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思念天堂的至亲至爱的人(寒衣节愿天上亲人)(1)

农历十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寒衣节

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相传起源于周代。

寒衣节思念天堂的至亲至爱的人(寒衣节愿天上亲人)(2)

了解寒衣,懂得孝道

寒衣节,在历史上就是一个非常有仪式感的节日。

北方,将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的“三大鬼节”。

可如今,知清明和中元的甚多,记得寒衣节的却寥寥。

寒衣节,不仅标志着严冬的到来,也是给父母爱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寒衣节位于秋冬交替之时,人们开始给身边人添置衣物,同时,也要给逝去的先人送去过冬棉衣。

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扫焚纸,缅怀祖先,给他们送去温暖,谓之送寒衣。

寒衣节思念天堂的至亲至爱的人(寒衣节愿天上亲人)(3)

俗话说:“早清明,晚寒衣。”

意思就是清明祭祖要趁早,寒衣送棉要稍晚,以免先人收不到。

孔子曾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寒衣节一切仪式和规矩是孝道的一种体现,是文化的一种传承。

孝亲是人类的本能,缅怀是后辈的天性。

但最好的孝是活着的时候厚养,让老人衣食无忧,安度晚年;

而不是留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寒衣节思念天堂的至亲至爱的人(寒衣节愿天上亲人)(4)

接受死亡,懂得感恩

死亡,是人生的一件大事。

我们恐惧死亡、敬畏死亡、祭奠死亡,然后慢慢在死亡中懂得感恩,懂得珍惜。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

但认识死亡,接受死亡,才是一个人真正成熟的体现。

杨绛在百岁访谈中说过这么一段话: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在杨绛看来,生死等同于回家,百年归土,归的是家。

寒衣节思念天堂的至亲至爱的人(寒衣节愿天上亲人)(5)

无论是寒衣节,还是清明或者中元,

所有与死亡相关的节日,人们不单单是祭祀缅怀,同时也是接受死亡。

逝者安息,生者如斯。

世间没有永恒,生命不能重来,但人世间绵延不息的爱,会一直永存。

祭奠逝者,寄托哀思怀念之情,更表达了一种美好祝愿,希望得到先人的庇佑。

懂得感恩,是对先人最大的尊重;懂得珍惜,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

寒衣节思念天堂的至亲至爱的人(寒衣节愿天上亲人)(6)

认识“鬼节”,懂得敬畏

荀子曾言:“君子以为文,小人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

很多人都会把“鬼节”过度解读,当成迷信,从而渐渐忽视并遗忘。

我们常说的“举头三尺有神明”,其实传达的是一种敬畏精神。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人活着,需要一点敬畏。

周国平说:“人不可背离土地,不可遮蔽天空,不可忤逆自然之道。”

敬畏因果,敬畏规则,会得到上天的厚待;反之,就会吞下自酿的苦果。

敬畏天地,敬畏自然,会得到大自然的馈赠;反之,就会遭到天灾的惩罚。

敬畏生命,敬畏死亡,会得到活着的意义;反之,就会陷入痛苦的深渊。

正如《流浪地球》里有这样一句话:

“起初,没有人在意这一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没有敬畏之心,会肆无忌惮,迷失自我;保持敬畏之心,会遵纪守法,约束自己。

世间万物,皆有因果。

每一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特殊的意义,走进寒衣节,你会发现,

这是一个被世人遗忘,却又温暖的节日。

寒衣节思念天堂的至亲至爱的人(寒衣节愿天上亲人)(7)

寒衣节思念天堂的至亲至爱的人(寒衣节愿天上亲人)(8)

电影《寻梦环游记》里说,人的一生会死亡三次:

第一次是生物学上的死亡:指断气的那一刻;

第二次是举行葬礼的时候,这一刻你的身份将会在这个世界上抹除;

第三次是真正的死亡,被人遗忘你来过这个世界。

但中国人最讲究“慎终追远”,他们认为死亡并不是结束,而是换了另一种方式存在。

有一种牵挂,叫寒衣;有一种相思,叫祭祀;有一种大爱,叫铭记;有一种祝愿,叫好好活着。

好好活着,是对先人最好的传承;好好活着,是对身边人最大的责任;

好好活着,才有美好的人生;好好活着,才有生生不息的希望。

或许这才是寒衣节最美的意义。

十月一,烧寒衣,是今人对先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死者的哀思。

愿天上亲人,安息珍重;愿世上人间,平安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