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中对地名的绝美描述(追风揽月君居首)(1)

诗句中对地名的绝美描述(追风揽月君居首)(2)

【云帆品读】追风揽月君居首 摩日排云谁比肩江岚:《凌泽欣诗词三百首》序

诗句中对地名的绝美描述(追风揽月君居首)(3)

追风揽月君居首 摩日排云谁比肩《凌泽欣诗词三百首》序江 岚

早上醒来,窗外雨声沙沙,竟有几分凉意,这才想起前日已立秋,北方季节的转换是如此的分明,常常让人有点猝不及防。不过,诗家怀抱最宜秋。听秋雨,品好诗,本来就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何况所品又是一位我所尊敬的老朋友的好诗呢!

八年前与重庆诗词学会会长凌泽欣先生在大名鼎鼎的钓鱼城初次见面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此前《诗刊》刚发过凌先生几首七绝,凌先生应已收到样刊。上午见面,凌先生陪同我们游览了南宋钓鱼城军民抗击蒙元遗留古迹。午后散步闲聊,很自然地谈及《诗刊》刚发表了他的作品。没想到凌先生对其诗作被编辑略有改动表示很不满意。时逢酒后,他面如重枣,声色俱厉,十分严肃地要求按照他的原稿重发一次。换了别人也许不以为然,而我却很理解他的这种心情。我也不喜欢别人不经商量便擅自改动自己的作品,倒不是因为自己的作品已经足够完美,容不得别人指指点点,而是担心别人如果不能准确体会作者原意而随便改动,往往未得其妙,反受其害。对于编辑修改作者的来稿我也持谨慎态度。作为杂志的编辑,对于来稿虽有修改的权利,但除非自信改后较原作高明,令原作增色,否则不如不改,即便你改了,作者也未必认可,这不?凌先生就不认可嘛!经过了这件事,我注意到凌先生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这样的人严于律己,对待别人也会比较严格。以后交往多了,才知道他直言快语,语速和语调比别人要高许多,这和饮酒关系不大。当然,凌先生也是很善饮的,大凡热情豪爽、坦荡耿直的人都好酒善饮,凌先生也不例外。

近日,凌先生将出《凌泽欣诗词三百首》,命予作序。作为晚辈,委实惶恐;作为老朋友,又似乎不能推辞。

凌先生这本集子以体裁分为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五古和词,也是我喜欢的一种体例。一则便于排版,效果会很美观。二则便于集中考察作者在各个体裁上的成就。学者看重考证,一般喜欢编年体。而诗人出于揣摩和学习的目的,还是更欣赏按体裁编排的诗词集,至少我的欣赏习惯便如此。为此,虽然已有曹植、阮籍、陶潜、李白、杜甫等十八家专集,我还是特意买了曾国藩编撰的《十八家诗抄》,就是因为在同一体裁之下,可以非常直观地考察诸家优劣,从而迅速地找到值得学习的对象。为此,虽然已有《两当轩集》以及三种编年体的黄仲则诗选,当民国朱剑心分体编撰的《黄仲则诗选注》重新面世之后,我又毫不犹豫地入手了,这也许便是诗人与学者的区别吧。

凌先生五绝不多,但篇篇皆可讽咏。比如:《题钓鱼台》

鱼山百丈高, 据险压狂涛。

上有仙人坐,持竿可钓鳌。

钓鱼台位于距合川主城2.5公里的钓鱼城山上,隔嘉陵江可望。明代文献学家,也是当之无愧的旅行家曹学佺《蜀中名胜记》载《方舆胜览》云:“山南大石砥平,有巨人迹,相传异人坐其上,投钓江中,山以是名”。这首五绝写的是合川钓鱼台得名之由来,表达的是深藏作者心底的隐士情怀。在神州大地上,唤作钓鱼台的地方应该不下十处,桐庐富春山中的严子陵钓台最为知名,凌先生此作也写出了合川钓鱼城军民在抗御蒙(元)战争中独钓中原的英雄气概和磅礴气势。

《见李花吟》也是一首不错的五绝:

山因春色明,我为李花惊。

只可枝头白,如何鬓上生?

诗意虽常见,构思甚巧妙。

在我国古代诗歌长廊中,长江三峡绝对是其中浓墨重彩、尤其引人入胜的一道风景,谓之诗的长廊也不过分,从古至今,无数诗人词家在此留下精妙无比的诗篇,几令后世难乎为继。不过,题材无尽,诗意无穷,只要把题中应有诗意恰到好处地传达出来,古人写到十分,今人如果也能写到十分,自然无愧于古人,自然就能成为佳作。试看凌先生这首七绝《西陵峡偶书》:

路入西陵峡更长,黄牛滩转宛如肠。

愁猿哀哭回山野,湿了船中过客裳。

萦绕于诗中的哀婉惆怅的情绪表达得非常充分,很有感染力。前年因便曾游长江三峡,猿猴倒是见过,但猿啼竟然一声也没有听到,想起李太白“两岸猿声啼不住”的诗句,惘然久之。凌先生乃重庆当地人,曾经听到,可能还有机会听到从郦道元的《水经注》、从李青莲的笔下穿越千年、哀转不绝的猿声吧。

凌先生不仅善写当地风物,这首《拉萨偶书》也写得相当成功:

天路飘扬公主柳,高原怒放格桑花。

人间欲得祥云护,佛国来朝布达拉。

前两句写景如画,如在目前。后两句表达一种美好的心愿。全篇几乎全用对仗,但气韵流畅,不觉板滞。和唐人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杜工部《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有异曲同工之妙。

凌先生是重庆合川人,钓鱼城朝夕在望。引导晚辈便曾两度游览此地,凌先生交游半天下,客来必游此地,恐怕已不知几度登临钓鱼城了,对钓鱼城的熟悉程度自非他人可比,作品的数量和水准亦非他人可及。请看《陪蜀诗人夜览王坚记功碑》

慕名连夜仰王坚,断壁残岩古字斑。

以火来看元石刻,依稀认得宋江山。

空山夜静,以火照壁,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后二句抚今思昔,感慨遥深,读罢令人唏嘘不已。又如《陪京城蓉城山城诗人夜游钓鱼城》:

月光如水正凄清,乘夜山游访故城。

说到当时元宋战,萧萧铁马尚嘶鸣。

当然铁马是不能嘶鸣的,此战马的嘶鸣声来自遥远的历史,来自作者的心底,因此显得格外的悲壮。

此集七绝、七律居多,可见凌先生是很擅长七言的。我们不妨再欣赏几首七绝。

《安居酒肆随笔》

上河街走下河街,吊脚楼房过几排。

古木浓荫溪口店,豆花下酒我重来。

诗中出现吊脚楼,那么,可以证明这家酒肆一定是在南方水乡。古木浓荫,环境幽雅,豆花下酒,已是再度光临,可见诗人对这家酒肆的喜爱。

《春风有感》

一夜春风暖气回,黄梅谢了放红梅。

众芳犹作含苞态,急得蜂儿鼓翅催。

蜂儿何尝急?是急着踏春的诗人等不及了,哈哈,有趣!此诗可谓深得诚斋真传。

《春夜有感》

三更独酌酒当茶,一夜潇潇雨若纱。

何事让人眠不得?明朝只去问桃花。

春夜雨潇潇,何事让人放心不下呢?诗人说明天只要去问桃花,一切就明白了,故意不说破,让人去猜,诗的韵味便从这里散发出来,引而不发,欲擒故纵,手段的确高明!

《戊子端午》

天灾不断屡添愁,累月崩山震未休。

昨夜西川传短信,今年五月罢龙舟。

原诗有注:汶川大地震。对于这场发生在邻近省份、造成巨大灾难的大地震,作者的心情是极其沉痛的,在另一首七律得到了充分表达:

《5·19公祭5·12汶川大地震死难同胞》

惨号凄鸣恸地来,滂沱涕泗洒尘埃。

锦江雨冷连心落,玉垒风寒透骨摧。

四野忽闻新鬼泣,九州乍见暮云哀。

哪堪昨夜添余震,更上高台酹土堆。

无一句不写实,无一字不沉痛,堪称力作。而这首七绝,则表现得非常平静,只说西川朋友短信相告五月不再赛龙舟了,便再无一语。然而此处无声胜有声,读者仍然能够感到诗人悲痛至极的心情,这种心情既然非语言所能形容,便不必再说,因为语言在某些时刻是如此的无力,如此的苍白。

凌先生的七绝佳作甚多,不胜枚举。例如《夏日偶题》:“午眠初醒日犹长,酒渴茶消两盏香。今古奇观翻几页,悠闲过了暑时光。”见闲适之心情;《烧纸钱》:“七月荒风野火燃,家家祭鬼到江边。昔时曾见伊烧纸,今夜为伊烧纸钱。”见悲悯之怀抱;《秋收》:“秋收八月又丰年,大暑农家累不堪。且喜夕阳西下后,田园处处有炊烟。”见太平之富庶;《寄友》:“日渐秋深雁字飞,涪江九月鲫鱼肥。钩来两尾同君醉,问尔今年归不归?”见友情之深挚;《习水品酒》:“驱车习水苍山下,百里醇香酒气飞。况是秋高天色好,开怀畅饮莫言归。”见酒徒之豪气;《知青回乡.旧屋见谢女》:“梦中谢女横波目,此见苍颜竟胜吾。握手无言唯颤抖,木然相对泪模糊。”见世事之沧桑;《船夫杂诗》:“韶光早是付东流,浪里生涯几十秋。沧海归来鬚髮白,依然酒后说行舟。”见暮年之壮怀;《涪江渔夫》:“日落涪江满绮霞,渔夫撒网逐鱼虾。夜深捞尾金红鲤,未及天明送酒家。”见渔家之苦辛;《北海银滩见豆蟹》:“白沙松软世间稀,北海银滩不染泥。胯下芸芸何物也,横行原是小东西。”见诗人对世间宵小的辛辣嘲讽。总之,凌先生的七绝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信手拈来,便成佳制。

凌先生五律存稿虽不算多,但也不乏力作。比如:

《有请偶吟》

无缘休赴宴,有请莫相违。

食肉偏挑瘦,拈鱼却拣肥。

君贪滋味好,我厌世情微。

岂可陶然醉,保持清醒归。

借赴宴一小事,陈说为人之大道,耐人品味,发人深省。

《文峰街偶题》

旧街青石板,古塔白云霄。

老树清清瘦,初阳冉冉高。

楼头春雨歇,江上酒旗招。

欲醉呼巴女,凭栏赏雪涛。

文峰街乃凌府所宅。青石旧街,古塔白云,可听三江涛声,可望钓鱼山色,端的风物宜人,如诗如画,诗人善饮,酒兴之至,不知催生几许好诗!

老杜壮岁入川,留滞巴蜀前后近十年,专攻律诗,五律之外,致力于七律最多。遗风所被,巴蜀诗人至今多工七律,放眼当今诗坛,七律作手亦多在川渝两地,凌先生便是其中成就卓著的一位。此集所录应是近年所作,故诗中屡有老来登高之句,从中可以想见凌先生独立千仞绝顶之上、犹如翠柏参天一般的风采。比如:

《丁酉重阳登三峡之巅》

莫道横秋老气苍,要登高处过重阳。

山花已共黄栌艳,逸趣休同暮色凉。

眼下巫峰云化雨,梦中沧海水生桑。

回眸历历红尘路,恰似长江九曲肠。

巴蜀之地,山川形胜,诗材词料,可谓俯拾即是,何况重阳之日,三峡之巅,合当得到好诗。凌先生览胜景,思既往,自是感慨万千,不免有些伤怀,但诗的格调依然雄健,并无衰飒之气。

《戊戌立秋后五日再登奉节乌云顶文峰塔》

不辞千里仰文峰,宝塔凭临上五重。

浩浩乾坤斗横北,茫茫巴蜀水朝东。

金风才让丹枫艳,捷足先登皓首雄。

未让乌云遮望眼,秋光正放漫山红。

乾坤北斗,巴蜀长江,何其壮阔;丹枫皓首,相映生辉,何其明艳!读此作,想其人,令人羡杀。

《辛卯深秋重上华山》

气吞霄宇壮中原,虎视黄河吐野烟。

白玉峰开莲五朵,苍龙岭合九重天。

追风揽月能居首,摩日排云敢比肩。

不信年来人就老,登山犹走最高巅。

七律以沉雄为美,凌先生年逾七旬,诗中气势不稍衰减,登山犹走最高巅,着实让人钦佩!

凌先生好酒善饮,并屡屡形诸于诗。比如:

《武胜三秋吟》

巴山远眺数峰连,古镇凭栏是蜀天。

榆树梢头花似火,嘉陵江尾水如烟。

寻踪往事秋光里,买醉当年客栈前。

莫信人生能再少,重游故地鬓毛斑。

摇钱树的梢头,花红似火,嘉陵江尾,水碧如烟。“寻踪往事秋光里,买醉当年客栈前。”这是一幅多么让人伤感而又富有诗意的画面。

《庚子小暑前二日遊合川天平寨有题》

五月苍萝挂峭崖,轻车直上老潘家。

寨头门蚀前朝字,雨后山浮昨夜纱。

寓客曾经营市井,居人依旧务桑麻。

何求富贵生光彩,且喜天天有酒茶。

“寨头门蚀前朝字,雨后山浮昨夜纱”,堪称佳句。不求富贵,只须有酒有茶,可谓知足,人生至此,便省却许多烦恼。

《席中酬诗友》

往事萦萦未释怀,凭高总上旧亭台。

云流春水烟才散,雨涨秋池客又来。

美酒常因青眼醉,菊花只为贵人开。

白头且喜诗心健,好句天成不用裁。

此作意象疏朗,意境幽美,融义山和牧之为一炉,端的无愧古人。

凌先生退休之前,出入政商两界,皆有大成。退休之后,致力于诗,老而弥笃。试读《戌戍本命年病中吟》可见一斑:

从前兴趣渐消失,打发时光只剩诗。

却厌书堆懒清理,更嫌汤药累加匙。

三江润物花犹发,七十贪生病自知。

甲子两轮谁可得,寿年奢望到期颐。

打发时光只剩诗,可见作者于吟哦一事是如何的痴迷了。退休之后人人都能如此,何愁诗国不能重振雄风呢?呵呵!

自宋代诗话盛行以来,多摘录诗家佳句,从此,诗家皆重炼句,虽说不无弊端,但对于诗艺的提高还是有益的。凌先生七律同样注重炼句,因此有很多佳句:比如“吃过千回总觉香”(《闻燕窝镇红苕节有感》);“粥稠喝出燕窝香” (《高峰村赴苕宴》);“十八盘登玉皇顶,三千仞立大夫松” (《泰山》);“子规声里新秧绿,野寺烟中古磬寒” (《又题巴岳山》);“剪烛更深犹念佛,对床夜静尚闻蝉”(《访夜雨寺》);“白鹤翻飞秋影小,黄芦起伏夕阳孤”(《白鹤湖》)等等,皆情景相生,韵味悠长,颇堪吟咏。

集中尚有七排、五古和词十数阙,可以看出诗人多种兴趣,以及对多种体裁的驾驭能力,皆有动人佳作,恕不一一评述。

数年前,我赴川中讲学,曾以《自古文光照巴蜀》为题系统考证了我国古代诗歌史上诸如汉之司马相如、扬雄、唐之陈子昂、李白、宋之苏轼、元之虞集、明之杨慎、清之张问陶等杰出诗人皆出自巴蜀这一史实。巴蜀诗歌传统与底蕴如此深厚,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传统诗词迅速复兴的当代,巴蜀诗坛必能异军突起,再领风骚。如此则作为当地诗坛领军人物之一的凌先生诗词集的问世便具有非凡意义,必将起到嘉惠士林、汲引后学的作用。苟如此,则吾为巴蜀诗坛贺,为凌先生贺!

诗句中对地名的绝美描述(追风揽月君居首)(4)

诗句中对地名的绝美描述(追风揽月君居首)(5)

作者简介

江 岚,男,1968年生,河南信阳市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曾供职于中华全国总工会教科文卫体工会。现任《诗刊》编辑部副主任,《中华辞赋》副总编辑,云帆诗友会顾问。著有旧体诗选集《饮河集》《相映集——六人诗词选》。

诗句中对地名的绝美描述(追风揽月君居首)(6)

凌泽欣简介

凌泽欣,字欣慰、号白酒黄花主人,重庆合川人、中华诗词名家、现任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华诗词学会评论委员会主任、重庆市诗词学会会长、《中华辞赋》编委、《诗刊》子曰诗社顾问、云帆诗友会顾问、重庆钓鱼城诗词楹联研究院院长、重庆钓鱼城诗书画院院长。

曾任重庆市政协委员,合川市政协副主席、工商联主席、总商会会长、重庆市楹联学会副会长等职。曾做过社会最底层的童工、苦力、小贩和嘉陵江畔的纤夫;当过插队知青、农中教师及公营公司老总和私营企业老板;曾荣获中商部全国先进个人和重庆市劳动模范称号。自幼拜师攻读诗词,出版《中华诗词格律及写作常识讲义》《凌泽欣诗词三百首》《凌泽欣诗稿》《合川历代旅游风情诗选》《合川历代旅游风情楹联选注》《对联入门》等册。

诗句中对地名的绝美描述(追风揽月君居首)(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