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收藏家何亚农购得此园后,费时3年,再次对网师园进行了全面整修,悉从旧规,并充实古玩书画,并复用“网师园”旧名。 新中国成立后,何亚农后人将网师园捐献给国家。

网师园空间特点(反传统的网师园)(1)

苏州园林管理处对网师园进行全面整修,扩建了梯云室,增修了涵碧泉、冷泉亭,使住宅园林修葺一新。 庭院西南隅有泉一泓,其上一石镌“涵碧泉”,取朱熹“一水方涵碧”句意。涵碧泉有暗脉与彩霞池相通,终年不涸。 此潭虽小,但与中部彩霞池同一原则,都是与假山石互相映衬,但中部是以假山来衬托水池,这里则以小潭来衬托假山,主客互易,同中有异,显得富于变化。

网师园空间特点(反传统的网师园)(2)

涵碧泉洞容幽深,寒气逼人,与主园大池水脉贯通,此一眼泉水如蛟龙吐珠,使无水的“殿春簃”不偏离网师园以水为中心的主题,北半亭“冷泉亭”因“涵碧泉”而得名。 冷泉亭中置黑色灵璧石一块,高3米有余,状若巨鹰展翅。灵璧石产于安徽灵璧县馨山,其石叩之如磐,黑白兼有。

传说此石原为明代大画家唐寅桃花坞宅中之物。铺地小院中心,以卵石铺地,并以不同石色铺出图案,显得平正雅洁,与中部明净的水池异中求同,气势相通。 撷秀楼有廊通往后花园。后花园面积不大,正北一面则是面对整个后花园的小室,取名梯云室。东、南和西三面墙壁都掩映于高下参差、聚散不一的太湖石和松竹花木之后,拓展了人们的想象空间。由于处于狭长小园的纵深一端,从室内观赏园景时,又进一步在视觉上拓展了空间。

网师园空间特点(反传统的网师园)(3)

后花园多宛转险怪的太湖石,紧贴西墙的太湖石假山高达3米,状如白色云团。假山中空,有蹬道从其中盘屈而上,通向五峰书屋楼侧的腰门,这就是面对此假山的小室取名梯云室的来由。 古代有“梯云取月”的传说,这里就拿白色的湖石假山比作白云,突出登楼者飘飘欲仙的感觉。 这一布局,使整座园林外形整齐均衡,内部又因景划区,境界各异。并且园中在一花一木、一亭一榭的培植与构架中,也包含绝大文章,其中的引静桥便是一例。

网师园空间特点(反传统的网师园)(4)

引静桥长仅2.3米,是石拱桥的模样。石拱桥在江南有很多,其桥洞高高拱起,为的是便于船只通过,但在这一步即可跨越的小涧上建拱桥,是为了通过与它的对比使云岗更形高峻巍峨,令彩霞池显得水面壮阔。

小桥在彩霞池东南水湾处,呈弓形,全部采用金山石造就。体态小巧,长仅2米多,宽不足1米,俗称“三步小拱桥”。 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引静桥石栏、石级、拱洞一应俱全,是一座袖珍小桥。桥顶还刻有一形牡丹浮雕,线条柔和,花形秀美。 引静桥下是一条溪涧,自南蜿蜒而来。两岸用写意法叠成陡崖岩岸,藤葛蔓蔓,涧水幽碧,虽涧宽3米多,但似深不可测。 拨开桥南侧累累而垂的络石藤枝叶,则看到涧壁上刻有“盘涧”两个大字,相传为宋代旧物。再溯流而上,则有一小巧的水闸立于涧流上游,岸边立有一石,上书“待潮”。

网师园空间特点(反传统的网师园)(5)

桥名“引静”,涧称“盘涧”,闸赋“待潮”,三者都体现了园主的优雅情趣。 引静桥飞跨盘涧,使彩霞池东、南两面景物因之浑然而为一体。经桥向东而行,可沿高墙至射鸭廊、竹外一枝轩。 向西则见云岗假山山势脉脉,濯缨水阁清风徐徐。藉桥而北眺,古柏苍然,小轩寂寂,宛然入于图画之中。 并且,由于四时气候之不同,则可赏之景亦呈千变万化之状。微雨轻飘之时,则见花湿楼隐,一片迷蒙景色。暖阳缓照之际,则有碧波青荷,的确是爽心之景。

网师园空间特点(反传统的网师园)(6)

夏日黄昏,夕照下满池遍洒碎金。冬季雪后,一园尽着银装。诸种佳致,可立于一桥而尽览。

网师园这样的文人园林,其神趣主在“写意”,以极小的空间映出极大的山水意境。在造桥上,一般都采用平板曲桥,三四折浮水而架,以显水面阔大之感。 像网师园这样的小型园林绝少使用拱桥,而网师园中的引静桥一反传统而行之,优美的小拱桥与幽邃的窄涧、雅致的低闸构于一处,相得益彰,互不见其小。

网师园空间特点(反传统的网师园)(7)

宽广的中心水面彩霞池与这“不见其小而实小”的小桥深涧形成对比,加上池周围驳岸低砌,水湾、暗洞虚设,映衬得彩霞池烟波浩渺,水势迷漫。 并且,桥南之盘涧与此相映更添了几分深远悠长之意,仿佛真正野涧在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