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跑路”了,店铺易主了,卡片失效了……
为了方便消费,办理了一张储值卡,结果钱没花完,商家却没影了,这钱找谁要?
为了享受折扣,花钱办理了储值卡,却被告知这家分店不能用,那家分店也不能用,心里憋屈不?
理发、健身、家政、洗车……近年来,各种预付式消费模式席卷了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老百姓的钱包里基本上至少都有一两张会员卡。然而,这样一张小小的预付卡,却暗含不少“坑”。近期,本报接到不少“办卡后商家跑路”、“店铺转让卡作废”等类似投诉。在预付卡消费中,消费者遭遇了哪些“坑”?
案例1 店铺关门退卡“没门儿”
在本报接到的消费投诉案例中,涉及预付卡的投诉大都与商家跑路、店铺易主有关。其中,美容院、饭店、健身房、婴幼儿游泳馆、洗车行业等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属于“重灾区”。
去年年初,市民秦女士在省城北源街附近的“红茶”饭店办了一张面值300元的预付卡。今年3月,秦女士邀请朋友准备去该饭店聚餐,可到了北源街却怎么也找不到这家叫“红茶”的饭店,在原饭店位置重新开了一家家常面馆,面馆的老板告诉秦女士,去年年底,“红茶”饭店就因经营不善关了门。秦女士赶紧拨打预付卡上的电话,听到的也是无法拨通的提示,到了这会儿,秦女士才意识到商家“跑路”了,而自己办的300元预付卡也成了废卡一张。
相比之下,刘女士的遭遇要幸运一些。家住省城老军营小区的刘女士2015年冬天在小区内的恒天然鲜奶吧办了一张预付卡,由于位置便捷加上奶质不错,刘女士和家人在那个冬天频繁消费这张卡,刘女士曾多次对此卡进行充值,卡内金额达到1000多元。随着天气转暖,家人对鲜奶的饮用减少,刘女士渐渐减少了对这张卡的使用。今年5月,刘女士如往常一般进入鲜奶吧消费,当她拿出这张卡时,店员告知刘女士这张卡已经不能消费了,原因竟是换了店主。“我的卡里至少还有800多元没有消费。”随后,刘女士根据店员的提示拨打了原店主的电话,目前,此事还在协商中。
案例2 品牌店也有预付的“坑”
类似的退卡无门案例不胜枚举,个中原委不外乎经营不善、老板跑路、店铺转让,其实,这样的“坑”不仅隐藏在小店面中,一些品牌连锁店、加盟店也存在类似现象。
去年,太原“金钱豹”撤柜的事件一度闹得沸沸扬扬,市民张先生也是众多“退卡无门”的消费者之一。2014年夏天,张先生带家人到北美新天地时看到金钱豹在搞活动,“充值3000元返500元的券,而且食品种类丰富,我感觉挺划算,于是就办了一张3000元的储值卡。”张先生说,金钱豹是自助餐行业当中的领军者,一向以质量高和环境好而著称,考虑到品牌的知名度,他感觉信得过,虽然金额不少,但还是办了储值卡。两年时间内,张先生曾先后两次共充值6000元。然而,2016年7月,当张先生再去就餐时,竟发现该店大门紧锁,被告知“已经撤柜”。
“当时我很惊讶,没想到会撤柜,我卡里还有1000多元钱没有消费。”张先生随后找到迎泽西大街的“金钱豹国际美食百汇”,也被告知“已经撤柜”了。张先生又与北京总部联系,总部给他的答复是:张先生可以在太原当地咨询办理相关退款事宜,也可以到北京、上海等金钱豹分店进行消费。随后,张先生在北美新天地设的金钱豹临时退款台上进行了登记,但到目前仍没有处理结果。
据了解,“金钱豹”在营业期间,自助餐的用餐费为每人198元或238元。
案例3 消费细则谁说了算
在太原并州饭店工作的吕小姐自嘲是“被卡绑架”的一员,翻开她的卡包,里面有十几张各类会员卡,“这是健身卡、饭店储值卡,还有电影卡、商场会员卡、擦玻璃的家政卡……”其中绝大部分是预付卡,吕小姐算了笔账,她在这些预付卡上的投入超过了5000元。
吕小姐告诉记者,去年她和朋友们去解放路一家西餐厅就餐时,预存了500元享受优惠,但之后有大半年没再去过,等她再次前去就餐时,却被告知她的预付卡已经超过了有效期,“里面的资金被冻结,需要再充值500元激活才能使用”。吕小姐说,为了余款不打水漂,只好再次充值,但她有种被绑架的感觉,心里特别不舒服。
从事会计工作的王女士,前两天也遇到了类似的“憋屈事”。今年春节期间,自己在南中环的花舍茶餐厅就餐时,办理了1000元的储值卡,当时花舍茶餐厅承诺该卡可以“五店联用”。上个月,当王女士前往中正天街的花舍茶餐厅就餐时,却被告知该店不能使用这张储值卡,店员给出的解释是,这张储值卡只能在直营店使用,而中正天街上的这家店为加盟店,无法使用该储值卡。王女士了解到,市区内的五家分店中,只有两家属于直营店。
“预付卡的消费细则究竟谁说了算?”王女士表示,消费者办理预付卡时,商家未提供任何书面合同,只是口头承诺,当遇到问题时,最终解释权又在商家手里,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
观察 办理预付卡消费者只增不减
既然办预付卡存在风险,为什么还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主动选择这一消费方式呢?
“带孩子游泳,办卡30元一次,不办卡98元一次,这样的价格悬殊,肯定是办卡划算。”面对某婴幼儿游泳馆的营销策略,李女士感慨颇多。和李女士一样,价格优惠是许多消费者办理预付卡的初衷,而正是被这种实惠和便利所吸引,不少人往往忽略了其背后的风险甚至是陷阱。
调查中,不少发放预付卡的商家表示,相对于银行贷款,发放预付卡是快速收拢资金的有效方式,也省去了银行贷款的利息。“尤其对于刚开业的商家,由于成本较高,他们会推出大量优惠措施吸引消费者,发放大量的预付卡。这种方式也引来一些小店铺纷纷效仿,一旦经营不善,突然关门的情况也是常见的。”省城万达广场附近的一位商家表示,预付卡作为融资的快速有效手段,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商家效仿,面值也越来越大。
对大部分商家来说,发放预付卡的初衷都是为了吸引顾客和快速融资。采访中,记者发现,尽管预付卡受骗的案例屡见不鲜,但近年来办理预付卡的消费者却是只增不减,不少消费者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分析 发卡门槛低致失信率高
记者了解到,目前,除多用途预付卡设置了发卡门槛并由人民银行监管外,大量的单用途预付卡处于“无备案、无存管、无监管”的“三无状态”。虽然商务部出台了《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但《办法》仅涵盖餐饮、美容美发等商业服务行业。记者从山西省商务厅了解到,2013年1月,省商务厅在太原对全省10家首批备案的集团和品牌发卡企业进行了授牌。我省企业预付卡发售从“自由时代”进入了“监管时代”。按照规定,发卡企业应在开展单用途预付卡业务之日起30日内,到商务主管部门办理备案。违反规定不进行备案、逾期仍不改正的,企业将被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但受此规定约束的企业范围并不大。从2015年的数据看,纳入商务部门管理范畴的山西发卡企业为415家,其中集团企业14家、品牌企业16家、规模企业204家、规模以下企业181家。
相关人士表示,绝大部分发卡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游离于监管体系外,从而导致无证发卡、无照发卡、随意发卡的情况比比皆是,发生纠纷时甚至连发卡主体都难以查实,令维权陷入窘境。
发卡门槛低让商家失信几率走高,多数企业发卡前,不与消费者订立书面合同,仅通过店堂告示或工作人员的口头说明来确定双方约定内容。由于缺乏信用约束,一些商家发卡后任意降低商品和服务品质,随意违约、更换店招、关门歇业的情况时有发生。
丁岭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