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生活打卡季#

近期的世界动荡让这个世界分成了两个对立的阵营,即是非派和立场派。我们不禁要问,人在一个事件中应该以是非为准则,还是以立场为优先来判断谁代表正义?

辨是非守正道拒诱惑明规矩(辨别是非代表良知)(1)

首先我们看看是非一词的含义,是非在词典里解读为事理的对与错;正确和谬误。《礼记·曲礼上》:"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从礼记我们可以发现,2000年前古人都知道用是非站立场,如果现代人却要用立场断是非,那这是不是人类文明的倒退呢?

立场这两个字的释义是指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处在的地位和抱有的态度。一般是指国家立场、民族立场、阶级立场等。

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阶级丧失了是非善恶的原则,往往造成对它国的武装侵略,民族间的大肆仇杀和内部民众的相互斗争。

辨是非守正道拒诱惑明规矩(辨别是非代表良知)(2)

判断是非的标准应该是善与恶,它不分国界和民族,可以说是非观是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体现。代表了一种人间公理。一个具有良知的人都应该以是非站立场,而不是以立场断是非。

第二次世界战争的德国元首和他的爱国民众,以及日本军国主义的崇拜者,他们可以说绝对有立场的,然而他们却利令智昏,丧失了对是非善恶的追求,在一个文明觉醒的时代,注定了那些以立场为信仰的侵略者们,自取灭亡的失败命运。

辨是非守正道拒诱惑明规矩(辨别是非代表良知)(3)

是非观代表良知,弘扬善恶是非观,是维护世界上每一个人享有公平正义的权益。可以说明辨善恶是非是人类至高无上的利益。立场往往是代表部分人的利益,人类追求利益无可厚非,然而丧失人性光辉的立场观,极有可能是人类的灾难前奏。

其实人人都有立场,只不过有人的立场和是非是一致的,有人的立场和是非是背道而驰的。所以,一个有良知的人是非是人们选择立场的基础和前提。比如,一部公平正义的法律一定是惩恶扬善的行为规范,所以,法官断案一定是以是非为立场,而不能以立场判是非。

辨是非守正道拒诱惑明规矩(辨别是非代表良知)(4)

有些以立场为前提的人,这些人往往不讲事实更不会讲道理,从来不换位思考,他和人争论总是气势汹汹,翻来覆去那几句他们自认为至高无上的立场,事实证明,只讲立场,不论是非,正是愚昧的根源。

人只有独立思考,才能有人格的独立,人只有思维模式不被束缚,拥有自我批评的觉悟,不断追问和反省,只有这样自己的思想才能不容易受别人操控。否则只能说乌合之众里的一员。

只有立场观没有是非观,必然泯灭人性中的正义和良知!当一个现实社会里,如果不再讲是非善恶,只讲利益得失,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观往往是利令智昏的开始,必然导致一个社会的倒退或者一个集团的崩溃。

辨是非守正道拒诱惑明规矩(辨别是非代表良知)(5)

在古代社会里的那些君王是没有公平正义和善恶是非观的,他们只是知道王权至高无上,他们往往打着的是君权神授的愚民政策,所以古代的君王发动的战争都是分分合合,合合分分的历史恶性循环,而付出战争代价最多的则是天下苍生。

当代世界是一个逐步走向文明的社会,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是非观,否则道路会越走越窄,甚至寸步难行。

辨是非守正道拒诱惑明规矩(辨别是非代表良知)(6)

最后,用著名作家周国平先生不久前写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对于落在别人头上的不义行为,包括战争、人道主义灾难和人身侵害等等,面对这些问题,你在决定自己的立场之前,首先必须问自己一个问题,就是这种事情如果落在你的头上,你的感受是什么?你会如何反应?问明这个问题,你所应该采取的立场就会有明确的答案了,这里的逻辑非常简单,就是孔子教导的金法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你仍然采取和你感受相反的立场,己所不欲偏要强加于人,我就只能任你去做一个邪恶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