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燕赵国诸侯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最早的长城。以后历代君王几乎都加固增修长城。它因长达21196.18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东起鸭绿江,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

万里长城地位作用 万里长城究竟有没有用(1)

有人用两句话来概括长城:“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意思是说,从一开始修长城到最后停止修长城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时间,而这两千多年里修的长城全部加在一起,长度超过十万里。两千多年来,在长城的脚下上演过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剧。其间,既有生死搏杀的战争,也有和睦相处的安宁。

长城是中国的象征,但历来也有声音在不停的抨击长城,认为长城让中国更保守、更封闭,抑制了中国的进步,修长城是一个错误的决策。

最著名的康熙。康熙三十年(1691),有大臣看到长城年久失修,建议拨款修理。康熙帝继承皇太极、顺治帝提出的“满汉一家”的民族思想,进而又发展成为“中外一视”、“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思想,发现长城的存在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尤其不利于与“三北”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于是否定了修长城的建议,并说出了一段意义深远的话: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法养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也。”(《清圣祖实录》)

康熙帝总结了历代修长城的历史教训,悟出一个治国的大道理:长城再坚固,也无法保障国家的安全,惟有“养好”百姓,让他们高兴,才会得到治国之本,边境自固而无忧。这就是“众志成城”的意思。

按照康熙的逻辑,根本就没必要修长城,这是一个劳民伤财之举,得不偿失!

万里长城地位作用 万里长城究竟有没有用(2)

难道长城真的没有必要修建吗?

放眼世界,我们与同在亚洲大陆的古印度来比一比,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为何只有古中国传承了下来?

和中国地理比较类似的,就是古印度。如果认真的比较,古印度的情况又比中国好得多,因为古印度的北方,至少没有出现匈奴、突厥之类强悍的民族。

另外,从地理上看,古印度东面和北面,有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吐蕃和中原的可能入侵,东面还有若开山脉,西面有苏莱曼山脉,南边是印度洋,地理环境可谓得天独厚。从陆地上进印度,只有一条路,即:印度西面的口子喀布尔河谷!

然而,古印度却消失在了历史的烟云中。让人惊奇的是,每一次外敌入侵,都是走印度西面的口子喀布尔河谷,但印度却一直不在此建立严密的工事防御!因此,有学者指出:如果印度在此修一条长城,那么会怎样?虽然不能阻挡全部,但哪怕只能挡住20%,就是给古印度传承下来,增加20%的几率!

万里长城地位作用 万里长城究竟有没有用(3)

从地理上看,中国也的确得天独厚,主要国防是在东北、北方、西方,看起来要比古埃及、古巴比伦好得多,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国防线太长,而且面对的敌人之强,要远远超过其他三个古国,所以总体形势反而更严峻!

在这一种情况下,古中国为何能传承下来?固然有其他因素,但长城作用不可或缺!

首先,修长城是迫不得已的战略选择。在古代社会,最强大的兵种就是骑兵,而北方民族就是马背上的民族,来去都很快,即便中原文明强盛时,也很难彻底消灭他们。汉朝彻底击败匈奴,花了多少财力、时间?所以,秦汉明修长城,实在是无奈之举,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其次,长城真没有作用吗?到了汉朝时,秦长城已经破烂不堪,但却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汉朝发现,如果不是大股敌人,往往就会被长城阻挡;如果守卫的将军得力,纵有匈奴大军,也过不了长城。所以,汉朝对长城很重视,汉武帝反击匈奴时,卫青、霍去病等人,就已秦长城、赵长城为攻守的据点。

万里长城地位作用 万里长城究竟有没有用(4)

因此,不妨做这么一个假设,在中国历史上,如果没有长城,会发生什么?答案很显然:北方游骑就能随时南下劫掠。尤其在中原王朝衰弱时期,可能轻易就能灭亡古中国!

其实,从历朝历代来看,只要有完整长城的朝代,相对而言都比较安定,北方游骑无法轻易入关劫掠。即便明朝末年,清军入关劫掠,也只是绕道从缺口处进入,而不是如康熙所言随时、轻易的“长驱直入”!如果真能长驱直入,为什么不从最近的山海关进入?

所以,为什么先辈们说万里长城是中国的象征?不是为了民族自豪感的随口一说,而是因为长城对中华文明的巨大作用,如今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意志和力量。如果没有长城的保护,中国很可能就犹如其他三大古文明,也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