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2日讯(记者万建辉)“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前,全国各地在武汉三镇经商的商人、行帮先后建设有349所商业性会馆公所,其中汉口208座。”

老武汉友好商场(坐拥349所会馆公所)(1)

1877年《湖北汉口镇街道图》。

去年以来,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赵逵和他的研究团队,通过查阅海内外历史地图和文献档案,分赴武汉三镇老城区实地调研,发现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前,汉口已然是全国商业类会馆数量最多的都市,武汉三镇的会馆不同时期数量累计之和则更为惊人。

全国17省商帮汇集武汉

赵逵长期从事传统建筑与遗产保护、生态建筑与地域建筑研究。日前,赵逵在汤逊湖畔自己家中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武汉三镇自古便是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历史上更是盐、茶、粮等大宗商品的重要集散地,商帮、手工帮及其他行帮应运而生。三镇的商帮经营的商品多为地方特色,如山东帮主要输入棉纱、棉布、胶布、绸料货等,广东帮输入砂糖、洋广杂货及食品,湖南帮输入竹木料等。

老武汉友好商场(坐拥349所会馆公所)(2)

1890年左右《武汉城镇合图》。

商帮聚集和开展活动的场所——会馆,它们在武汉的地缘来源,遍及全国17省,其中汉口、武昌的会馆商帮来源广泛,涵盖湖广、四川、江浙、广东、江西、安徽,以及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北方多省,汉阳会馆商帮主要来自湖南。

赵逵说,说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前武汉会馆数量全国称最,主要是指工商业类会馆,它的数量超过了同一时期的商业都会上海、天津、广州。而要论为科举士子住宿聚集的士子会馆,北京最多。

交通、贸易中心成就全国商业会馆之最

为何当时武汉会馆数量全国最多?赵逵说,这要从武汉的交通区位说起。大的历史脉络都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到明朝,在长江、汉水江岸筑堤的治水工程开始有效开展,长江水患得到控制,汉水入江口逐步固定,航道得以顺畅,沿江农田得以稳定耕种,两湖地区人口逐渐增加,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移民得以实现。尤其是河道航运的发展,和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湖广地区物资增加,大规模的人员流动得以实现,这种物资集散与人口流动的中心就聚集在汉口。

老武汉友好商场(坐拥349所会馆公所)(3)

1926年《武汉三镇详图》。

商业性会馆就是明代在汉口开始出现。清末卢汉铁路通车,抗战前粤汉铁路通车,武汉的水陆交通枢纽地位更为凸显,成为中国地理的中心和交通、贸易的中心。武汉成为盐、茶、粮等大宗商品的重要集散场所,相应的商帮、手工帮捐资建会馆、公所,还有庙宇、书院、政商人物的别墅公馆等场所,汇聚同乡、同业人员。

从分布看,汉口的会馆主要沿汉水、旧玉带河、长江带状分布,铁路沿线少量分布,并由玉带河、汉水向长江、铁路、租界方向扩张。武昌会馆城内沿干道分布,城外沿长江、巡司河线性分布,由分散向城中集聚、向城东扩张。汉阳会馆则沿长江、夹河线性分布。

专家呼吁:所剩会馆旧址保护刻不容缓

老武汉友好商场(坐拥349所会馆公所)(4)

新安书院旧址仅剩一堵长墙,右为武汉文史专家王汗吾。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据赵逵和武汉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顾问王汗吾介绍,走过数百年时间,曾拥有349所会馆公所的武汉,如今仅剩宁波会馆、江苏会馆、匹头公会会所、平江会馆、太平会馆、长郡会馆等建筑旧址,以及新安书院、万寿宫(江西会馆)分别留下一堵墙的遗存了。

老武汉友好商场(坐拥349所会馆公所)(5)

长郡会馆旧址所剩墙头。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3月23日下午,长江日报记者前往汉口前进五路寻访宁波会馆、江苏会馆旧址,两栋楼并排相连而建,结构、外立面色彩风格高度一致,可以称作姊妹楼。两幢房子均属西式古典主义建筑,大门上方开一圆形窗,两侧各立爱奥尼柱。两楼墙面均挂有2011年武汉市政府立的市级文保单位标牌。

老武汉友好商场(坐拥349所会馆公所)(6)

宁波会馆和江苏会馆旧址。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位于汉正街大董家巷的匹头公会会所旧址,本来也是一栋洋气十足的西式建筑,然而当记者穿过老街巷,眼前的匹头公会会所旧址墙面发黑,已显出破败,里面住有多家住户。离匹头公会会所旧址不远的平江会馆,多数窗框被拿掉,二楼外墙有搭盖,正门被砖砌起了一部分,从两根立柱看得出来它是一栋西式建筑,当年也曾气派。住在里面一位老人告诉记者,这栋楼建得比匹头公会会所更早,希望得到修缮保护。

老武汉友好商场(坐拥349所会馆公所)(7)

匹头公会会所旧址。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老武汉友好商场(坐拥349所会馆公所)(8)

平江会馆旧址。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赵逵告诉记者,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三镇会馆建筑遗存数量不多,其中部分建筑构件散落于民间及博物馆中。虽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园博园汉口里恢复了汉口山陕会馆的戏楼,但整体保护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建筑风貌损毁,以及病理性损害都严重威胁着会馆的续存。老武汉会馆旧址的保护刻不容缓,应加快对会馆建筑遗存的甄别、挂牌、风貌整治、专业测绘和数字化存档。可以功能置换方式开展会馆文化体验,以会馆复原带动文化、商业协同发展,还可以会馆文脉数据库助力城市规划及交互式文旅新发展。

【编辑:郑晓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