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到底有何才能让很多人尊敬(行走在爱与恨之间)(1)

2007年,央视做了一档节目《岩松看日本》,7年后,该节目的文字版本得到出版。

作者白岩松认为,虽然节目已经是过去时,但有些东西永远不会过时。

中日两国的仇恨与“蜜月”,在时间面前,可能只是一瞬。他在日本的时候,从自我感受来讲,是行走在爱与恨之间。

而如今,更愿意说是在爱恨之外,因为这是媒体人的态度和责任。

在行走后的7年,白岩松也看了越来越多走近日本的行动和文字。因为,“知日”是必经之路,也只有真正的“知日”,才可能“制日”

更何况,日本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拿来提升自己,没什么不对。

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白岩松的行走,来了解日本这个国度。

2007年是中日关系的低谷,而靖国神社又是中日关系中最敏感的地点。

按说采访节目不太好涉及这类问题,但白岩松一行仍决定一探究竟,为什么呢?

既然是阻碍两国关系、两国民众感情的障碍,那么不如做一个仔细的了解、向中国观众做一个仔细的介绍。

靖国神社里究竟有什么?让中国民众如此反感?

这要从其历史说起,1869年,明治天皇建立了“东京招魂社”,纪念那些帮助建立明治政府的人,后来才改名为靖国神社。

1978年,靖国神社开始供奉二战战犯的灵位,包括侵华战争的主要决策者和南京大屠杀的主要罪犯等。

靖国神社里有个游就馆,展览各种战争物件。“游就”两字来源于中国荀子的一句话“君子游必就士”,意思是你要出游的话,就要向有德行的人学习规范。

但游就馆其实是一个战争博物馆,更是日本宣传圣战的地方。

它排斥所有反战者、受害者的灵位入内,实际上演变成为“战犯”歌功颂德的地方。

靖国神社里面的古迹确实不错,但这种极端的二战史观实在令人伤心和愤怒,节目组决定去其他地方看看。

于是来到京都,发现这里的和平博物馆就代表了另外一种更理性的声音。

二战期间,日本的立命馆大学将无数学生送上战场,战后,学校不再允许投笔从戎的行为。

因此,该大学创立了和平博物馆,展出了许多珍贵史料,详细地记录了日本在二战期间犯下的罪行,对历史有着清醒客观的认识。

白岩松到底有何才能让很多人尊敬(行走在爱与恨之间)(2)

接下来节目组又来到鹿儿岛,这里的神风特攻和平会馆,也是非常有名的二战纪念馆。

二战期间,为对抗美军,日本组建了神风特攻队,数以万计的日本青年成为飞行员,采取自杀式进攻。

会馆里展出了飞机残骸、飞行员遗物和照片,阅读其中的说明性文字,节目组发现里面更多的是对特工队员年轻生命的惋惜和追忆,甚至多少透露出一种歌颂和赞扬。

不少神风特攻队员在临战前写下的遗书中,流露着对天皇效忠、对国家尽义等狂热情怀。

可见,这些青年经历了军国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洗脑,他们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已经完全扭曲了。

也就是说,神风特攻和平会馆虽然承认了战争带来的苦难,却有意或无意地回避了当年军国主义战争的罪恶。

走过三个地点之后,白岩松一行人听到了不同的声音,也看到了三种不同的面孔。

首先,确实不少人持有靖国史观,但不代表这是绝大部分日本人的态度,只是这种声音比较尖利、刺耳。

其次,像立命馆大学的国际和平博物馆那样,能够客观而公正地面对历史的人,确实不占多数,并且在日本社会中承认自己的观点,也存在着压力。

最后,大部分日本民众都停留在神风特攻队和平会馆的水平上,其认识是含混不清的。

他们从受害者角度来认识战争,但没有思考为什么发生这场战争?是谁给日本带来这样的灾难?在日本之外还发生了哪些灾难?这种是非观念的缺失,仅仅停留在浅层的情感感叹。

说完了日本的多元历史观,让我们看看日本社会其他领域吧。

日本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街上到处都可以看到老年人在工作,例如出租车司机基本上是老年人。

老年人工作的动机是什么呢?是为了挣钱吗?

采访后,节目组发现挣钱只是次要的,真正的需求是两点:

第一,有事做,有利于健康;

第二,感觉被社会需要,心理上更自信。

那么,退休的老年人一般可以做哪些工作呢?

白岩松到底有何才能让很多人尊敬(行走在爱与恨之间)(3)

第一种是想要继续发挥以往工作经验和专长的。

采访中,有一位曾经参与过WTO谈判的省副干部,退休后日本政府想聘任他去大学教书,但他拒绝了,选择创业,后来生意做得很大,遍及中国各个地方。

第二种是想把爱好转换为经济收入的。

有位飞行机械师,他一生的爱好就是做园艺,退休后到职介中心报了名,之后附近的家庭或者企业需要园艺师,职介中心都会派他过去。

第三种是为了自己的健康,想找一些体力劳动的,可以选垃圾分类、公园清扫、自行车停车场的整理等轻体力的工作。

白岩松说,我们看日本,其实就是为了看清楚自己。

仅垃圾分类一件事情,每个日本家庭要比中国家庭多付出几十倍的家务劳动。

对于一个号称“不产生废料垃圾的国家”来说,日本的公共环保又做得如何呢?一些顽固废料污染又是如何处理呢?

说到这,不得不提到白色污染,也就是装食品的白色饭盒。

节目组来到日本一家超市,发现超市有很多回收包装的措施,比如回收牛奶盒、白色饭盒,塑料瓶子的箱子。

但最初回收饭盒的想法并不是生产饭盒的企业提出的,而是消费者提出来的。

消费者认为把这些垃圾扔掉,就是垃圾,但是回收的话,就能成为资源。

所以,他们就推动关联企业、当地政府形成这样的氛围,促使商家不得不设置回收箱。

饭盒需要洗干净才能回收,否则就是垃圾。久而久之,消费者就形成了良好的习惯。

不过,企业是否愿意回收饭盒呢?

节目组来到了东京附近的茨城县,这里有家饭盒加工厂。

负责人说塑料饭盒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因为很轻很占地方,造成环境污染,很多消费者抵制这种材料,导致工厂销量下降,甚至有几家饭盒工厂倒闭。

因此,为了保证企业长期生存,不得不回收饭盒,当一家企业开始之后,其他企业也开始跟着回收,完全是企业自发行为,政府没有硬性要求。

塑料回收之后如何再利用呢?

塑料经过再加工后,有的成了超市人员系的围裙,有的成了新饭盒,有些装牛奶的盒子变成了纸。

在最后,白岩松说,我们不该用愤怒遮蔽了自己的双眼,不管对方是谁,不管他曾经做过什么,哪怕他只剩下一个优点,我们也该把它学来,让自己更优秀,这才是一个大国的心态。

此外,书中还涉及到对日本音乐大师谷村新司、小说家渡边淳一、歌手滨崎步等人的采访,我就先不剧透了,等你亲自来读读看,白岩松眼中的日本。

本期图书为《白岩松:行走在爱与恨之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发行,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好书项目组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