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心的小姨(上)

外甥和外甥女来苏州寻我,天气不是很热,第二日我带着两个孩子去太湖边玩儿。

两个孩子,哥哥比妹妹大上三岁,上了初中。小学的妹妹反而做事更叫人放心,她善于交际,脑筋灵活,遇到问题总爱寻求答案。

大的也不是不聪明,只是男孩子未免不那么心细。在我的印象中,大的少言寡语,智商挺高,酷爱读书,酷爱历史和科学知识。他话最多的时候,往往是与我聊起某段历史或是生物学里鲜为人知的小知识抑或是关于宇宙未解之谜之类。历史我还尚能应付,生物和宇宙之谜往往说得我云里雾里,不知所言。

小的心细又活泼,是班里的干部,在学校必然是个活跃分子。招老师喜爱,可以帮老师分担。在家也是能很好地完成各种任务,可以为家长分担。大的把脑筋全部用在读书上,多少有几分老知识分子的呆傻之气。

虽然这样,我还是喜欢与大的聊天多于跟小的。冷不丁提起历史上某个名人典故,或是某个成语的出处,大的都能一一道来。实为叫人佩服小孩子的记忆力。但说到底,生活技能还是比小的差些。不善言辞,不爱交际,过于内敛的性格往往交不到几个朋友。

两个孩子学习都很好,虽然现在看来小的成绩要略好些,但小学生又能说明什么呢?她几乎被老师保送初中部里最好的班级将来直升最好的高中。而大的却错失了那样的机会,遇到考试就发烧的他,在小升初的大考中失利,没有考上学校里最好的那个初中部。

我时常说孩子在老家读书太累,小学生七点到校,下午六点放学。初中生早上六点到校,晚上九点放学,辛苦直至。放假了总想邀他们出来玩玩,以此稍稍缓解学习的劳累。幸得我姐教孩子有方,没有让他们成为娇惯的孩子。

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做,没有人替他们打点好一切。学习习惯从小培养,长大后的学习父母几乎不过问,假期里只消知道课业完成即可带他们出去玩。说是玩,也不见得。多为去森林公园跑步或打羽毛球,商场几乎是不去的。去商场的日子可能只有某个节日,母亲带着孩子去吃顿好吃的。倒也不是经济跟不上才在特定日子去,主要是没必要总吃外面的食物。

孩子们自然想尝尝其它菜式,正是这样才有了偶然出去吃一顿饭的满足感。记得有次六一节,母亲买了蛋糕回家庆祝,又带着两个孩子买了新鞋子。买完鞋子,母亲欲要回家。大的第一次提出不同意见:“我就知道妈妈给我们买完鞋,就不去吃好吃的了。”母亲笑了:“今天的预算就那么多了。”小的立即接道:“小姨不是还发了红包么?”

言必,母亲忍俊不禁,带着两个孩子也许是吃了牛排。姐姐跟我学这段时,我也笑了,不给孩子们太多的物质才能让他们知道一餐一食的不易。

姐姐在经济上并不对孩子们克扣。买书时,节假日带他们旅游时,平日里的餐食里,只是不会烂买任何东西。我倒也得了好处,从孩子们读过的堆积如山的书里,捡了几十本带回,省了一笔开支。

最让我感动的那些日子,对于这家人却是习以为常的。全家人捧着书一起阅读时,一家大大小小乃至外公外婆一起做游戏时,都叫人感动。这是他们家的日常,而在我看来却是现代父母很少能做到的。姐姐从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做了家务,孩子们在写作业,她便读书。大家都完成了自己的课业,全家人一起去户外活动。

说了这家人这么多,该言归正传说回粗心的小姨了。

那日孩子们来苏州寻我,孩子们与我呆在一起姐姐倒也放心。一则,我不爱惯孩子;二则,我也是个孩子能与小外甥女和外甥玩到一起;三则,我是个爱读书的人,与他们聊起学业也是头头是道。

开车带着两个孩子环湖游玩,这条路并不认识,是第一次走,我没开导航,只是凭感觉贴着湖边走,走到哪儿都行。

太湖虽大,却不及西湖的风景好。我曾经徒步环绕西湖,湖边一处一处的景致各有不同。那日,闲来无事,刚好穿了双舒适的鞋子,于是决定循着湖边随心前行。大概走到西湖边的龙井村时,有个推两辆自行车的姑娘邀我帮她骑一辆,去两里外的公共自行车租赁处还车。十多年前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并不多,间隔也相对较远。

我跟着她,从山半处向下俯冲,路上行人不多,树荫洒在洁净的马路上,一切都很美好。下了山,方才到达自行车租赁点,她支好车,又接过我骑的车,道完谢方去还车。那时自行车租赁点都有个小亭子,亭子里人工办理租车业务。

自打那次,我对公共自行车有了特别的感情。从前并不舍得掏出两百元的押金借一辆自行车,何况一个小时后还要支付一元钱每小时的租赁费。

来到苏州后,有次与堂姐两人骑公共自行车上山。我俩吭哧吭哧骑到半山腰,定在山腰的亭子里不动。那是个月明的晚上,待两人两车齐平时,放开刹车任由车子和人冲下山坡,直至深入山下的老村子里我俩才开始缓缓蹬车。那样爽快淋漓的感受是后来从未有过的,再也没有那样的心情骑车到半山腰只为几分钟的酣畅。

·······未完待续·········

跑步享受一路的风景(再也没有那样的心情骑车到半山腰只为几分钟的酣畅)(1)

跑步享受一路的风景(再也没有那样的心情骑车到半山腰只为几分钟的酣畅)(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