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著名演员兼著名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同时制作了两部电影。而且几乎同时上映,从两个角度观看一个素材的电影,这在电影史上也算是罕见的记录。《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的来信》就是这两部电影。

两部电影是以日本的硫磺岛为背景的战争电影。硫磺岛是日本列岛东南侧的小笠原群岛中的一个岛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要地。美国必须在这场战斗中获胜并掌握硫磺岛。从塞班基地向日本本土出击的B-29轰炸机为了完成任务后安全返回,不得不占领硫磺岛。如果美国能够确保这一地区,就确保攻击日本本土的桥头堡,其战略利益非常巨大。从日本军方的立场来看,如果失去硫磺岛,就会立即走向战败之路,因此做好了玉碎的思想准备投入战斗。这就是硫磺岛战役的背景。

硫磺岛战役电影版正片国语普通话(观看硫磺岛战役的两个视线)(1)

1.《父辈的旗帜》是从美国人立场上看硫磺岛战役的电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的影片并不是为了描绘美国的胜利。他通过这部电影明确而恰当地描绘了所谓的“战争英雄”是出于政治原因而形成的这一点。硫磺岛战役是太平洋战争的最大激战之一,有2万多日军死亡,也有7千多美军死亡。当时对于美国政府来说,为了早日结束这场战争,要迅速筹集急剧增加的战争费用。这时,政府高官们看到了在硫磺岛战役中美军插在摺钵山顶上的星条旗照片。得知报纸头版刊登的一张照片能打动美国人的心后,他们找到了高举旗帜的士兵,并将他们视为战争英雄。

硫磺岛战役电影版正片国语普通话(观看硫磺岛战役的两个视线)(2)

美国政府把他们塑造成战争英雄并不是单纯的目的。而是为了筹集战备而需要宣传人员。在硫磺岛举着胜利旗帜生存下来的3名英雄(卫生兵约翰·布莱德利、印第安出身的伊拉·海耶斯、通讯兵勒内·加格农)与杜鲁门总统会面,巡回美国全境向国民呼吁。 "为了战胜战争,我们需要你的钱(请购买战争债券)。"

但是这种牵强的战争英雄游戏越演越烈,所谓的英雄当事人就越陷入混乱。自己究竟被当作战争英雄对待是否合理? 他们的脑海里一个个重叠着在硫磺岛死去的战友的样子。英雄本是死去的战友,而不是他们,他们只不过是个幸运的人,为了躲避死亡而活了下来。但为何只有他们才能在国民的欢呼声中享福? 这种自愧感像潮水一样袭来。

硫磺岛战役电影版正片国语普通话(观看硫磺岛战役的两个视线)(3)

更何况那一张照片也是演出来的而已。原来星条旗是被其他士兵插在摺钵山顶,但以旗子小为由,再次带着大的星条旗和他们重新拍照,这就是英雄游戏的开始。其实把星条旗插在摺钵山顶上的士兵另有其人,但他们在历史上从未提及过。

所谓的战争英雄们的生活也逐渐不明朗。除了布拉德利之外,其他两人在战争一结束就被遗忘。在受到战争英雄的待遇时,似乎会一辈子把他们当作战争英雄一样,但战争结束后,政府和社会根本就不理睬他们。勒内以小建筑物的管理员身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伊拉没能克服印第安人歧视而客死。

硫磺岛战役电影版正片国语普通话(观看硫磺岛战役的两个视线)(4)

2.《硫磺岛的来信》是从日本人的视角来看硫磺岛战役的电影。

影片的主人公是硫磺岛战役的日本司令官栗林忠道。他是曾担任过日本驻美国大使馆武官的军人,与普通的野战军人有着不同的想法。他深知这场战斗将是自己和自己指挥的士兵的最后一场战争。虽然需要日本舰队的支援才能阻止美军的攻击,但他们不能奢望这一点。他所能选择的最佳方式是尽可能拉长战斗时间,最大限度地打击美军,为日本本土争取时间。

硫磺岛战役电影版正片国语普通话(观看硫磺岛战役的两个视线)(5)

因此,他在战斗爆发前动员士兵将硫磺岛变成地下要塞。得益于此,1945年2月-3月在美军无情的轰炸下,在地下洞穴中生存下来的日军一直折磨着美军。本已5天内结束的战斗持续了一个多月,战斗情况有多么激烈,真是难以想象。

在这种情况下,他给家人写信。令人惊讶的是其内容并不是严酷的战场军人写的信。栗林忠道写下了在美国的回忆,展现了作为慈祥的丈夫和慈祥的父亲的面貌。这封信在战斗中没能回到日本本土,而是被埋在洞穴里。60年后硫磺岛发掘组发现了这封信。

硫磺岛战役电影版正片国语普通话(观看硫磺岛战役的两个视线)(6)

从电影的趣味性来看《硫磺岛的来信》比《父辈的旗帜》更好。虽然两者都传达了战争的惨状,但觉得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信息。

如果是喜欢战争电影的人,哪怕看一次也不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