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一个好汉三个帮”,“无赖”刘邦依靠萧、张、韩成就大汉王朝,“布衣”刘备凭借诸葛、关、张割据蜀地,“和尚”朱元璋能打下大明江山,也是得益于他手下的谋臣良将。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朱元璋手下三位最出名的谋臣。

朱元璋和他的四大名将(朱元璋的3大谋臣)(1)

当代萧何李善长

李善长被公认为大明开国第一功臣,在朱元璋的队伍中一直扮演着萧何的角色,在大明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朱元璋曾评价他说:“萧何不一定比得过他。”

李善长早年是个书生,为人有谋略,极爱读书,因而在投奔朱元璋后得到重用。李善长还曾拿刘邦激励朱元璋,刘邦和朱元璋一样都是起于微末,刘邦有气量,会用人,仅5年便平定天下,建立了大汉王朝,李善长劝朱元璋多学学刘邦,平定天下,早日成就霸业。

李善长的这番话说得很合朱元璋心意,自此朱元璋多了一个同是微末出身的帝王做为榜样。而李善长也慢慢成为了朱元璋的股肱之臣。

李善长的确是有萧何的风范,调解诸将矛盾、考察人才、裁决政事、办理后勤,样样都做得不错,因而他在朱元璋集团实际是个二号人物,如果说朱元璋是董事长的话,那么他就是CEO。

不过话说回来,人无完人,李善长虽然是位能人,但他也有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他待人苛刻,爱嫉妒,特别是在他位极人臣之后,日渐傲慢,朱元璋也慢慢对他不满,朱元璋虽赐给了他免死铁券,但最后还是难逃一死。可惜啊,有萧何的处事风格,却没学到萧何为人的本事,终不得善终。

朱元璋和他的四大名将(朱元璋的3大谋臣)(2)

再世诸葛刘伯温

“前五百年诸葛亮、后五百年刘伯温”,刘基,字伯温,是历史上备受推崇的军师,被誉为“再世诸葛”,只可惜有诸葛亮的才能,却没有诸葛亮的命,诸葛亮成了一代名相,而他只是受封了个诚意伯。

刘伯温是个“神童”,对于儒家晦涩难懂的经、典,他小小年纪便能倒背如流,并且能大致窥探其中的大意。但就是这样一位有才能之人,并没能得到元廷的重用,刘伯温初为官时只不过是个小县丞,但刘伯温为人正直,刚正不阿,因而深受老百姓的爱戴。

他在元廷曾三次为官,每次辞官的原因基本是都是因为他为人正直,得罪了他人,最后不得已愤而辞职。

后被朱元璋引为座上宾,辅佐朱元璋先后灭掉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强敌,是朱元璋集团顶级的军事顾问。

不过即便是如此功勋大才,在论功行赏时,只是被封了伯,可见朱元璋对他的不信任。

而刘伯温后来也是因为他的为人正直先后得罪了两位丞相,一个是李善长,刘伯温因他而被迫还乡,一个是胡惟庸,暗中下毒加重了刘伯温的病情,而更让人寒心的是,朱元璋却对此置若罔闻。

朱元璋和他的四大名将(朱元璋的3大谋臣)(3)

比肩范蠡朱升

朱升的名气并没有前面两位大,但却比前面两位更有智慧,因为他是一个识君之人,懂得激流勇退,这就譬如范蠡辅佐勾践,知道勾践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因而在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终得善终。

朱升早年一直致力于教育活动,曾担任过元廷学正。

公元1358年,朱元璋听闻朱升是为高人,便亲自前往拜见,朱升向朱元璋献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策略,朱元璋一直坚决遵从,这也是为何元末各路诸侯,全都称王称帝,而唯独朱元璋只称公的原因,这是依照朱升的计谋,避强者锋芒,暗地里发展势力的好策略。

朱升作为一位智慧老人,也是颇受朱元璋器重,到了明洪武二年,正在朱升炙手可热之时,朱升以“祭扫祖茔”为由提交了辞呈,朱元璋本来是不同意,但无奈朱升骨刺,也便就同意了,后病逝于乡中,算得上是朱元璋三位谋臣中唯一善终的一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