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孟向东 王娟

“镇平县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9341户52789人,贫困人口总量居南阳市第三位,贫困程度深、致贫因素复杂、脱贫难度大。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们精准施策,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9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019年5月8日经省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11月10日,南阳市“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新闻发布会镇平专场发布中,该县县委副书记、县长艾进德讲述了该县在脱贫攻坚中的伟大实践和成效。

举全市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役(镇平决战脱贫攻坚)(1)

牢牢抓住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群众收入稳步提高。按照“龙头企业 专业合作社 贫困户 金融 支部”“五 ”模式,挖掘、整合、放大户外装备、食用菌、观赏鱼、玉雕、假发等产业优势,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形成了县有产业集聚区、乡有返乡创业园、村有扶贫车间(基地)、户有到户增收项目的“龙型”产业格局。成立同富小康国有扶贫投资平台,积极构建政府搭台承销、电子商务营销、龙头企业订销、商场超市直销、社会力量帮销、农旅融合助销为重点的“六销”模式,打通农产品上行“最后一公里”,促进贫困户农产品变商品、收成变收入、服务变劳务,贯通供给侧和消费端,让消费扶贫惠及千万农户。投入7.5亿元建成113兆瓦光伏,收益实行差异化分配,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元。落实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奖补政策,抓好产业发展、劳务输出、居家就业,推动充分就业,被确定为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业再就业24153人,自主创业5813人。贫困户生产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达到70.75%,贫困家庭人均纯收入由2016年的3038元提高到2020年的12420元,体现出较强的持续性、稳定性,贫困群众底气足了、心气顺了、笑脸多了。

聚焦建设和管理两个重点,乡村面貌明显改善。围绕改善村容村貌、户容户貌,持续加大财政投入,2016年以来该县财政累计投入18.5亿元,统筹推进改厕、改水、改路、改塘、改气“五改”。与国开行合作融资13亿元实施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7亿元运作人居环境改善PPP项目。投资1.76亿元实施“七改一增”。围绕保洁、保绿等开发公益岗位15万人次,不仅解决了贫困户就业问题,同时也形成了长效管护队伍和机制。全县410个行政村的路畅了、灯亮了、环境美了,91个贫困村面貌实现大变样,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达标,文化大院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

解决教育和医疗两个难点,群众幸福感明显增强。为解决因学致贫问题,累计争取资金18亿元,实施城区学校优化、中小学校改薄、教育扶贫保障三大项目。通过助、补、减、免等形式,为贫困学生送出“四件套”大礼包,落实各类学生资助资金2.16亿元,年均资助学生3万余人,资助覆盖率达100%。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高丘镇黑虎庙村小学校长张玉滚先后被授予“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为解决因病致贫问题,探索实施县级医保救助工程,构筑健康扶贫“六道防线”。同时,依托精神病院和四季医养中心,做好建档立卡贫困重度精神病患者和重症慢病患者集中治疗康复,解决了精神病贫困患者的兜底保障问题,真正做到“托养一个人,解放一群人,致富一家人”。

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经济社会加快高质量转型。2019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6.9亿元,年均增长8.5%;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8亿元,年均增长10.4%;固定资产投资113.6亿元,年均增长1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4.9亿元,年均增长8.3%;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8.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778元,年均增长9.2%,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河南省平安建设先进县”等荣誉。

编辑:曾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