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动脉的分段曾有不同的方案,包括Fischer的逆血流五段法,Gibo和Rhoton的顺血流四段法,Lasjaunias的胚胎学分段法。
现在使用的颈内动脉分段几乎都是顺血流的七段法,也就是1996年Bouthillier等提出颈内动脉新的分段法。在这里,伟大的Rhoton被我们无情地抛弃了(向前辈致敬)。
1996年Bouthillier等提出颈内动脉新的分段法,是以数字(C1-C7)顺血流方向标记颈内动脉全程,并考虑到对神经外科具有重要意义的颈内动脉四周解剖。该分段法各段的解剖分界明确,共分为七段:
C1颈段(Cervical segement)
C2岩段(Petrous segment),
C3破裂(孔)段(Lacerum segment)
C4海绵窦段(Cavenous segement)
C5床段(Clinic segment)
C6眼段(OPhtalmic segement)
C7交通段(Communicating segment)
相关文献
Neurosurgery. 1996 Mar;38(3):425-32; discussion 432-3. Segments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 new classification. Bouthillier A(1), van Loveren HR, Keller JT.
Author information: (1)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College of Medicine, Cincinnati, Ohio, USA.
关于该作者我们知之甚少。Bouthillier,法语姓氏,没有找到发音音标,但是一般可以读为(或翻译为)布蒂利耶,布蒂里埃,布锡莱勒,包犀利,又例如,法国青年舞蹈家Paméla Bouthillier。
cincinnati,英 [ˌsɪnsɪˈnati]美 [ˌsɪnsəˈnædi],辛辛那提(Cincinnati)美国中部俄亥俄州工商业城市,俄亥俄河河港。有运河通连伊利湖(五大湖之一)。城市人口29万(2010),城市圈人口210万(2011年)。十九世纪中叶,由于运河和铁路的兴建,成为重要的工业和交通中心。
Bouthillier 分段法
除C1走行于颈部,归于颈段外;其余各段或走行于颅底骨性结构内,或位于颅内,通称为颅段颈内动脉。
对颈内动脉的理解,可能最大的困难在于颈内动脉的转折弯曲太多,虹吸弯和膝部让人迷乱。
我觉得可以这么来理解。颈内动脉从颈总动脉发出,到最终达到前床突内上方的分叉处,总的走行趋势是向上,向前,向内。
颈内动脉颈段最为简单,没有被命名的分支,主要完成了颈内动脉向上的大体趋势。
颈段通常不是笔直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弧度;颈段的形态变异大体有三种:
①呈轻度“S”或“C”形弯曲;
②在立体空间上呈螺旋状扭转;
③中途扭曲成环形。上述以弯曲为常见,后两种少见。变异常发生于颈内动脉起始上方36mm处,以中、老年人为多见,似与动脉硬化有关。
颈内动脉 (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为颈总动脉两终支之一。约在第 4 颈椎平面、甲状软骨上缘 处由颈总动脉分出,直径 4-5mm 。其行程以颅底颈动脉管外口为界,分成颅外段和颅内段 。
颅外段又名颈段,居颈外动脉后外方,继转至其后内侧,沿咽侧壁上升至颅底。起始处有梭形膨大, 为颈动脉窦 ( Carotid sinus ),是压力感受器,可调节血压。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后壁上 ,有一扁椭圆形小体借结缔组织附于壁上,称颈动脉体 ( Carotid body),为化学感受器,可感受血液中的CO2 和 O2 的分压,以调节呼吸 。
颈内动脉走行分段(2)
岩段和破裂孔段
C2岩段:
颈内动脉岩段通过骨膜被覆的颈动脉管而入颅,全程被颞骨包裹(颈内动脉还真是找了个好地方)。
在骨管中颈内动脉被静脉丛包绕,此丛是海绵窦的外侧伸延。一些来自上部颈神经节的颈内动脉支的颈自主神经丛也包绕管内颈内动脉。
颈内动脉岩段有二明显的亚段:垂直段,水平段。二亚段的交界处为膝部。
垂直段
ICA在垂直段上升,在膝部向前内转。垂直段长约10mm。
水平段
自膝部ICA向前内走向额骨岩部尖端。水平段长度为垂直段的2倍。
脑血管造影上,对颈内动脉理解最关键的就是岩段的走行。
岩段完成了颈内动脉向“前内”的走行。
迷行岩段颈内动脉,颈动脉管及颈内动脉的正常行程用虚线表示。
临床上表现为鼓膜后搏动性肿块。此种变异在外耳道后方进入颞骨,在面神经管与颈静脉球之间上升。进入中耳腔后,突然向外前急剧成角再转向内进入颈动脉管水平段。
C3破裂(孔)段
破裂段起于颈动脉管末端,动脉越过破裂孔,但不穿过破裂孔,而是在破裂孔的垂直管内上升,向着海绵窦,止于岩舌韧带上缘。
破裂孔是由蝶骨体(前方边)、枕骨底部(内侧边)和岩尖(外侧边)围成的近三角结构。破裂孔并非单一的孔道,而是由两部分组成:颅外骨膜上的一个孔和一个垂直管道。
垂直管道由破裂孔四周的骨结构和纤维软骨构成。所以与其叫破裂孔,不如叫“破裂窝”。破裂孔的叫法,对颈内动脉走行和颅底的理解存在重大误导。
颈内动脉破裂段止于岩舌韧带。
岩舌韧带是前方的蝶骨舌与后方的岩尖之间的骨膜小反折,颈动脉管骨膜的延续,连结前方蝶骨小舌和后方的岩尖之间。此韧带以远,颈内动脉进入海绵窦。
所以,岩舌韧带是骨膜,岩舌韧带以近的颈内动脉破裂孔段也还在硬脑膜之外。
所以此文,将岩段和破裂段合并来理解是有道理的,因为这是颈内动脉的硬膜外段。
作者:周保元(兰大二院)
来源:Neurosurgery
【版权声明】本平台属公益学习平台,转载系出于传递更多学习信息之目的,且已标明作者和出处,如不希望被传播的老师可与我们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