暧昧故事豆瓣(港台片暧昧往事)(1)

电影《阿里山风云》

应该说,台湾电影业的发展较之香港既晚且慢,1949年才诞生了第一部本土电影《阿里山风云》,还是后来跑到香港去发展的大导演张彻导演的。说到台湾本土电影的发展,得提到一个人:大导演李翰祥,就是拍《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的那位,估计后来人对他的风月片更有印象。

1963年,李翰祥出走邵氏到了台湾,带去了一批电影制作及技术人才,兴建片场制度,推动明星制和宣传行销概念,对整个台湾电影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基于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前景,港片在台湾市场始终享有优厚待遇,两地影人经常来访互动——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就是1953年4月在香港筹建的“香港自由影人协会”。

由于强烈的政治属性,这个协会并未获得港英当局批准注册。但这丝毫影响不了这帮亲台影人争取台湾方面支持、在台湾开疆拓土的热情。此后,不仅台湾地区领导人就职典礼、蒋介石祝寿甚至赴金门“劳军”都有这帮人的身影,美其名曰“维护影人团结”,而金马奖创办后对这些香港电影公司及影人也是青眼有加。

暧昧故事豆瓣(港台片暧昧往事)(2)

电影《投奔怒海》剧照

高潮发生在1956年,一个名为“港九电影从业人员自由总会”的组织正式成立,运作经费主要靠台湾“新闻局”接济及会费收入。到了第二年,会员就达到了千人之多,正式改名为“港九电影戏剧事业自由总会”(以下简称“自由总会”),这也被视作香港电影左、右派阵营正式形成的标志。

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自由总会”都是台湾市场在香港的代言人及香港影人入台的“担保人”。台湾当局的政策很明确:“争取自由影人,安抚海外民心,防止大陆赤色影片流入……”“自由总会”不折不扣地执行了这一政策,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在影片开拍前受理电影公司登记,并发出“证明书”交予台湾方面审查,通过才能入台。如果不是“自由总会”的会员,一律不许在台湾上映。

这应该就是所谓的“大棒加胡萝卜”政策吧。想在台湾上映,就得成为“自由总会”的会员,成了会员,一切都得按照台湾方面的“规矩”来。更加明目张胆的发生在1968年,经台湾当局施压,香港四大电影公司各派代表入台,签署“联合公约”,声明不购买、不发行、不放映左派影片,不起用左派从业人员。这也反映出,港片对台湾市场已经到了“屈从”的地步。

暧昧故事豆瓣(港台片暧昧往事)(3)

电影《垂帘听政》

虽然加强了审查,但从整体环境来说,台湾市场还是欢迎港片的。1973年,台湾方面出台了“底片退税”的法令:也就是说香港电影公司携带底片赴台在入关时要报税的,但税金却在底片出关时全数退回,等于取消了底片税。如此“福利”,正是为了吸引更多香港影人赴台拍戏,吴思远、张彻、袁和平等都是受益者。

与此同时,“禁令”一直有效。前文提到的许鞍华到海南取景拍摄《投奔怒海》,就遭到台湾“新闻局”调查,导致其影片在台湾遭禁至2008年,主演林子祥和缪骞人更在国民党创办的《香港时报》上发表“悔过声明”才过关。而梁家辉随李翰祥赴内地拍摄《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也遭到台湾方面封杀,被“自由总会”拉入黑名单。

暧昧故事豆瓣(港台片暧昧往事)(4)

电影《假如我是真的》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自由总会”在香港电影圈一手遮天,港英当局也并非放手不管。1981年,以“文革”为背景的《皇天后土》在香港上映一天后,就被香港电检处下令禁映。同年,又禁映了《假如我是真的》,两片的禁映理由都是“可能破坏香港与邻近地区的友好关系。”之后,仍有多部电影被禁。

下集预告:两岸松动“解绑”香港电影 粗制滥造丢失台湾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