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几天都在说,《无问西东》里王力宏饰演的飞行员沈光耀,原型是清华毕业生沈崇诲。但除了都是飞行员和都姓沈之外,真实的沈崇诲,并不完全像电影里演的那样。

无问西东对王力宏角色的昵称(听说无问西东里王力宏的原型是我)(1)

沈崇诲出身名门,祖父沈味兰是晚清重臣张之洞的幕僚,长期在其左右。父亲沈家彝一度担任过晚清刑部的官吏,宣统即位后他赴日本留学,后来的日本外相广田弘毅是他同班同学。沈崇诲出生后,他从东京帝国大学法科毕业后归国。1948年蒋介石宣誓就任总统时,身旁的大法官就是沈家彝。

沈崇诲出生于1911年7月20日。三个月后,武昌起义的炮火震撼了武昌城,晚清在辛亥革命的大浪潮卷来时终于谢幕。民国成立后,沈家彝在北洋政府任职,也将沈崇诲从武昌带到了北平。因沈家彝终年忙于公务,沈崇诲幼年的家庭教育和人格养成,大多由母亲陈氏所奠定。陈氏出身于贵州的名门望族,其父曾任广东布政使。沈崇诲自幼深受母亲影响,对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抗敌御侮的民族英雄,十分敬仰。

他南开、清华的老同学黄中孚回忆说:

“有一次与外来的球队决赛,一球将他的门牙打落,血流满脸,队长和球员喊他下去,连观众都吼起来了。他因战况紧急,输赢只差十二分钟,频频摇手,毫不迟疑的撑下去,沈兄爱团体而肯牺牲的精神被认为是无与伦比。”

体育是和平时的战争。沈崇诲勇悍无畏的精神,在学生时代即可见一斑。

2

1932年,沈崇诲从清华毕业,当时他的抱负是开发塞外,于是远离北平这样的大都市,去绥远(今内蒙古)工作。但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步步紧逼华北。沈崇诲自问:如果日本灭亡了中国,那我在塞外建设,又有什么意义?而如今救国最切近之途,莫过于从军。

1932年10月,中央航空学校在北平招收学员,沈崇诲从绥远赶回北平报名。当时的报考要求只限制身体合格、高中毕业。像沈崇诲这样身体条件突出的清华毕业生投考,自然顺利获得录取,成为中央航校(杭州笕桥航校)第三期轰炸科学员。

无问西东对王力宏角色的昵称(听说无问西东里王力宏的原型是我)(2)

空军救国,是沈崇诲的信念。“救国莫急于防空。吾辈今后当翱翔碧空,与日寇争一短长,方能雪耻复仇也。”毕业后,他直接留校担任教官。他在倡导轰炸战术研究的同时,尤为重视体育。因为作战时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都依靠平时的体育运动。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全面侵华。八月十三日,日军海陆空大举进攻上海,淞沪抗战打响。时任民国空军第二大队第九队中尉分队长的沈崇诲,随队攻击长江口之外的日本舰队,屡获战功。

八月十九日,空军第九队在队长谢郁青的带领下,七架诺斯罗普轻型轰战机在战斗机护航下,从安徽广德基地飞往长江口外的佘山、白龙港一带海面轰炸日军舰艇。驾驶904号飞机的沈崇诲,迎来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一刻。

3

在清华的官网上,如今是这样介绍沈崇诲的:

无问西东对王力宏角色的昵称(听说无问西东里王力宏的原型是我)(3)

而这也是电影里,王力宏饰演的沈光耀驾机直冲敌舰的情节由来。然而很遗憾,在真实的历史上,沈崇诲驾机冲向日本旗舰“出云号”巡洋舰的这一节,基本是出于抗敌精神宣传需要而衍生的演义。

沈崇诲驾驶的904号轰战机是双座战机,当时他在前座负责驾驶,后座的陈锡纯准尉负责投弹轰炸。撞击敌舰的说法,首先来自队长谢郁青作为第一目击者的证言:

“这时,看到在我们下方二千呎,有一只孤独的飞机在慢慢逡巡着。我们立刻降低。希望它就是我们的 904号机,希望招呼它归队……白龙港附近有大批敌舰出现。看见我们雄伟的阵容,惊慌失措,向上海方向蠕动逃去,机会太好,可惜我们的炸弹已投光了,……那架在我们下方、敌艇上方的孤独的飞机——现在已认明是沈崇诲的904号了——忽然对准一艘最大的敌舰,开足油门直冲下去。……一声巨响——强烈的白光水柱,大丛的黑烟,突出海面数百呎,一会儿,烟消火散,敌舰倾侧,舰尾先没,人如青蛙,乱跳入水,轰的一声,火药库爆炸,一切毁灭……”

但4天后的8月23日,却在启东县海滨找到了陈锡纯的遗体,如果真的撞击敌舰同归于尽、又怎会寻获飞行员的遗体?而且既然飞行员亲眼目睹904号机撞舰,为何之后的内部档案上一直将沈崇诲列为失踪人员?而最关键的还是,在日军当天的交战记录中,并无日舰有被中国空军飞机撞击的记载。那艘“出云号”不但没被撞沉,1941年珍珠港事变后还在上海击沉了拒绝投降的英国炮舰“海燕”号,直到1945年才在守护日本本土的战役中被美军炸沉。

根据台湾目前公布的抗战史料,沈崇诲和陈锡纯在通过南汇上空时,发动机故障冒烟。队长谢郁青示意其返航,但沈崇诲和陈锡纯执意继续前行杀敌报国,逐渐落后在机队后方。轰炸任务执行完毕后,却发现904号飞机失踪。

所以沈崇诲驾机撞向“出云号”的情节,就目前可见的资料而言,大致是当时为了提振士气民心,将飞机失踪修改成冲撞日舰“出云号”的版本。近年来,这一事件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例如在如今南京市政府官网的“抗战英烈录”提及沈崇诲时,便已经改变了沈崇诲冲向敌舰的说法:

“轰炸任务执行完毕后,904号机失踪,事后判定为牺牲。沈崇诲牺牲之后,衍生出其驾驶飞机冲击敌舰的传说并且广为人知。”

但无论沈崇诲如何殉难,他都对得起中央航校校园里被镌刻在石头上的那句誓言:

“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无问西东对王力宏角色的昵称(听说无问西东里王力宏的原型是我)(4)

4

沈崇诲并非独子,他还有七个兄弟两个姐妹。他同父异母的弟弟沈崇健,后来用名韩叙,出任外交部副部长和驻美大使;他的弟弟沈崇刚是水利专家,夫人是在歌剧《洪湖赤卫队》中唱主角韩英的女歌唱家王玉珍。若沈崇诲没有参军,这位从清华走出来的高材生,可能会因为工程师而被后人记住。

但他牺牲后,撞击敌舰的说法一度成为了唯一的真相版本。撞舰事迹被拍成《笕桥英烈传》等电影,新闻报刊大量传播,国军高级将领白崇禧等多次引用,甚至在1960年写进了台湾的小学教材。直到2015年的民国空军纪录片《冲天》,仍然含混地叙述沈崇诲“撞击”(而非撞沉)了“日本军舰”(未提是出云舰)。

无问西东对王力宏角色的昵称(听说无问西东里王力宏的原型是我)(5)

在抗战胜利已过七十多年的今天,许多类似这样的“抗战神话”却仍然在以讹传讹。如今在南京紫金山北麓的抗日空军烈士墓园里,沈崇诲烈士的碑文如下:

沈崇诲中尉飞行员烈士。湖北武昌人。中央航校三期毕业,任空军二大队九分队队长。1937年8月19日于上海白龙港洋面驾机撞沉日舰,英勇殉国,时年二十七岁,追赠上尉。

事实上,在整个抗战期间,几乎找不到中国空军击沉或撞沉日军舰艇的记录。若是让不实言辞长久留存在烈士的墓碑上,对烈士是一种大不敬。他们为国捐躯的精神,本不应由谎言来衬托。一位台湾的网友说得很中肯:

“英雄崇拜和造神运动,应该是有所区分的;锐身赴难的沈崇诲,当然是英雄。不论他有没有撞沉出云舰,都不会有所改变,后人为他编写浮夸不实的故事,反而是一种污蔑。”

无问西东对王力宏角色的昵称(听说无问西东里王力宏的原型是我)(6)

沈崇诲的遗诗“从来征战无归日,两翼斑斑血染红”,已经足够令人肃然起敬。后人若尊重历史,就不应再用虚假的情节去给英雄抹黑。真实,才是对为国捐躯的烈士们最大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