会开始对新疆、广西、内蒙古等地的少数民族乐器生产企业进行调研,全面了解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乐器的发展情况。调研发现,新疆东不拉、内蒙古马头琴、云南葫芦丝、贵州芦笙、玉屏笛箫、西藏扎木聂等乐器,在经过改革以后,基本上已经达到了正规乐器的标准要求,使用量越来越大,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开展音乐文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乐器。

由于少数民族多在贫困落后的偏远地区,还有很多少数民族乐器得不到足够重视。壮族弹拨类弦鸣乐器天琴,音色圆润明亮,常用于独奏或为歌、舞伴奏,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越边境的峒中、宁明、龙州等地。但由于缺少地方上的重视,天琴演奏技艺传承有所缺失,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系统的演奏方法,乐器制作仍然停留在相对原始的状态。长期致力于少数民族乐器改良的郭广哲参与了调研,“希望通过举办天琴有关的文化活动,发现民间艺人,挖掘背后文化,最终实现乐器的发展。”他也提到,在少数民族乐器调研工作中,交通是个大问题。去年,调研团队前往云南调研傣族乐器,先飞往昆明转机芒市,之后驱车瑞丽,再下村寨,来回路上就要几天时间。少数民族乐器信息的获取渠道很少,调研之前并没有非常确切的目标,只能抵达当地后搜集具体信息。

为了进一步改变少数民族乐器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性能,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乐器改革制作委员会成立了少数民族乐器研究与试制中心,于近日落地河北乐之洋琴业有限责任公司。授牌仪式上,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书伟表示,对于少数民族乐器的研究与制作,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成立34年来一直想做的一件事。丰元凯表示,少数民族乐器研究与试制中心一方面要保住少数民族乐器的原生态,另一方面要提高少数民族乐器的科技含量,适应新时代音乐文化发展的需要,普及音乐教育,让青少年都了解自己本民族的历史。

聚集多方优势融合科技文化

少数民族乐器研究与试制中心成立之后,其职责是聚集相关的专家、演奏家、教育家、乐器企业家,借鉴汉族民族乐器制作技术,对少数民族乐器进行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开发研制,使之提升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模式,推动少数民族乐器的发展进度,加快形成当地少数民族乐器产业。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应有勤认为,乐器开发包涵科技含量和文化素养,乐器制作师和演奏家要合作起来,对少数民族乐器的研究与制作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河北乐之洋琴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河北省饶阳县,旗下有民族乐器厂、琴弦厂、铜乐器厂等三家工厂。其中,民族乐器厂在生产扬琴、琵琶、阮等民族乐器之外,还致力于马头琴、扎木聂、彝族四弦、布朗琴等少数民族乐器的改良、生产。“作为传统民族乐器生产企业,河北乐之洋公司具有技术、设备、人才优势,地理位置优越。”丰元凯说。“将中国少数民族乐器研究与试制中心这块牌子授予我公司,是对我们的鞭策和鼓励,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将竭尽全力、继续努力、不遗余力,为发展我们的少数民族乐器事业作出贡献。”郭广哲表示,欢迎每位从事少数民族乐器制作的专业人员以及爱好者来公司,将为其免费提供乐器研发所需的设备、场地、人员等。

目前,少数民族乐器研究与试制中心受疫情影响,暂停线下研究与试制工作,正在通过互联网广泛联系少数民族乐器制作、研发以及音乐创作等方面人员,搭建交流平台,隔空探讨少数民族乐器发展。据悉,该中心计划今年召开少数民族乐器工作座谈会,实施3至5个少数民族乐器项目,从而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和重点突破乐器。

- THE END -

“星标”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

不错过每条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