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提到在楚国只有陈珍是一个明白人,为什么他这么明白呢?因为他太了解张仪了,他可曾无数次化解张仪在秦惠文王面前的危险。

说起陈珍战国时期很多名场面让他足以和张仪,公孙衍平起平坐,只不过没有遇到明主而已。

让我们回顾一下陈珍的名场面。

在齐国智退楚国大军,在此“画蛇添足”也为人所知。

楚国伐魏,大将昭阳连破八城,进而攻打齐国。楚国兵锋所向,魏齐不敌。陈轸为齐王出使,前去拜见昭阳。意图很明显,希望对方退兵。让一个胜利在望的将军退兵,敌我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可谓天方夜谭。然而,陈轸不但去了,还真的就让昭阳退兵了。为什么?陈珍就是抓住了楚国大将昭阳的心理。

陈轸充任齐王使者去见昭阳,再拜之后祝贺楚军的胜利,然后站起来问昭阳:“按照楚国的制度,灭敌杀将能封什么官爵禄位?”昭阳答道:“官至上柱国,爵为上执。”陈轸接着又问:“比这更尊贵的还有什么?”昭阳说:“那只有令尹了。”陈轸就说:“令尹的确是最显贵的官职,但楚王却不可能设两个令尹!我愿意替将军打个比方。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先,把一壶酒赐给门客。门客相顾商议:‘这酒,几个人喝不够,一个人享用却有余,让我们各地上画一条蛇,先画成的请饮此酒。’有个门客率先完成,取过酒杯准备先喝,就左手持杯,右手又在地上画了起来,并说:‘我还可以为蛇添上足呢。’蛇足尚未画完,另一门客的蛇也画好了,于是夺过他手中的酒杯,说‘蛇本无脚,你怎能给它硬添上脚呢?’便喝了那酒。而画蛇脚的最终没有喝到酒。如今将军辅佐楚王攻打魏国,破军杀将,夺其八城,兵锋不减之际,又移师向齐,齐人震恐,凭这些,将军足以立身扬名了,而在官位上是不可能再有什么加封的。如果战无不胜却不懂得适可而止,只会招致杀身之祸,该得的官爵将不为将军所有,正如画蛇添足一样!”昭阳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就撤兵回国了。

说实话,历史上前车之鉴确实很多,难怪昭阳听从陈珍的话。

巧解张仪之陷阱

陈珍帮齐国智退楚军,结果齐王确认为是巧合,陈珍悲愤离齐,来到秦国受到秦惠文王的赏识,但是张仪也在秦国还来的早。

张仪担心陈轸抢走自己的饭碗,于是说陈轸打算离开秦国,投靠楚国。秦惠文王一听,很生气,立刻找来陈轸,问是怎么回事。陈轸不但没有否认,还将计就计说我是有这个打算,其实不仅仅是张仪知道,连路人都知道我想去楚国。秦王觉得奇怪,问他究竟是怎么回事。陈轸说,当年伍子胥忠于吴国,所以天下人都希望得到这样的臣子;曾参侍奉其母,天下的人都希望自己的也有这样孝顺的儿子。如果我陈轸不忠于秦,楚国怎么会想得到我?我这样忠于秦王,尚且被您怀疑,只好投奔楚国了。

秦王一听,好吧,看来我错怪你了。

卞庄刺虎的故事

张仪陈珍一直暗斗,但是陈珍还是棋差一招败给张仪,不得不离开秦国,来到楚国。但是在楚国陈珍还是不得志。楚王根本不信任他,还让他出使秦国。陈轸到了秦国,秦王问他:你离开我,去了楚国,有思念寡人没有?陈轸说,大王听过越人庄舄吗?他在楚国当了大官。楚王问他想不想越国。有人说这个很容易判断,庄舄刚好生病了,病人最容易泄露自己的思念之情,听他说的是楚话还是越语,不就知道他想的是楚国还是越国了吗。结果一听,果然还是越语。

陈轸接着说,我虽然被赶到了楚国,可我说的还是秦话。

秦王一听,整个人舒服了,谅解了陈轸,顺便让他帮忙解决一个问题。

原来,韩国与魏国相互攻打,快要打了整整一年。秦王想劝解,可是文武大臣意见不定,有的说劝什么,让他们打;有的是劝解有利。秦王一时之间,下不了决定。

陈轸很快就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说,大王想必也听过卞庄子刺虎的故事。卞庄子想杀老虎,有人劝他,说两只老虎在吃一头牛,必然会争起来。到时候,他们打得不可开交,您再上去,必定两头老虎都拿下。果然,一头牛不够两只老虎分享,他们打了起来。强大的那只老虎伤了,弱小的那只老虎死了。卞庄子趁机上去,把受伤的老虎刺死。不但得到两只老虎,还得到杀两头老虎的名声。

陈轸继续说,韩魏相争,不也就像是这两头老虎吗?

秦王一听,明白了。最后韩魏斗得两败俱伤,秦国才出兵,大获全胜。

缓兵之计应用案例

秦国在一次战争中打败了韩国,于浊泽俘虏了韩国的两个将领。韩臣公仲向韩王献计,用韩国的一座名城和一些兵器为议和条件,让秦国向南出兵攻打楚国。楚国处在秦、韩军队联合进攻的情况下。楚国谋臣陈轸向楚王献缓兵之计,即告示全国,调兵遣将,扬言去救韩;并派遣使者,携带很重的礼品献给韩国,阻止秦、韩合兵。韩王果然中计,听信楚国救援韩国的假言,派人与秦国断交。秦、韩大战,楚国坐山观虎斗。韩国大败。陈轸的缓兵之计运用成功。

陈珍在战国时期确实是一位怀才不遇的人才。无奈当时只有秦国的王知道奋斗。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典故连环画(战国辩士陈珍画蛇添足)(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