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9月7日,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带着全国人民的重托走进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伴随着这颗历经10年研制、承载着开辟我国航天气象新纪元的“争光星”升空,“气象”这个名词和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1988年9月7日,风云1号气象卫星成功发射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助推伟大的事业。从领受风云任务的第一天起,晋西北太卫人就在探索浩瀚太空、矢志航天报国中,找到了人生的精神坐标。可以说,中国气象观测现代化建设,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这座航天城中,有一群人和气象也有着“血缘相通”的关系。今天是世界气象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晋西北航天城,看一看航天气象人们观云测雨、牧星追月的“问天之路”。
刚走进发射场,气象台模糊的轮廓便出现在发射场海拔1500米的最高点。走近后,“心系风云观苍穹,扎根场区履使命”14个铿锵有力的大字映入眼帘。这句标语是气象台代代相传的精神文化,指引着一批批气象人追星揽月、护送神箭。
气象人在工作
从1967年气象台组建开始,他们的任务就是为发射场区提供日常及任务发射实时气象数据。50多年来,他们共为航天发射任务气象保障400余次,其中包括两次海上发射,同时保持着火箭发射关键时段天气预测高达98.96%的准确率。
气象台是发射场为数不多的“精装分队”,气象航天人所使用过的每一台装备下,都有一个笔记本记录着历任装备负责人密密麻麻的维护保养记录。曾经承载着老一辈气象人岁月痕迹的笔记本,现如今已被中心历史展览馆收藏,那段为火箭保驾护航的光荣历史已然成为了每一代气象人的动力源泉。
90年代观测数据图
在气象台荣誉室,两本上世纪90年代的天气观测薄和天气演变图摆放在正中央的位置。虽然经历岁月的洗礼,纸张有些发黄,但老一辈气象人流畅的笔迹和重要的参数,依旧清晰可见。
深夜收集气象数据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是工作日。根据任务需求,航天气象人必须保持24小时在岗值班,随时准备跟踪测量天气状况,记录收集准确的第一手气象数据。在冬季发射时,最低气温达零下40度并伴有风雪,他们需要在严寒中不分昼夜,时刻巡查气象变化,通常巡查一次需要20分钟左右,手脚经常会冻得没有知觉,但他们就像高原上的干枝梅一样,夏花满枝头,生机盎然,风雪严寒之际又能傲霜斗雪,迎风绽放而不凋零。流淌着“两弹一星”光辉血脉的气象人,踏着前辈的足迹,向着航天新高度迈出坚定步伐。
这就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气象人,他们矢志航天、追星护箭,向往着浩瀚太空。
观云测雨50载,血脉相传几代人。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航天气象人站在航天发射最前沿,开辟“问天之路”,为航天事业保驾护航。
来源 | 我们的太空
作者 | 李辰昊、郑逃逃
素材 | 袁 博
编辑 | 麻雨洁
邮箱 | ourspace0424@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