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曾对《变色龙》作过这样的评价:“一个荒唐的时代,一个善变的警察,一条无辜的狗,一群无聊的人。给我们上演了一段可笑而又使人压抑的故事。”

只需一句话,一个形象,就可以写成一篇绝妙的短篇小说,这正是契诃夫的魅力所在。

变色龙的主要事件(变色龙伪装高手)(1)

01 对不起,让狗看笑话了

小说情节的开端很平常:一件普通的生活小事,一只只有三条腿的小狗咬了首饰匠赫留金的手指头。

然而赫留金根本不想放过那只可怜的小狗,在警官奥丘梅洛夫面前告状小狗,希望警官能站在自己这边,处理小狗。

可警官实际上和赫留金是一丘之貉,这主要从警官的六次“变色”中看出:

第一次警官还不知道狗是谁家的,只说了句:“好,这是谁家的狗?这种事我不能坐视不管。……这条狗得打死。不许拖延,多半是条疯狗。”

第二次听人群里有人说这条狗是日加洛夫将军家的,警官立马让下属把大衣脱下来,直说“好热”,甚至质问赫留金:“明明狗这么矮小,而你这么高大,怎么会咬到,是不是想让别人赔钱,谁都知道是个什么路数。”

第三次其他人说这狗不是将军家的,警官立马改变嘴脸:“将军家的狗都很名贵,都说良种,而这条狗……完全是下贱货。”

第四次又有人说也有可能是将军家的。“嗯,你给我穿上大衣吧……感到有点冷。”警官让下属把狗送回将军家,并说这条狗是他找着的,还说狗是娇嫩的动物。

第五次将军家的厨师来了,澄清了将军家并没有这样的狗,警官立马又改变那副丑恶的嘴脸:“这是条野狗,用不着多说了。……弄死它算了。”

第六次厨师终于说出虽然这条狗不是将军家的,但是是将军哥哥家的。得知此消息后将军脸上洋溢起动情的笑容:“你瞧,主啊!……那么这是他老人家的狗?很高兴……你把它带去吧。……这条狗怪不错的。……挺机灵的。……”

厨师把狗带走后,围观的群众却对赫留金哈哈大笑起来,而警官只留下一句“我会收拾你的”便离开了。

契诃夫通过对话的方式多次“场景转换”,随之“变色”的不仅有奥丘梅洛夫,而且有赫留金和围观人群,过程中剧烈变化达到了喜剧效果,唯一不变的是那只只有三条腿的白毛狗。无聊的赫留金用雪茄烟戳到小狗脸上,结果反被狗咬一口,虽然狗狗不会说话,但它懂得适时反击以保护自己,可警官和其他人呢?除了长着一张随时可以用来阿谀奉承的嘴脸外,其他一无是处,而小狗却是真真切切地看了人类折腾出来的这么一出闹剧。

变色龙的主要事件(变色龙伪装高手)(2)

02 “伪装高手”背后的真相

《变色龙》是契诃夫的早期作品,于1884年发表,此时契诃夫的笔名是“安多沙·契洪特。虽然契诃夫早期创作的小说不及中后期那样主题深刻,但从他的《套中人》、《小公务员之死》中可以看出其创作的整体思路——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深切同情以及对沙皇警察制度的深刻批判。

小说中赫留金只是一个首饰匠,相对于狗来说他是强者:百无聊赖中居然欺负小狗;而对于警官来说他是弱者:在警官面前,他称警官为阁下,可对围观的人和狗,他则粗暴地叫喊:“独眼龙、该死的、下流的、畜生等”。

同样,见机行事的“变色龙”警官的奴性心理也毫不逊色,对赫留金来说,他是高高在上的警官,可对将军而言,他又以奴仆的姿态呈现。

无论是警官还是首饰匠,他们身份不同,但都展现了专横跋扈、奴颜婢膝的姿态。契诃夫仅就一件再为平常不过的小事,就写尽了人性的可笑与可悲,揭示了当时沙俄政府执法人员阿谀奉承、欺上瞒下的卑劣灵魂,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9世纪末俄国社会充满奴性的腐败本质。

变色龙的主要事件(变色龙伪装高手)(3)

03 契诃夫小说的艺术特色

契诃夫的艺术特色在于,他善于赋予小作品以大内容,尤其是小说中的一些细节处理:

比如,周围的场景变换:

开头描述:周围一片寂静。广场上没有一个人……店门周围甚至连乞丐都没有。

听到人声和狗叫声后的场景描述:一张张睡意惺忪的脸从小铺里探出来,不久木柴场门口就聚集了一群人,像是从地底下钻出来的一样。

周围场景的变换,围观群众的“不在”与“出现”则是从细节上唤醒读者独立的自我批判意识。

同时,小说中每个词每个细节也都是必须的,比如赫留金被咬的手指头,警官一件外套就能达到的艺术效果,警官被“狗是否是将军家的”这一消息弄得忽冷忽热,“脱下我的大衣……天好热”“给我披上大衣……起风了。”

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说:“契诃夫的虚构,完全是以真实为基础的,他的文章能产生立体镜的效果。他遣词造句像是信手拈来,他像印象派画家一样,能通过挥动画笔,取得最佳效果。”

契诃夫从不为小说杜撰情节,而是用他敏锐的双眼去捕捉别人忽略的东西。就像他笔下的套中人与小公务员,尽管他笔下的小人物暴露出各种丑恶的嘴脸,但契诃夫从来不嘲笑自己的主人公,他只是可怜他们不能自我觉醒,于是契诃夫给了他们这种可能性,用短小精悍且幽默有趣的故事让读者与其达到共鸣,身为读者的我们犹如身临其境,从而审视自己,反求诸己。

俄国作家中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蒲宁曾在回忆录《契诃夫》中,写了这么一句话:“直到现在人们也没有真正认识契诃夫。” 他提醒世人要好好理解契诃夫的话。

不得不说,契诃夫笔下的人物以及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让人不禁感慨,身边好像有这么些人,又或者,自己身上多多少少也有类似这样那样的影子。或许这就是为何经典经久不衰了。


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若侵请联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