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是关于“水浒”故事最为流行的一种,但并非唯一,其成书过程、作者都还有些许疑问。

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的那样,《水浒传》的雏形大概就是因为当时这种故事文本太多,良莠不齐,于是有人专门搜集整理之后加以删改,使其更有条理,这才出现了后来的《水浒传》。

那么,《水浒传》在成书的过程里,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呢?作者又有何争议呢?

水浒传都有什么故事(水浒传的故事是如何逐渐丰满起来的)(1)

《水浒传》的成书就像滚雪球,内容越来越丰富

《水浒传》最根本的来源还是正史,作为一支起义军,或者说盗匪首领的宋江也确有其人,《宋史》当中提到过相关事件。

但关于这支队伍的结局是矛盾的,有说它是被张叔夜打败才投降的,也有说是朝廷主动招安,令其攻打方腊的。但总之,宋江一行人的故事就是后来“水浒”故事最初的面貌。

根据历史记载,宋江等人的活动轨迹主要在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地,“梁山水泊”的聚义地点是后来才加入的,要么是这支队伍中有人曾在此起义,要么是另一支起义队伍和宋江事迹捏合在了一起。

《宋史》中有“宋江等三十六人横行齐魏”的记载,可见其大小头目或许没有三十六人那么多,但也不会太少,势力还是比较大的。

水浒传都有什么故事(水浒传的故事是如何逐渐丰满起来的)(2)

南宋时期,宋江这支队伍中的一些人物已经成为了固有形象被传唱了,比如“说书”的条目当中就发现过“朴刀类青面兽”、“杆棒类花和尚、武行者”等,这些内容就是后来《水浒传》中青面兽杨志、花和尚鲁智深以及行者武松的雏形,但此时还不知道具体叫什么名字。

到了宋元之际,“水浒”故事愈发流行,小说话本等创作也非常繁杂,“水浒迷”龚开写了一本名为《宋江三十六人话赞》的作品,不是小说,是好不容易凑够了三十六个人,为其题写赞语。

其人物是在当时很多通俗作品、野史传说中搜集的,其中宋江、武松、卢俊义、燕青、戴宗、张横、穆横(穆弘)等人物就已经被提及了,主要讲述他们在太行山附近活动的事迹。

水浒传都有什么故事(水浒传的故事是如何逐渐丰满起来的)(3)

同一时期,《大宋宣和遗事》已经成型,以话本的形式较为详细地讲述了宋江等人聚义始末,但人数还是三十六人,武松、李逵、燕青等著名形象并没有出现于此。

这个本子被认为是《水浒传》最主要的参考,起始于杨志押运花石纲,结束于征方腊,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参考了《宋史》记载的。其中叙述较为丰富的情节是“杨志卖刀”、“智劫生辰纲”以及“宋江杀阎婆惜”三件事,而宋江遇九天玄女、三十六将的绰号由来、晁盖之死等等故事也有提及,可见《水浒传》的框架大概就来自于此。

到了元代,戏曲流行,“水浒”故事作为高热度的题材自然被搬上了舞台,创作也掀起了一股热潮。

水浒传都有什么故事(水浒传的故事是如何逐渐丰满起来的)(4)

有意思的是,此时最为火热的人物不是宋江、武松等人,而是李逵。这些戏剧在开场往往有一段自白,是由“宋江”登场来说的,而台词就很有意思了。

流传下来的剧本这一段台词基本一样,说明很可能当时流传着一本比较权威的“水浒”故事。台词中提及了“寨名水浒,泊号梁山”等字眼,可见宋江故事就是在此时才与水泊梁山合并在一起的,之前的背景主要是太行山。

在这一段台词里,宋江的形象、出身、绰号、经历等就与后来《水浒传》基本一致了,梁山好汉的人数也从“三十六人”变为了“一百零八人”,即“三十六大伙”和“七十二小伙”,凑足了“天罡地煞”之数。

水浒传都有什么故事(水浒传的故事是如何逐渐丰满起来的)(5)

但有明显差别的是,宋江是醉酒杀了阎婆惜后自首被流放江州,途经梁山被晁盖解救,自此落草;而晁盖也不是死于曾头市,而是祝家庄。

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水浒传》小说是明代嘉靖年间的刻本,共100回,但只残留了第51至第55回。除此之外,还有天都外臣序本《水浒传》,也是100回;万历年间容与堂刊刻《忠义水浒传》,还是100回。

可见,《水浒传》在成书之后的最初阶段,应该就是100回。120回本是之后余象斗、杨定见等人编写的,在其中增加了“征田虎”、“征王庆”的故事情节。至于清代贯华堂70回本《水浒传》,是金圣叹谎称得到了《水浒传》古本,对其内容进行腰斩的结果。

而关于《水浒传》的作者,一直有罗贯中著、施耐庵著、罗贯中和施耐庵合著等说法,到底哪一种更为可信呢?

水浒传都有什么故事(水浒传的故事是如何逐渐丰满起来的)(6)

施耐庵还是罗贯中?作者的争议并不激烈

目前能买到的《水浒传》,有些版本作者一栏上写着施耐庵,但也有一些版本是写了施、罗两个人的名字,这并不是错误,而是确实存在一些小小的争议。

从已知的文献来说,《水浒传》的作者就是有争议的。

罗贯中这个名字其实也有些不同的提法,有人说是名贯,字本中,所以有些文献也写为“罗贯本中”或者“罗本贯中”,可能是记载上的讹误。

罗贯中和《水浒传》有关的提法很早,嘉靖年间高儒的《百川书志》就说过这部作品是施耐庵创作,罗贯中编次;同时代朗英的《七修类稿》也持此观点。万历年间《续文献通考》没有提及施耐庵,只说是罗贯中编写的。

水浒传都有什么故事(水浒传的故事是如何逐渐丰满起来的)(7)

据这些记载来说,《水浒传》是施耐庵撰写,罗贯中曾对之进行过重要的修改和编次,应该是比较接近现实的。所以二人一同被视为《水浒传》的作者,并没有问题。

关于罗贯中记载还是比较多的,其基本信息也能得知一个大概,但施耐庵的个人信息就很少了,到今天对其生平也不太清楚。

甚至有一些人认为,“施耐庵”三个字倒过来就是“俺乃是”,认为这个名字是假的,或许与罗贯中就是同一个人。

不提古今语音上的不同,这个说法本身也不太靠谱,在留存的文献上还是能找到施耐庵零星记载的,说明确实有这样一个人。

水浒传都有什么故事(水浒传的故事是如何逐渐丰满起来的)(8)

在民国时期曾经修过一部《兴化县续志》,其中引了一篇明人王道生所写的《施耐庵墓志》,说其生于1296年,死于1370年,在元代还中过进士,于钱塘地区做了两年的官。并且,这部“志”里明确提到过,罗贯中是其门人,多次参与过施耐庵文稿的校订工作。

江苏省兴化市有一个施彦庵墓,有人认为这就是施耐庵的墓,“耐庵”也有可能是其“号”。但也不能就此确定施彦庵就是写《水浒传》的施耐庵,而那篇关于施耐庵的墓志在真伪上也存疑。

退一步讲,即使那篇墓志是伪作的,既然分别提及了施耐庵和罗贯中,也足以说明在当时人们的印象里,这是两个不同的人。

水浒传都有什么故事(水浒传的故事是如何逐渐丰满起来的)(9)

所以,以目前流传下来的文献来说,《水浒传》的作者被认定为罗贯中和施耐庵两个人是比较恰当的,也是最被认可的说法。

至于在宣传的时候,罗贯中只被认定为《三国演义》的作者,而“抹杀”了其对《水浒传》成书的贡献,只是为了方便记忆而已,并不是真的认为《水浒传》与其无关。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