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古月一刀

十二年前,在第81届奥斯卡上,导演泷田洋二郎表现得很青涩。

显然他还没有做好获得最佳外语片奖的准备,发表获奖感言时,他努力地用着仅会的几个英语单词凑成了一句话——Thank you to everybody. I'm very very happy.

尽管发音日式,语法上诸多错误,但这种笨拙感反倒是显出了泷田的质朴与可爱,台下的电影人们笑成了一团。

迄今为止豆瓣9.4(豆瓣评分还在涨)(1)

▲《入殓师》在2009年获得第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图为泷田洋二郎导演担任金爵奖评委

相较于同期入围的电影,《入殓师》的单线剧情更好懂,有关于“死亡”的主题也更普世。从观影感受上来说,是一部亲和力较高的电影。

迄今为止豆瓣9.4(豆瓣评分还在涨)(2)

▲同时入围的其他四部影片:《巴德尔和迈因霍夫》《墙壁之间》《与巴什共舞》《复仇》

但如同清炒土豆丝一样,简单的菜式更考验厨艺,单线故事加上朴素的表达方式,《入殓师》想要征服观众并不容易。

好在泷田做到了,电影在刻画死亡之余,主角小林大悟与父亲的和解、幽默的桥段设计、馋人的“吃播”以及悠扬的配曲都让人印象深刻。

这部片,我时不时会拿出来看一遍。

就像人在不同年龄对死亡的看法不同,每次看的时候,感受也不尽相同。

迄今为止豆瓣9.4(豆瓣评分还在涨)(3)

▲电影《入殓师》片段

最初我会被入殓师专注细致的手法所感动,后来我会想起自己无法和解的亲人,再后来我会代入到主角身上——中年无业,被迫归乡,做了一份不体面甚至老婆气得会离家出走的工作……

迄今为止豆瓣9.4(豆瓣评分还在涨)(4)

▲电影《入殓师》海报

时隔13年,4K修复版的《入殓师》登陆全国院线,国内观众有机会在大银幕上重温经典。或许这一次观影,也会带给你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不被尊重的职业

与黑泽明、小津安二郎、北野武、是枝裕和、岩井俊二等一众日本名导演相比,泷田洋二郎算不上科班出身,也不是天赋异禀。

迄今为止豆瓣9.4(豆瓣评分还在涨)(5)

▲《入殓师》如今在豆瓣电影Top250榜单中排名121位。此次4K修复版重映,豆瓣评分相比去年上涨了0.1分

这位拍粉红电影(可以理解为软性色情片)起家的导演,从1981年到1986年,一直专注于成人领域,产量最多的主题是“痴汉电车”。

一般来说,从野路子上来最终获得主流认可的人,大多不愿提及过往。

但泷田不是。

他从不避讳自己的这段经历,屡次接受媒体采访时都大方地表示,自己从粉红电影的拍摄中也学习到许多东西。

迄今为止豆瓣9.4(豆瓣评分还在涨)(6)

▲上世纪的日本粉红电影

有人可能会说,日本情色影像业发达,文化观念开放,导演这样想很正常。但其实,成人影像业在日本同样是边缘领域,逃不了“下流猥琐”的世间印象。电视剧《全裸导演》便曾形象地表现过这一点,即便是在AV业界已经有着“帝王”之称的导演村西透,在普通电影界也是被轻视忽略的存在。

在这一层面上,泷田洋二郎对待工作的态度,与《入殓师》里的小林大悟其实很像。

都是世间印象负面的职业,但从事者都从中找到了美感与乐趣,不顾外界阻力,全身心地投入在工作中。

《入殓师》中,这一职业所面临的压力,导演用了多个场景来展现。

迄今为止豆瓣9.4(豆瓣评分还在涨)(7)

▲电影《入殓师》剧照

其中最重要的一场,是广末凉子扮演的妻子美香,恳求丈夫换工作的那场戏。

美香是一个温柔顺从的妻子,丈夫失业了她没怪他;丈夫偷摸买1800万日元的大提琴她也没怪他;丈夫要回山形县的老家她也跟着回去了。

唯独入殓师这个职业,她怎么都接受不了。

她恳求丈夫,说“求求你,就听我这一次请求”。

迄今为止豆瓣9.4(豆瓣评分还在涨)(8)

迄今为止豆瓣9.4(豆瓣评分还在涨)(9)

▲妻子美香接受不了丈夫做入殓师的工作,问到:“你不感到羞耻吗?”

但丈夫仍不愿意辞职。她决定回娘家。

当丈夫想挽住她的胳膊时,美香猛地向后退,并推开他的手,大喊,“别摸我,你不干净!”脸上的嫌弃一览无余。

迄今为止豆瓣9.4(豆瓣评分还在涨)(10)

有一次我在流媒体上重看《入殓师》,演到这个片段,当时弹幕飘过一阵嘲讽。

“职业不分贵贱,入殓师很神圣的好么?”

“至于么,说老公脏也太过分了。”

“日本女人也不过如此。”

相较于电影前半部分愉快与感动各半的弹幕氛围,陡然变了一副模样。

不过,相比于弹幕中的不理解,我反而是觉得这段戏导演处理地十分真实,客观展现了入殓师在大众领域的职业观感。

在过去的记者生涯中,我接触过几位在殡仪馆工作的遗体整容师和化妆师。

常年与尸体打交道自不必说,由于工作特殊,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他们普遍有着不小的困扰。无论是恋爱还是交友,被“敬而远之”是家常便饭,被当着面说晦气,被恋人家长直接叫停关系的也不少见。

迄今为止豆瓣9.4(豆瓣评分还在涨)(11)

▲周围的人劝小林“找个正经的活干”

这部电影已经运用了细致且唯美的镜头语言和声画技术,刻画出了入殓师职业的尊严。但这依然改变不了丧葬行业在人类社会观念里的负面观感。

一个简单的测试,你能接受你的另一半是入殓师吗?

那些站在道德制高点的弹幕里,究竟有多少人可以给出肯定的答案,对此我是怀疑的。

入殓师,是一个给人以尊重的职业,却未能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

不止是入殓师,很多服务行业都面临着这种困境,这应当是值得社会反思的。

迄今为止豆瓣9.4(豆瓣评分还在涨)(12)

▲《入殓师》海报

遗忘与回忆

电影中,小林大悟之所以坚定不移地选择成为入殓师,一方面是因为薪酬高,月薪50万,几乎是日本普通职业的两倍。

另一方面是因为在近距离观察社长的入殓过程中,他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冷静、正确与温柔。

这与他所钟爱的古典乐,在某些方面是互通的。

迄今为止豆瓣9.4(豆瓣评分还在涨)(13)

在小林的内心独白中,他认为好的入殓可以“把失去的人唤回,并赋予永恒的美丽”。

人死亡之时,体态多不堪。

交通死亡者肢体残破,刑事案件不乏伤口,独居寡死尸体腐烂,就这样丢进了棺材,实在是失去了体面与尊严。

普通的入殓工作,其实就是把死者装进棺材。

但社长和小林,手法细致地清洁死者的每一处肌肤,在不露身体的情况下帮助死者完成换衣,最后给死者化妆,让一个在告别世间之时,不管此前经历过什么,都看起来像是睡着了一样。

迄今为止豆瓣9.4(豆瓣评分还在涨)(14)

电影中,有一个原本因为入殓师迟到而生气的死者丈夫,却在看到专业的入殓师操作之后,死者恢复了死前的美丽,泪如雨下。

他说:“这是她至今为止,最漂亮的时候。”

可以说,入殓师的工作就是要让死者捡回生前的体面,予家属以慰藉。

迄今为止豆瓣9.4(豆瓣评分还在涨)(15)

当久石让谱写的《Memory(回忆)》缓缓奏起,或许不少观众都随着大提琴那低沉悠扬的旋律,被带到了电影之外,回忆起了已故亲友的点滴。

美国作家大卫・伊葛门曾在《死后四十种生活》写道:

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第一次,当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亡。第二次,当你下葬,人们穿着黑衣出席你的葬礼,他们宣告,你在这个社会上不复存在,你从人际关系网里消逝,你悄然离去。而第三次死亡,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于是,你就真正地死去。整个宇宙都将不再和你有关。

对于死者,心脏停止跳动即死亡。而对于生者,遗忘才是。

名为“回忆”的BGM,在电影中出现了四次。

一次是小林大悟回老家后,修好了破旧的大提琴,第一首弹起的便是它。

一次是妻子收拾家中,找出了一张被母亲保管得很好的黑胶唱片。小林一听,表情凝重,慢慢吐出“这是父亲最爱的曲子”。

一次是小林已完全接纳了入殓师的身份,工作时认真帮助死者安葬,闲暇时练习曲目。在一片宽阔的原野,背靠着皑皑雪山,小林再次拉响此曲。

迄今为止豆瓣9.4(豆瓣评分还在涨)(16)

而最后一次,则是出现在片尾。当小林发现,抛妻弃子的父亲在最后一刻也没有忘记他时,他无法记起的父亲模样终于浮现。

毫无疑问,《Memory》对于小林来说,就是父亲。这是他的伤疤,他的心结,他不愿触碰的敏感与脆弱之处。

前三次的曲子,版本一致,如泣如诉,百转千回。

但最后一次不同,欢快而悦动,仿佛一切都放下了。正如小林最后完成了与父亲、与自己的和解。

迄今为止豆瓣9.4(豆瓣评分还在涨)(17)

▲影片的最后小林记起了父亲的模样,与父亲、也与自己达成了和解

有关“死亡”主题的电影,往往打感动牌是最简单的,毕竟角色的离世,会很容易触动到观众。

但《入殓师》并非如此,他始终葆有尊严,却不刻意煽情,反而从头到尾不乏笑料。

小林摸到女性死者的“丁丁”,小林扮演死者被社长清理“菊花”时的痛苦表情,小林经常遇到澡堂大爷,最后竟然发现是丧葬业的同行——焚尸工。

迄今为止豆瓣9.4(豆瓣评分还在涨)(18)

迄今为止豆瓣9.4(豆瓣评分还在涨)(19)

▲和小林一同泡澡的大爷竟然是同行

这些幽默元素,消解了影片的沉重感,“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生死观,也显得格局更加广阔。

及时行乐

日本人很会拍吃,从《将太的寿司》到《东京大饭店》,从《深夜食堂》到《孤独的美食家》,不少作品都有对食材、厨艺乃至食客的细嚼慢咽的精妙刻画。

《入殓师》里,也有好几场吃东西的戏。

第一次是社长完成了一次精彩的入殓后,死者家属为表示感谢送的柿饼。对方一走,小林和社长就在车里人大嚼特嚼起来。

柿饼晒得很干,看起来很有嚼劲的样子,看得人牙口酸。

第二次是入殓工作不受家人待见,小林萌生退意。在找社长的时候,社长递给他一块用盐炙烤的河豚白子(精巢)。

白子的口感细滑丰腴,如奶油一般,民间有“不食鱼白,不知鱼味,食过鱼白,百鱼无味”的谚语。

迄今为止豆瓣9.4(豆瓣评分还在涨)(20)

▲社长请小林吃鱼白

小林只吃了这一块,就沦陷了,闭口不再提辞职的事。

第三次是圣诞夜,小林和两个同事一起吃炸鸡。圣诞夜吃炸鸡,是肯德基在日本搞出的“商业传统”,三人也没免俗,买了一大筐炸鸡。

吃炸鸡这一段,导演拍了一分钟,每个人都给了吃鸡特写。三人顾不得烫口,撕着鸡皮、啃着鸡腿的样子,观众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炸鸡的香味。

迄今为止豆瓣9.4(豆瓣评分还在涨)(21)

不瞒大家,我看到这段时也馋得不行,最后没忍住,拿出手机点了一盒炸鸡。

可能有人会疑惑,一部以死亡为主题的电影,导演为何要花如此之大的笔墨去描写吃呢?

社长吃鱼白时,对小林说过的一句话,其实解答了这个问题。

社长说,“一种生物靠着吃另一种生物活下去。”

迄今为止豆瓣9.4(豆瓣评分还在涨)(22)

“吃”,在这里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意象,只有好好吃,才能好好活。

彼时,初入行的小林受到了来自外界的流言蜚语,友人觉得他的工作不体面,妻子嫌他脏,即便是请他去入殓的死者亲属,也当着他的面流露出轻蔑,“你们不就是靠尸体吃饭的么?”

靠尸体吃饭的,这句话错了吗?

仔细一想,的确是这么回事。但它不好听,透着职业的卑贱感。

迄今为止豆瓣9.4(豆瓣评分还在涨)(23)

▲在影片中,入殓师的职业身份难以被人们所认同

小林感受不到应有的尊重,所以他才想退出。

但浸淫丧葬业多年的社长,显然对这个问题看得更清。他一语道破了生存的本质,人只要活着,就是要吃各类生物的尸体,没有谁比谁光荣。但靠其他生物的尸体活着,不代表没有尊严,不代表不尊重生命。

电影中很多场景,其实都表现社长的人生观。

他对工作无比认真,见小林没有认真抬尸,便发出怒斥,丝毫不顾及他是第一次见到腐尸;

死者家属对他失礼,他依然毕恭毕敬,滴水不漏地做完一整套入殓流程,甚至还原了死者生前的妆容;

迄今为止豆瓣9.4(豆瓣评分还在涨)(24)

但工作之外,社长随和又恣意。他如何尊重死亡,便如何尊重生活。

他出手大方,吃好的、喝好的,没事的时候就是躺着看画报,打理下植物,俨然一副悠然自得的退休老头模样。

入殓师的职业身份,在社长身上看不到任何心理负担。

迄今为止豆瓣9.4(豆瓣评分还在涨)(25)

对待工作与业余,社长刻意隔开了一条泾渭分明的分界线——我,定时下班。

其实想一想,也能理解。

一个长期面对生离死别的工作,会不可避免地给人带来超负荷的情感冲击,可能会诱导心理疾病。分清工作与生活,才有可能长时间从事这份特殊工种。

往深里想,社长以身作则地表现了一个成熟入殓师的行事风格——认真地对待他人的死,开心地享受自己的活。

编辑 | 季洁

排版 | 文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