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群光广场品牌(群光广场黯然谢幕)(1)


成都群光广场品牌(群光广场黯然谢幕)(2)

最近,关于群光广场倒闭的消息在互联网时有传出。‍

一消息人士告诉悦君,群光广场并非完全关门大吉,但确实在“大撤离”——商场里所有零售业态撤出,仅保留部分餐饮与影院,后期是否有人来接盘尚不确定……这则互联网传闻与悦君在周末前往进行踩盘所看到的景象一致,商场1层~6层的商户和品牌已经全部撤出。

辉煌之后的落寞,总是让人唏嘘,无论是高调入陕、被各方寄予厚望的群光,还是有着“西北第一金街”之称的东大街。

近几年,西安商圈之争愈发没有悬念。

成都群光广场品牌(群光广场黯然谢幕)(3)

西安群光广场/NPC事务所

传统的商超中心加速没落,后起之秀的崛起难以抵挡——一边是赛格国际购物中心、SKP、大悦城、老城根Gpark等的强者愈强,另一边则为百盛、大洋、民生、金花,包括群光广场的节节败退,愈加明显的两极分化之势早早决定了谁会是那个出局者。

两年前,以“高端品位体验”两年的经营,依旧未能创造奇迹,败走东大街似乎已成定局……

群光的高光时刻


提起群光广场,部分老西安人感觉颇为复杂,在他们的记忆中,永远忘不掉那里曾有一家承载了他们童年美好时光的华侨商店。

成都群光广场品牌(群光广场黯然谢幕)(4)

群光广场建筑门头保留了华侨商店元素/悦西安

但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更新,华侨商店被全新的群光广场所代替,然而盛赞之下的群光广场仅辉煌不过2年便陷入如今黯然落幕的境地。

说起群光广场,就必须提及其背后的台湾蓝天集团。

蓝天集团原为研发笔记本电脑的供应商,名列台湾50强集团企业,旗下拥有蓝天电脑、群光电子2家上市公司。以自地自建的模式在全国各地投资逾百亿人民币,主打招牌项目便是大名鼎鼎的“百脑汇咨询广场”和“群光广场”。

如今梳理蓝天集团从台湾进军大陆市场的发展路线,其“电子—电脑商场—百货商场”的思路可谓清晰。并一度引领潮流:自1998年投资百脑汇以来,蓝天集团抓住了中国入世初期普及电脑的黄金时期,如今已在在全国各地开设了22家百脑汇。

2003年,武汉群光广场正式面世,据蓝天集团的对外说法,此举成功打亮了经营超级百货商场的招牌,营运成功斐然。

成都群光广场品牌(群光广场黯然谢幕)(5)

西安群光外立面致敬华侨商店/悦西安

2010年,成都群光广场更是秉承武汉群光广场的经验,进驻春熙路,随后群光与凯悦国际酒店管理集团携手打造了群光君悦酒店,据资料显示,成都群光广场及君悦酒店总投资额达23亿人民币,成都群光君悦酒店开幕之后,2016年经第三方估值综合体市值达61.4亿人民币,潜在毛利达38.4亿人民币。

当然,成果究竟如何,要拿业绩说话。

武汉群光广场营业额长期保持稳定增长,仅以2018年为例,群光广场的日均人流达6万人次,销售业绩高达28.2亿元,可谓一己之力撑起了群光广场在大陆市场的半壁江山。而成都群光广场也未让人失望,2015至2018年度分别实现销售业绩10.4亿、11.2亿、13.6亿、13亿人民币,其中2017年全年客流更是高达1290万次。

一时间,鲜花与赞美并盛,业绩与广阔天地尽在展望。这也算得上群光广场在大陆的高光时刻。

有了成都和武汉两地群光广场的业绩铺垫在前,蓝天集团自是信心百倍。喊出了武汉成都之后,未来于大陆规划10家百货商场,成为全中国连锁、专业经营的百货品牌的“豪言壮志”。

进军西安遭遇“滑铁卢”


第三店的目标,蓝天集团锁定在了西安。

成都群光广场品牌(群光广场黯然谢幕)(6)

西安群光广场/悦西安

在他们看来,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人流量巨大,商场的选址也做了功课,严格遵守李嘉诚的八字经验总结:“地段,地段,还是地段”定在了繁华的东大街商圈,还有武汉成都两地成功经验的加持,以及群光广场自身“新颖”的经营理念。

这仗,要怎么输?

目标拿下这个核心地块,最终,2017年10月,总投资近18亿,被寄予厚望的西安店正式落成,官网在通告将之称为“西安市中心最大的购物中心”,并期待其为蓝天集团再创佳绩。

彼时,西安群光店还作为网红在社交平台上火了好一阵子,悦君也曾进行了分析,其内部布置的一些网红打卡地,着实吸引了不少年轻人。

成都群光广场品牌(群光广场黯然谢幕)(7)

西安群光广场/NPC事务所

但是从西安群光广场整体入驻的商家、建筑装修整体动线视觉和装修风格来看,就能看出其所谓“新颖”的经营理念和实际经营中的矛盾割裂和定位不清。

首先是商业综合体的招商问题,招商的好坏,关系着一个项目的成败,招商还跟开发商在前期谨慎而严密的业态定位有关,引进的厂商和品牌需要符合整个项目的定位。

如果购物中心的目标消费群体的是青年,那引进一些中老年的服饰品牌就会显得不伦不类,而来网红打卡的年轻人追求的是时尚,是潮流,可是那些年轻人非常买账的“首家体验店”、“全球最大旗舰店”等等潮牌大牌店却并没有出现在群光广场内。

不仅如此,在群光建设用地23650㎡,总建筑面积213967㎡的大商场里,没有中庭,没有正门,只有拥挤的百货商场式的密集商铺布局。

其次,群光广场采取的是自持地段和自建物业,只租不售的商业模式。但这种商业模式目前在国内还处于一种叫好不叫座的情况。

成都群光广场品牌(群光广场黯然谢幕)(8)

西安群光广场门前的地铁围挡/悦西安

因为这种模式的业态构成和配比较为复杂,需要聚拢大量的商业资源,对规划设计要求非常高;而且对开发商的招商能力,营运维护能力和组织能力也提出了极高的挑战。

如果缺少对目标群体的精准定位、对业态的深刻理解以及核心的组织能力,项目的风险就会非常大。西安群光前期投资约18亿元,按照蓝天集团最初的估算,也至少需要3-5年才能达到损平。

雪上加霜的是地铁的修建的长期封路,造成交通不便、人流车辆的难进难出,加之小寨、SKP、大悦城等新兴商圈的分流和崛起,2018年西安群光业绩十分难看。

多种因素叠加导致的业绩不理想,东大街的持续没落,更是形成恶性循环。

东大街“无解”?


拉高一个层次看待群光的惨淡与落寞,也是东大街没落的一个缩影。

成都群光广场品牌(群光广场黯然谢幕)(9)

没落的东大街/悦西安

关于东大街曾今的辉煌,如今更多停留在很多人的回忆中,“那时候感觉住在东大街上什么都有,天天寻摸着逛和吃,交通也很方便,住在这里简直是天堂。”


悦君寻到这么一组数据,我们可从中一窥当时盛景——2008年,东大街上共有商户近400家,日均客流量50万人,节假日可达80万人。

谁能料到,不过短短十年,“西北第一金街”会落寞至此,以市民消费生活最基本的影院市场为例,西安票房前15的影城,居然没有一家在东大街:

1.随着西安城市的快速发展与扩容,以及交通的极大便捷,得益于地缘因素、城市早期架构、历史因素而形成的钟楼商圈,面对各区域商业元素的丰富与完善,以及随之而来的强势分流,有些“手足无措”——特别是在小寨、曲江等极具竞争力的商圈成型之后,多年来,东大街没有跟随时代做产业升级,零售业仍然是以传统的、低端的为主,而这些东西随着租金的上涨以及电商的冲击,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2.整个东大街,适逢互联网及其他商圈发力,在街道变宽的同时失去了不少特色,在新一轮商圈竞争中提前下车;地铁、道路的长期施工围挡,对周边商户而言,其不利影响亦不可小觑;

3.顶级开发商的缺席,对于打造商圈而言,是最致命的打击。就东大街而言,群光广场背后的蓝天集团已是佼佼者,但与SKP、大悦城、熙地港等背后的资本相比,又逊色不少……。街区业态单一、硬件落后,甚至在群光广场开业前,东大街连个像样停车场都没有,更遑论干净明朗的购物环境,大型的空调系统、香氛系统,智能的母婴室等等;

成都群光广场品牌(群光广场黯然谢幕)(10)

没落的东大街/悦西安

4.经营理念保守。一个最为直接的现象,业绩不景气的商场,连灯光全开都成了一种奢侈。出于节省成本的短期考量,只会让自己陷入更为窘迫的境地。

关于东大街,生活于这座城市的很多人,皆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重现昔日辉煌,虽说艰难无比,但希望恒存。

悦君认为,关于街区升级、打造新形象,需要大智慧与大魄力。

在城市规划领域经典名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作者简·雅各布斯对于街区形态的设置及人流密度,持有一些观点,“不管城市街区是什么样的,或不是什么样的;不管它们有什么用途,或被认为应有什么用途,它们都不能以互相矛盾的形式来促成城市的移动和流动作用的形成,否则就会削减城市的经济。”

大雁塔周边街区的改造,无疑是个不错的案例。

此外,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中,打造诸如街区IP,为整条街共同谋划叫好叫座的SLOGAN等软方面的塑造,亦应重点考量在内。

东大街是否就此沉寂?我们拭目以待。

成都群光广场品牌(群光广场黯然谢幕)(11)

西安商圈 制图 / 悦西安


© 悦西安 保留所有权利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法律顾问 / 宋亚锋 赵文娟

陕西大秦律师事务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