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幡儿、牌儿、棍儿、盆儿、罐儿”现代的人很难把这几个物件与殡仪礼节联系在一起,但是这却真的是旧京以及河北一带汉人殡仪中,晚辈给亡亲尽孝的礼节、仪式。

农村丧葬有讲究(这些丧葬礼节在农村也很少见了)(1)

老北京丧礼(网络用图)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小的时候,农村土葬还没有彻底的废除,村里有人去世了,还曾经看到过一些老的丧葬礼节,“扛幡儿”这个词听到的是比较多一些的。

农村丧葬有讲究(这些丧葬礼节在农村也很少见了)(2)

老北京村落(网络用图)

“幡儿、牌儿、棍儿、盆儿、罐儿”被称为“出丧五大件”,那么它们到底是指什么,其中又有哪些说道呢。

幡儿:是古代招魂的旗帜,故称“引魂幡”。出殡时例由长子打幡儿,父死以左手打着;母死以右手打着。如果长子殁于父、母之先,次子无权打幡儿,却由承重孙代之。如果亡人既无儿,又无孙,可由继承死者遗产的亲属(如侄子、外甥)或义子代之。丧事的所谓“承重”,幡儿就是“重”的标志。在人们思想的议程设置里面,人死后灵前必须有个打幡儿的,于是就出现了许多个别例子。有的男人死了,无儿无女,由其妻子打幡儿,打幡儿以后,则终身守制不嫁,嫁则不吉生眚(shěng)。所以别人也就忌而不娶。因此,非夫妻情谊极深,誓不再嫁的,是不肯打这幡儿的。又如:苏州名妓赛金花无后,死后,有男仆蒋乾方代替其子(赛的义子)打幡儿。人们感其义,称做“义仆”,一时传为佳话。如果,死者年轻未娶而亡,找不到打幡儿的人,出殡时,就将幡儿放在棺材盖上,说是让死人自己打着,谓之“顶幡儿”,意思是让亡人自己顶着走了。

盆儿:名“吉祥盆”、“阴阳盆”。民间俗称“丧盆子”。民间对于出殡为什么摔盆儿的说法很多。一说阴间有位王妈妈,要强迫死者喝一碗“迷魂汤”,使其神志昏迷,以致不能超生。儿子准备这一有孔的瓦盆,可使这“迷魂汤”漏掉,并打碎瓦盆,以免死者误引。也有人说人生不免浪费一些水,如果阎王爷罚他喝脏水时,用这个带孔的瓦盆去舀,可使脏水漏掉。河北三河县一带客居北京的,用个大泥盆,还要在盆底上钻七个孔。至于为什么要钻七个孔,为什么要垫砖,据说这是诸葛亮吊孝留下的。当年,诸葛亮到柴桑口吊祭周瑜,东吴在灵前地下埋了火药,其引芯就在丧盆子地下,所以,盆底特意钻上孔。等孔明一烧纸,引着炸药,势必炸死孔明。而孔明能掐会算,预知其事,就命赵云预先带一块新砖垫在盆子下面,假说是祝周瑜“财帛高升”。这就破了东吴的火药之计。

对于摔盆用的那块砖说法更多。当年,老年人说此砖能够辟邪镇宅。把他捡来,放在大门影壁前,任何邪魔外鬼祟不敢侵入,一避祟,二避妖,三避煞,谓之“门前三挡砖”。如果是“老喜丧”(指年高,福寿双全的老人正常死亡)摔盆儿的那块砖被人拾回来,谓之“借寿砖”,意为借用死者的福寿。垫在水葱花盆底下,谓之“水砖长寿”。家宅当获福、禄、寿三星的庇护。故说置此砖于门前为“吉星高照”。还有的说,用这块砖给小男孩压书,这个孩子当必“一品文章锦绣城”,可望“三元及第”;若给小女孩压活(指刺绣、衣服、鞋帽之类的手工活),当必心灵手巧,大有神助。如果给女孩当座位,谓之“开生砖”,可保这个女孩一生富贵、子孙满堂。如无后嗣者,将这块砖压在炕席底下,就能有“获麟”之禧。种种穿传说,也是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年高福寿的向往,也是借福寿双全的逝者对后世的祝福。

牌儿:全称应为“灵牌”。是金棺入土之前供奉的临时纸质灵牌。它不同于祠堂里常年供奉的木质“主牌”,这是由冥衣铺糊出来的小型灵龛。仅高一尺左右,讲究的就像小型楼库那样,宫殿顶,前出廊柱,雕栏彩绘,下边糊成汉白玉的须弥座或虎皮石的立座。前脸敞门,内贴一白纸灵牌,上贴荷叶宝盖,下帖莲花托座,亦由僧人题上亡人名讳。按规矩,都用一块黑纱蒙起来。出殡时,由次子捧着,谓之“抱牌儿”。

棍儿,实际上是“棒儿”,也就是通常说的“哭丧棒”。这是从古代孝子居丧守制时用的杖演化而来的。出殡时,自三子以下的男孝眷,均手持此棒。亦男左女右。

罐儿:即“焰食”罐子,正名“宝瓶”。是个带釉的小瓦罐,上下略窄,中间稍粗,直径二寸许,全高半尺许。伴宿之夜,辞灵时,例由死者的儿子、儿妇、女儿以及外姓亲友用一双新筷子或秫秸杆轮流搛(jian)祭食于罐,以红绸扎之。发引时,由大儿媳妇抱着,谓之“抱罐儿”。如长子不在,有无长子之妻的,凡由承重孙打幡儿的,例由承重孙媳妇抱罐儿。此外,还有其他变例,如有的让死者的原配夫人抱罐儿。据说,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发引时,就是由他的大老婆给抱的罐儿。

虽然是丧葬礼节,但是从中似乎看到了某些观念、寄托。现代丧礼,因土葬的废除,传统丧葬礼仪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日益谈化了,旧时的很多丧葬礼仪,人们已不再遵循。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年轻的一代已经很难看到这样的丧葬礼节。但是其中的某些观念、寄托仍旧以现代的方式存在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