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已过,炎热的天气已经到来,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入伏到底是怎么来的?今年的三伏天有啥特点?今年是公伏,还是母伏?是“秋包伏”,还是“伏包秋”?有啥说法?
入伏到底是怎么来的?
古人在一年之中,有两次重要的祭祀活动,冬季打猎以祭祖,谓之“腊祭”。夏季以狗肉来祭祖,谓之“伏祭”。所谓“伏祭”,也就是杀狗以祭祖。其日子为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而“腊祭”的日子为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所以说:“夏至三庚为伏,冬至三戌为腊”。
后来随着“伏腊”习俗的逐渐减少,腊祭的日子就演变成了现在的腊八节,而伏祭的日子就演变成了入伏的开始。《蒿庵闲话》中说:“伏祭始於秦,近日已不闻举行”。最初的“夏至三庚为伏”,也变成了“夏至三庚入伏”,虽一字之差,其意义却不一样了。
之所以要用“庚日”,就是因为“庚”字来源于白虎七宿的参宿,代表着秋季的萧杀之气。而伏祭本身就是人们杀狗祭祖的节日,“伏”与“副”同音,“副”字的本义就是用刀刨开,所以到了今天,有些地方依然把“杀狗”念成“副狗”,同“伏狗”。
当伏祭的日子变成了入伏的开始,“庚”字的意思又发生了变化。《历忌释》中说:“伏者何也?金气伏藏之日也。金畏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也,故曰伏也。伏者,隐伏避暑也”。
庚代表秋季的金气,也就是少阴之气,夏季火旺,庚金遇火就要伏藏,所以庚金伏藏之日就为入伏的开始,原本是人们杀狗祭祖的日子。
今年三伏天有啥特点?
庚属阳金,为十天干之一,所以每十天就会有一个庚日出现。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入伏的开始,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的开始,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开始。如果立秋之前还有第五个庚日,那就是第二个中伏,为“闰中伏”。
所以每年的初伏和末伏都是固定的十天,唯独中伏有时候是十天,有时候是二十天。如果立秋当天是庚日,那就是“伏包秋”,如果立秋之后逢庚日,那就是“秋包伏”。那么今年农历的六月十八庚午日,就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也就是入伏的开始。
今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八庚辰日就是中伏的开始,七月初八庚寅日还在立秋之前,所以七月初八就是第二个中伏的开始,为“闰中伏”。今年七月初十立秋,七月十八庚子日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就是末伏的开始,到七月二十八庚戌日出伏。
一、今年为秋包伏
由此可见,今年的第二个中伏开始于立秋前两天,这就导致了立秋之后还有八天处于中伏之中,十天位于末伏之中,也就是说立秋之后还有十八天位于三伏天。要知道立秋之后,最多有十九天位于伏天,而今年的三伏天十八天在立秋之后,二十二天在立秋之前。
所以今年不仅是“秋包伏”,而且是秋后超长版的三伏天。几乎有一半的伏天位于立秋之后,并且今年出伏之时,已经是处暑节气之后了,代表着今年立秋之后还有很长时间的炎热天气。
俗话说:“伏包秋凉悠悠,秋包伏热得哭”,“不怕伏包秋,就怕秋包伏”,“处暑不出伏,必定是灾年”。今年的春季的气候特征几乎被冬季的寒冷覆盖了,而秋季又被夏季的炎热覆盖了,就像是没有了春秋两季一样,这就是反常的天气,容易导致各种不顺。
二、今年是母伏头
古人以单数为阳,偶数为阴,阳为公,阴为母,如果入伏当天为单数,就为“公伏头”。如果入伏当天为偶数,就为“母伏头”。今年农历的六月十八庚午日,就是入伏的开始,十八为偶数,所以今年就是“母伏头”。
俗话说:“下破公伏头,晒破狗舌头;下破母伏头,炕头起蘑菇”,意思就是入伏当天为单数并且下雨的话,就代表着之后的降雨较少,天气会比较热,狗狗会伸出石头来散热,就连石头都会被晒破,代表着天气干旱。
今年是“母伏头”,如果入伏当天下雨的话,代表着之后的降雨较多,空气潮湿,就连坑头都容易长出蘑菇,代表着容易有连阴雨。而今年的入伏当天是丁未月的庚午日,是很容易下雨的,又是母伏头,代表着之后的降雨比较多。
所以从此刻开始,想要享受凉爽的天气,只能等下雨天或者秋冬交替之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