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假日制度,是一项严肃而重要的国家制度安排,直接影响全国人民经商、营生的方式。它源远流长,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历史面貌、政治生态和精神内涵。

节假日制度并非一成不变,我国现行的节假日制度,经过了长期发展、演变而来。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因应实际情况而调整。今年,受疫情影响,五一假期则由3天延长至5天。

中国古代农业发达,几乎所有的社会活动都围绕着农事展开。长期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我国官员的放假制度、学生的学业制度、农民的农忙和农闲,都与农事、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一直以来,我国沿用农历,而古代并没有星期的概念。那么,我国的放假制度是如何演变、如何安排的呢?以下,简单概述我国的放假历史。

我国一共有几个法定节假日(简单概述我国节假日制度的历史)(1)

隋唐以前

秦朝时期,全年无休,官员有事,需要告假,只有病重或者休养、告老还乡才会获得批准,其他情况概不接受请假。

到了西汉时期,逐渐明确了休假制度。除了指定节假日里,官员住在官府衙门,上朝5天休息一天,他们可以洗澡、放松,回家探亲,这样的假期被称为“休沐”。翻开《汉律》可见:“吏员五日一休沐。”

这种制度沿袭到隋朝,当然,在这期间,我国南方的一些国家发生过变化,例如南朝的梁国,则是上朝10天休息一天。

隋唐以后

唐朝国力鼎盛,假期也随之调整,每10天休一天,叫做“旬假”。一年当中,有三个黄金周,春分、冬至、寒食节,各放假7天。高温三伏天,也放假。算下来,一年有100多天假期。隋唐每三年还有35天探亲假。

在唐玄宗颁布的“红头文件”《假宁令》 写道:“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意思是说,春节放假7天,按“元正前后各三日”执行,冬至也放假7天。这个时期,每年的假期包含两个黄金周。

唐朝后期,黄金周增加至三个,小黄金周也不少。唐德宗贞元年间,寒食节的假期从3天调整到7天,加上春节7天、冬至7天,刚刚好三个黄金周。至于小黄金周,就更多了,元宵节、夏至、中元节、端午节、重阳节、腊八节、皇帝过生日……有节日即有假期,统统放假3天,另有 21 个只放一天的传统节日。

唐朝的放假规定比较宽松:父母在3000里以外者,每三年有30天探亲假;父母在500里以外者,每五年有15天探亲假。儿子的及冠礼有3天假,子女婚事有9天假,旅途所需时间除去不算;其他近亲,婚事也有假期。为父母奔丧的假期叫丁忧,朝廷官员必须强制性地退职三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丁忧三年或者守制三年。其他近亲、远亲,甚至老师的丧事,也是有7至30天不等的假期。

当然,某些唐朝官员也不一定能享受到如上所说的春节假期。唐朝还有两个规矩:第一,大年初一,文武百官和高级地方官必须早早上朝,给皇帝拜年。第二,地方行政长官,在春节期间严禁离开衙门回到老家。

唐德宗是在安史之乱以后登基,为了处理“烂摊子”,日夜操劳。他在位期间,春节期间让官员按照单双号制度上朝,自己也是忙到心力交瘁。

我国一共有几个法定节假日(简单概述我国节假日制度的历史)(2)

宋朝

以上大部分假日制度,在宋朝继续执行。宋朝的假期史上最多、最长,据《文昌杂录》记载,宋朝保留了唐朝的三大黄金周,还增加了元宵、天庆一共5个黄金周。

宋朝依旧遵循旬假,月休3天;此外,有7个小黄金周,分别休假3天;有21个普通节假日,各休1天。父母住得远的官员,甚至有额外30天探亲假。红、白喜事不用说,自然是有假期的。若是爹娘离去,丁忧假期三年,因为要守孝,这三年假期是有薪水的,薪水还很高,相当于现在的年薪200万。一年下来,一共休假113天。

以上这些,正是北宋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原因之一。

明清

宋朝之后,迎来了元明清,元朝的法定节庆假日只有 16 个。上述许多休假制度,被工作狂皇帝彻底改掉了。据有关史书记载,朱元璋曾在8天里,审批了1660件奏折,处理了3391件国事。朱元璋在位30年,每年休假18天,堪称劳模。皇帝尚且不休息,普通官员遑论放假。

明清时期,朝廷逐渐削减甚至取消“旬休”制。明朝的休假制度,一直在变化改革当中,如前文所述,平时不放假,只有冬至、元旦和朱元璋的生日这3天假期。

在三个假期的基础上,增加了寒假,并将春节和寒假的假期延长至一个月。新增的寒假,可以算作丧失常规性假期的补充。

明朝的丁忧,规定27个月,皇帝甚至会赏赐假期。而元朝压榨员工,每年放假十几天。明朝每年总共放假30至50天,比起宋朝,相差太远。

到了清朝,公务人员的“黄金月”又回来了。冬至、元旦、元宵三个节假,又以封印暂停办公休长假的方式呈现,前后大概一个月。后来,假期增加到冬至3天、元旦5天,元宵10天。全年只规定了三个主要的节庆假期,即春节、冬至和皇帝诞辰;加上元旦、元宵、中元等,每年休假50多天。

苛刻的休假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此时,受到西方文化、制度的影响,引入了星期制度,每周上朝6天,星期天休息一天。总体而言,明清时期的春节、端午和中秋这三大节庆日的休假制度, 都是普遍实行的。

我国一共有几个法定节假日(简单概述我国节假日制度的历史)(3)

结语

从我国历朝历代休假制度的设立,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制度,因人、因时、因事而有差异化调整,并没有一个适应性很强的普遍休假制度。不难看出,管理制度有非常人性化的一面。

上述回顾,只看到了官员的休假制度。事实上,对于其他阶层的群体,也是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些阶层,大部分都是农民、商人之列,他们基本要全年无休,才能挣到养活自己和家人的本钱。孟浩然的《田家园》如此描写:“桑野就耕父,锄禾随牧童。”亦即描述了农民在春节期间辛苦劳作的景象。

一般地,农民会举办“社日”庆祝,还有土地神等节日。商人则在纪念某一行业或职业神祇的特殊假日放假,他们在这些假日,举行盛大而隆重的庆祝活动。

自汉武帝创立官方正规的太学起,开始有太学生的休假制度。 到了隋唐时代,正式确立国子学(即国子监)学生的放假制度,通常分三类:常假、田假、授衣假,即是旬假和寒暑假。

我国一共有几个法定节假日(简单概述我国节假日制度的历史)(4)

新中国成立以来,按照《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我国实行周六工作制,基本上按照元旦放假一天、五一劳动节放假一天、春节放假3天、国庆放假两天。

1978年以后,根据《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法定公休日是104天。1999年修订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法定假期增加至114天。1993年至1995年,《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通过两个步骤,公休日每周延长为两天,即是现在普遍采用的双休制。

2008年之后,根据《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取消五一黄金周,改为3天短假期,设立了清明、端午、中秋3个短假期,传统节日成为新增法定节假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