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初,在美国小城朴茨茅斯,两个在中国土地上大打出手的侵略者,在美国的斡旋下,签订了一个关于明确划分朝鲜和中国利益的条约。这个条约就是日俄战争最后达成的协议——朴茨茅斯条约。

沙俄为什么将首都搬到圣彼得堡(见证了沙俄的落寞)(1)

日俄战争

鲁迅先生笔下曾经清晰地描绘了日俄战争中中国人的形象,双眼空洞,表情麻木。两个帝国主义列强为了各自在朝鲜和中国的利益,最终在中国的土地上发动战争。

在一年半的战争中,日俄两国陆军,海军齐出,尤其是日军几乎是倾全国之力在打这场战争。最终在美国的调停下,沙俄接受了战争失败的结果。

虽然日本取得了战争的最终胜利,但是这场战争也让日本耗尽了几乎全国的国力,耗费5亿日元,动员的兵力近110万,已然成了强弩之末。

正是在双方都无力继续打下去的情况下,美国作为战争的调停者主导了此次大战的结果。而作为此次战争中无辜牺牲最大的清朝政府,则没有任何发言权。

沙俄为什么将首都搬到圣彼得堡(见证了沙俄的落寞)(2)

尴尬的清政府

在美国的努力下,日俄双方定于1905年8月在美国小城朴茨茅斯展开会谈。清政府得知消息后,向日俄两国发出通电,提出两国凡是涉及到中国的条约,必须要与清政府协商,凡是没有协商而做出的结论,清政府一概不承认。清政府不仅提出条件,而且还要求派出代表团,前往朴茨茅斯参与此次会谈。

面对清政府的要求,日俄两国同时选择无视,他们不仅拒绝了清政府派出代表团的要求,而且还无视了清政府发出声明。而作为调停国的美国,也没有对清政府的要求作出任何回应。这场关乎着中国东北利益的和谈,在日、美、俄三方的代表参与中开始了。

沙俄为什么将首都搬到圣彼得堡(见证了沙俄的落寞)(3)

打脸的俄皇

沙俄作为帝国主义的强国,虽然在日俄战争中不敌日本,但是沙皇尼古拉二世强硬地提出了在和谈中,不割地和不赔款的主张。这也导致了这场和谈一开始便陷入了僵局。

日本代表小村寿太郎,时任日本外相,在和谈开始便提出了沙俄赔款17亿日元,并割地赔偿的要求,这直接激怒了沙皇的和谈代表谢尔盖·维特。在得知日方的要求后,沙皇尼古拉二世放话:“割地赔款门都没有,如果日本再这么过分,那么就继续开战”

此时的日本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除了军队外,整个国家都担负了极其严重的负担,完全是穷兵黩武的典型。面对着沙俄的强硬,日方代表小村寿太郎改变了谈判策略。在美国的斡旋下,经过25天的激烈交锋,日俄双方最终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

沙俄为什么将首都搬到圣彼得堡(见证了沙俄的落寞)(4)

只不过这份条约的签订,既打了沙皇的脸,又没有让日本满足。其中条约规定:

俄罗斯承认日本在朝鲜享有政治、经济及军事特权,俄罗斯不得干涉;俄罗斯将从中国取得的旅顺口、大连湾的租界权及其附属特权,转让给日本;俄罗斯将其所获之中国南满铁路及其支路、利权、煤矿等,无偿地转让给日本;俄罗斯将库页岛北纬50度以南割让给日本,并同意日民在俄罗斯沿岸的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经营渔业;日俄双方在各自铁路沿线驻扎护路兵队,每公里不超15名。

后记

最终这场导致东北2万多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6900多万两的日俄战争,就在日美俄三方妥协的情况下,以这样的一个条约落下帷幕。此次战争不仅让世界看到了沙皇俄国的外强中干,而且也为沙皇俄国的解体埋下了伏笔。

同时,这场战争不仅为日本提供了侵占中国领土的机会,而且还强化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势力,为日本加速渗透和吞并东北提供了契机。

而清政府则再次将自己的腐朽和软弱展现在列强的面前,6年后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政府轰然倒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