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的崛起,非一世之君就能达成,秦国能从被六国孤立在外的偏远弱国,几乎被魏国连接其他五国灭国;到后来能以一己之力一统天下;这是秦国数代君主励精图治的结果,如果其中出现任何一个昏庸的君王,或许结局就不一样了,如今的中国或许就是第二个欧洲。

但是,秦国的强大,付出最大的是这三位秦王。

第一位:秦孝公

商鞅跟秦始皇隔了几代(这三位秦王励精图治)(1)

秦孝公之父秦献公继位后,割地,与魏国讲和,安定边境,迁都栎阳,修养生息,并且数次东征,想要收复河西失地,无奈愿望没有实现便去世。秦孝公即位之时,秦国内有阶级矛盾, 外有强敌环伺,魏灭秦之心一直不死。

秦孝公重用卫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跟秦始皇隔了几代(这三位秦王励精图治)(2)

秦惠文王之时,秦国大势渐成,世仇魏国已经被秦孝公一再打败,早已不复当年超级强国实力;内部商鞅变法已经贯彻到秦国的方方面面上上下下,秦国国力迅速膨胀;但是此时的秦国崛起之时,也面临更大的挑战,山东六国不准许一个强大的西方国家出现。

有人说秦惠文王是为公子虔而杀商鞅,是秦国的损失;但是如果秦惠文王不杀商鞅,如何独掌大权?如何巩固权力?就算秦孝公没有暗示,秦惠文王也要除掉商鞅。像商鞅这种人,秦国不用,也必然是不会让别国来用的。秦惠文王在除掉商鞅后,以商鞅造反查无实证,公子虔和公孙贾纯属陷害为由,顺手除掉了二人及其大量党羽。秦孝公没有完成的收尾工作,由秦惠文王出色地完成了。

商鞅跟秦始皇隔了几代(这三位秦王励精图治)(3)

秦惠文王重用张仪连横破合纵,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亮点。对张仪,赢驷求之,试之,任之,信之。在秦与到列国间复杂的邦交斗争中,多次逆转危势,击溃五国灭秦之兵。继孝公用商鞅之后谱写了又一页君臣合璧华彩篇章。自此,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国用士“不唯秦人”成为不变的路线。

用张仪,又不唯采张仪之策。当张仪与司马错对是否平蜀发生激烈辩论时,赢驷毅然委任司马错领军平蜀,展现了赢驷审时度势,高屋建瓴的王者风范。

第三位:秦昭襄王

商鞅跟秦始皇隔了几代(这三位秦王励精图治)(4)

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活了75岁,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秦武王仅在位四年,因举鼎死后,由于没有后代,这位同父异母的弟弟就顺势做了秦王。

秦昭襄王在位初期,由其母宣太后当权,外戚魏冉为宰相,史称“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为政,威震秦国”。魏冉推荐白起为将军,先后战胜三晋、齐、楚等国,取得魏国的河东和南阳、楚国的黔中和楚都郢。

商鞅跟秦始皇隔了几代(这三位秦王励精图治)(5)

公元前266年,昭王听从魏国人范雎的话,夺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权,拜范雎为宰相,改为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长平大胜赵军。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将。公元前256年攻陷东周王都洛邑,灭亡了周朝和西周国,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