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6日,姚依然患阿尔兹海默症的外婆像往常一样去公园晨练,此后再也没回家。

在外地读大学的姚依然,事发几天后才从妈妈口中得知这个消息。12岁前,她一直在外婆李球国的陪伴下长大,祖孙俩感情很深。外婆走失后,家人发动媒体寻找,跑遍了疗养院和收容所。但在视频监控尚不发达的2011年,寻找一个患阿尔兹海默症的走失老人,太难了。

9年过去了,全家仍抱有一线希望。今年,姚依然报名了央视主办的寻亲节目“等着我”,剪辑视频发布到抖音,希望能通过更多渠道找到外婆。

疫情中,姚依然直面伤痛,把这个故事写成剧本《你在哪里》,抱着尝试的心态投给了上汽·上海文化广场的“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虽然她是个每年刷50部剧的资深剧迷,但这是她第一次写音乐剧剧本,担任作词的施妮君也没有专业音乐剧创作背景。

阿兹海默症老人走失2小时(患阿尔兹海默症的外婆走失9年后)(1)

《你在哪里》编剧姚依然

没想到,《你在哪里》从147部投稿中脱颖而出,和其他5部作品一起入围孵化计划。8月6日,在一场剧本朗读会上,《你在哪里》的故事和音乐第一次呈现在观众面前,幸运的话,未来它将有机会在舞台上公演。

写下故事,把外婆留在记忆里

《你在哪里》的最初版本只讲了外婆的故事,但孵化计划导师、作曲家金培达建议,故事可以围绕外婆离去后的母女关系展开。离开的人不会再对我们说话了,但留下的人必须处理因此产生的矛盾,还要背负一生的伤痛和愧疚。

因为从小跟着外婆长大,姚依然跟妈妈的关系一直有些微妙。外婆走丢,她也一直心存芥蒂,觉得这里面也有家人的疏忽。“当时大家对这个疾病没有足够的了解,没意识到外婆的情况有多糟糕,还让她每天自己出门。”

阿兹海默症老人走失2小时(患阿尔兹海默症的外婆走失9年后)(2)

姚依然外婆李球国照片

有一段时间,妈妈天天打电话催她结婚生子,怕她老无所依。她不止一次想质问妈妈:生了孩子又能怎么样呢?外婆有三个孩子,不还是让她走丢了吗?

姚依然也明白,外婆走失后,最痛苦的一定是妈妈。有一次,妈妈在餐桌上说:“昨天晚上我梦到你外婆了,我梦到她不在了。”说着就哭了起来:“我没有妈妈了呀。”那天晚上,妈妈坐在床上,哭了很久。

阿兹海默症老人走失2小时(患阿尔兹海默症的外婆走失9年后)(3)

姚依然在抖音发布视频,寻找外婆

《你在哪里》的故事中,女主角的妈妈得了阿尔兹海默症,也经历了走失事件。姚依然的妈妈虽未患病,但她也尝过差点失去妈妈的滋味。在美国留学期间,有一次妈妈来探望她。因为忙着上课和打工,她没时间陪伴,就给妈妈报了一个旅行团,美国东部三日游。旅行团到华盛顿的那天晚上,她给妈妈打电话,但始终无人接听,后来还直接关机了。外婆走丢的事让姚依然格外敏感:我怎么会让妈妈一个人在美国出去旅游呢?她不会说英文,而我连旅行团导游的电话都没有。

姚依然打了911报警,但警察告诉她,失联未到12小时不能立案。她又打电话向朋友求助,并约好第二天一早一起开车去华盛顿去找。

她哭了一晚上,第二天一早,接到了妈妈打来的电话。原来只是信号不好,虚惊一场,但那种害怕和后悔的感觉,却真实无比。

疫情中,《你在哪里》的三个主创只能远程合作。姚依然至今见过作曲颜嘉莹,但她早已被对方的音乐深深打动。“有一次她写了一首妈妈给女儿唱的歌,当时只是清唱了几句发过来,我在家里听到后,简直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可能因为我们都是女儿,都有海外留学的背景,和家人也都多少有过一些摩擦的经历。”

阿兹海默症老人走失2小时(患阿尔兹海默症的外婆走失9年后)(4)

《你在哪里》剧本朗读会现场

“做戏剧的人都有传达信息的使命。”作词施妮君说。《你在哪里》这部作品中就包含了很多她想传达的信息,比如关于留守儿童、原生家庭,当然也包括阿尔兹海默症的知识普及。她相信,只有写实、走心的故事可以打动观众,引发思考。

把自己的故事写下来,需要揭开伤疤的勇气。但姚依然觉得,外婆已经消失在家人的生活中,却可以通过这个故事留在记忆里。外婆叫李球国,她就给剧中外婆起名“李秋果”。她心中存有一丝幻想:说不定哪一天有一个走进剧场的观众知道这个老人的下落,能把外婆重新带回到她身边。

这里不仅孵化作品,更孵化人

在“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姚依然认识了许多和她一样的人,都在写着自己的故事、时代的故事。《我听到了》《南墙计划》两部作品,讲的都是年轻人的成长。陈天然编剧、柯力作曲的《电台的最后一夜》,讲的是35岁以上女性的故事。两位主创都是过了30岁的女性,希望能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融入到作品中。

阿兹海默症老人走失2小时(患阿尔兹海默症的外婆走失9年后)(5)

《电台的最后一夜》主创柯力、陈天然,导师胡晓庆

编剧赵潋写过不少话剧,但《两个人的城》是她第一次尝试创作的音乐剧。这是“孵化计划”特别征集的入围作品,讲的是疫情中的故事。赵潋写了一个援鄂护士和一个武汉出租车司机,在武汉街头的相遇。她说:“在这里大家心无杂念,每天关注的只有戏好不好看,我享受到了纯粹的创作快乐,重燃了创作热情。”

在孵化计划导师、导演胡晓庆看来,这个平台的可贵之处在于,给一些热爱音乐剧但缺乏资源的人打开了一扇门。胡晓庆当年从北大英语系毕业,曾在美国职业剧院工作5年,想当导演,但苦于无门,于是又到中央戏剧学院回炉重造。“要进入一个圈子是要‘敲门砖’的,但‘孵化平台’不拘一格降人才,公开公平,不问出处,只看创作。”

阿兹海默症老人走失2小时(患阿尔兹海默症的外婆走失9年后)(6)

孵化计划青年创作者和导师、评审合影

这是“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的第二届,去年孵化出的《生死签》《对不起,我忘了》《南唐后主》三部作品,都已经完成认标,计划在2021年首演。“我们不仅孵化作品,更孵化人。”孵化计划评审、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陶辛说。他很高兴地看到,不少去年投过稿的年轻人,今年又带着新的更成熟的作品来了。

“我们始终认为年轻人的青涩不是缺点,恰恰是与‘年轻’同步的鲜活特征。”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副总经理、孵化计划发起人费元洪说,“这些年轻人的创作梦想是接地气的,更是有力量的,音乐剧行业推陈出新,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加入。”

最初投稿时,姚依然对《你在哪里》并没有太多信心。主创团队是不是太不专业了?题材是不是太小众了?在过去90天的第一个孵化期,导师金培达给了她们许多专业意见,在剧情推进、戏剧张力上有了提升。制作人王海霞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帮助她们了解音乐剧市场,从观众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

阿兹海默症老人走失2小时(患阿尔兹海默症的外婆走失9年后)(7)

《无法访问》剧本朗读会

这次剧本朗读会是孵化计划的中期考核,通过考核的作品将进入二期开发,完成剧本和音乐的整合。12月,这些作品将以工作坊的形式向观众、媒体和演出制作公司呈现。最终,完成市场对接和版权交易的作品有望在2022年与观众见面。

阿兹海默症老人走失2小时(患阿尔兹海默症的外婆走失9年后)(8)

剧本朗读会现场,什么逗笑了评审们?

《你在哪里》能走到哪一步,谁都不知道,但姚依然已和两个小伙伴约好,无论中期考核是否通过,她们都会把这部作品做出来,并希望有一天能够将它呈现在舞台上。这是为了自己,为了外婆,也是为了那个“传达信息”的使命。姚依然觉得,如果观众看完之后,拿起手机,给很久没有联系的家人打个电话,这个作品就成功了。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编辑:项建英

题图:《你在哪里》作词施妮君、编剧姚依然 图片来源:被访者、上汽·上海文化广场提供

来源:作者:杜昕儿 吴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