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喜嘉潮州市潮剧团在深圳市龙岗文化中心大剧院参加第七届戏曲文化节“潮音韵·龙岗情”活动时,演出的是《三凤求凰》《金花牧羊》《玉箭奇缘》《武忠挂帅》四台本戏其中《金花牧羊》是该团久负盛名的优秀剧目,此次演出守正、严谨、认真、深情,为近年潮剧传统戏传承的成功之作,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潮剧全剧大全潮州?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潮剧全剧大全潮州(潮剧尚有一方天地需要守住)

潮剧全剧大全潮州

■陈喜嘉

潮州市潮剧团在深圳市龙岗文化中心大剧院参加第七届戏曲文化节“潮音韵·龙岗情”活动时,演出的是《三凤求凰》《金花牧羊》《玉箭奇缘》《武忠挂帅》四台本戏。其中《金花牧羊》是该团久负盛名的优秀剧目,此次演出守正、严谨、认真、深情,为近年潮剧传统戏传承的成功之作。

潮剧有关“金花牧羊”的剧目源远流长,自1960年代以来,最具影响的有两个演出本:一是1962年广东潮剧院青年剧团首演的《金花女》,主演陈丽璇、叶清发、吴为雄、朱楚珍等;1981年广东潮剧院一团重排,主演郑小霞、陈学希、李有存、林舜卿等。一是1963年潮安正天香潮剧团首演的《南荆钗》,1979年由潮州市潮剧分团重排,戏名改为《金花牧羊》,这次潮州市潮剧团的演出即是此本的延续。

1962年,正天香派剧作家刘管耀先生到饶平县东界区访问,收集创作素材。刘管耀根据当地盛传的“金花牧羊”故事,参照明代嘉靖年间的《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刻本,以及木偶戏老艺人的口述《南荆钗》记录本,与团里老编剧柯静呆先生讨论研究,在当年下半年开始整理编写《南荆钗》,并在1963年上半年正式演出。《南荆钗》编剧刘管耀、柯静呆,作曲金寿(饶宗栻)、周才,导演张鸿标,舞美设计余步青,首演詹巧芳、丘楚霞、余丽珊、吴秀凤、洪炳松、萧桂英、杨二弟、杨潮顺。1963年末至1964年,潮安农村戏剧演出队也演此戏。

1979年春,潮安潮剧分团(潮安县和潮州市分开后称市潮剧团)再度排演,略有删节,改称《金花牧羊》。该剧由汕头人民广播电台录音,丁香茶饰金花、陈立山饰刘永、杨荣熙饰金章、陈丽娟饰金章婆、杨潮顺饰进财、李海创饰驿丞,成为1980年代通过电波广泛传播的著名剧目。

潮州市潮剧团在深圳龙岗演出的《金花牧羊》,剧本遵循1980年代重排本,只删去上京开场的山贼出场,直接由金花送郎,使开场即是款款深情的送郎。演员多为年轻一代,但具有一定的功底,演出严谨认真,演绎生动感人。

其中,新秀陈涪榕的金花唱做俱佳,跪唱时仍气息顺畅,唱腔富有青衣韵味,表演细腻。文英斌是老演员,他的金章朴实本分,难得的是以双拗声唱原来为痰火所作唱腔也并不违和。邓培婷的刘永稳重、黄烁纯的金章婆泼辣、余金声的进才童真、张俊松的驿丞机趣,各有亮点。乐队整齐紧凑,部分音乐还进行了编配。比如当年电台版的“刘永祭江”,用笛子领奏,虽然清雅,但略显单薄。这一次“祭江”以唢呐、笛子主奏,并加阳盼仔,既有利于演奏具有庙堂乐元素的旋律,也能传神地刻画刘永面对“晴空云敛、江流滚滚”的无限哀思。舞美典雅大方,今年1月份该剧在潮州影剧院演出时,布景沿袭剧团已有惯用,未能尽美,这次深圳龙岗演出重新设计布景,景物简练、写意传情,不论是作为室内景的金家厅堂,还是开阔的龙溪渡口,均富有潮州风物特色,并能契合剧情所需。

近年来,潮剧大量编演新戏,但能够成为保留剧目者寥寥无几。当然,这一现象全国各个剧种均有,因为演出传统戏无法申请到资金,也很难在比赛中获奖。此外,潮剧为了下乡演出,大量编演连台本戏,很多剧目剧情芜杂、人物无神。相对而言,优秀传统戏极少演出,即使偶尔上演也因欠缺打磨,和前辈相比相去甚远。更有甚者,随意删改经典,名为创新,实为糟蹋家底,令人叹惜。其实,在评奖、下乡以外,潮剧尚有一方天地更需要守住。那就是剧场演出,这才是最为踏踏实实的“正常演出”。只有提升表演功底,多演传统好戏,认真对待传承,才能留住老观众,也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剧团、剧种的发展。

潮州市潮剧团这次在深圳龙岗的演出,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并且通过网络直播吸引了15万人观看演出。观众由此有所了解潮剧传统戏的深厚底蕴,感受到了剧团对待传承剧目的高度尊重。愿爱戏人能够以此共勉,相互支持。

(作者陈喜嘉为广东揭阳人,现居深圳。潮剧业余研究者、戏曲文化传播者。)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