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数字时代培育世界一流科学城(深圳光明区阔步迈向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1)

图为光明区高铁城站。

深圳数字时代培育世界一流科学城(深圳光明区阔步迈向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2)

图为光明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深圳数字时代培育世界一流科学城(深圳光明区阔步迈向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3)

图为实现水清岸绿的茅洲河干流中游。

深圳数字时代培育世界一流科学城(深圳光明区阔步迈向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4)

图为第九届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开幕式现场。吴治聪 摄

2018年9月19日,深圳光明区正式挂牌成立,迈入跨越发展新时代。光明区一届一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四城两区”,打造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战略新目标。

9月23日,广深港高铁全线开通,光明区借助高铁光明城站与香港、广州、深圳原特区内全面融入“1小时都市生活圈”。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上的重要节点,光明区生态资源丰富、产业基础扎实、区位空间优越。光明区厚植优势,勇当深圳“北拓”战略核心支点,主动引领辐射深圳北部片区发展。特别是光明科学城的落户,进一步提升了光明在全市乃至全省的发展层级和战略地位,为其提供了跨越发展、弯道超车的重要战略机遇。由此,光明区底气十足地提出,打造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

在这一系列重大利好相继落地的背景下,梳理光明区新时代答卷至关重要。今年以来,光明区在推进光明科学城规划建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补齐民生短板、提升城市品质等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交出了一张优异的尖兵答卷。

推进光明科学城规划建设,打造源头创新新引擎

今年4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光明区集中布局大科学装置,建设光明科学城。7月,市委六届十次全会强调“要突出抓好光明科学城规划建设,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作为光明区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重要支撑,光明科学城的落地建设至关重要。

光明科学城是粤港澳大湾区引领科技源头创新、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前瞻布局,初步规划面积超90平方公里,未来将成为集聚世界级大科学装置群、集聚科学研究顶尖人才的特殊城市区域。

光明区高标准、高质量推动光明科学城规划建设,以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世界级科学城为目标,以大科学装置群建设为引领,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

一方面,成立光明科学城建设指挥部,构建高效市区联动机制,举全区之力打响科学城土地整备攻坚战。1.82平方公里核心区土地整备推进顺利,光明科学城核心片区成为全市第18个重点开发建设区域。

另一方面,全力以赴开展启动区土建工程项目建设。按程序选定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为科学城项目代建单位,设计方案已经形成初步成果。以孟建民院士为首的专家团队推荐基于理性分析和经典案例调研提出的“生命之光”方案。各项工作按照项目年底开工建设全力推进。

与此同时,光明区加强与大科学装置牵头单位的沟通协调,鼓励项目牵头单位与辖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协同创新,推动更多优质创新资源落地科学城。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高端创新资源加速集聚

在高标准规划建设光明科学城的同时,光明区持续导入高端创新资源。深圳市先进石墨烯应用技术研究院正式落户光明留学生创业园,成为深圳市首个以石墨烯研究为主旨的应用技术研究平台。目前,已组建深圳市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引进纳米级石墨烯单晶薄膜生长检测项目、石墨烯海洋防腐材料的中试平台项目等两个院士项目。光明区高标准设计、装修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示范基地,已完成办公展厅及生产实验场地装修工作。深圳大学骆静利院士团队已于8月27日陆续搬入小型实验设备,南方科技大学俞大鹏院士团队计划于近期入驻。

同时,国家电动汽车产业计量中心、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国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3个国家级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进入具体建设流程。

高端创新人才是创新发展的关键,光明区引进深圳大学骆静利院士团队、南方科技大学俞大鹏院士团队,各类人才总量已突破10万人,“鸿鹄人才”达到243名。

光明区大力建设创新载体,积极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成功举办中以科技创新合作光明论坛,加强中以科技创新合作,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截至目前,已有区级以上各类企业创新平台56个,其中国家级企业创新平台3个、省级创新平台10个、市级创新平台38个,区级创新平台5个。

今年以来,光明区遴选500家中小微企业完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共发动814家企业申报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有望实现国高企业数量突破1000家。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有力提升,目前全区5亿元以上大型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54家,覆盖率实现100%。

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今年以来全区累计开展了51场各类创客主题活动,今年拟新增认定众创空间3家,全区众创空间将达17家。截至目前,众创空间孵化项目已获得5050万元融资,已成功孵化项目166个。

光明区成功举办第二届创新创业大赛,共吸引378个项目参赛。光明留学人员创业园完成了40个申请入园项目专家评审,审批9个优质项目入园,入园项目共达到54个。

坚持产业兴区,重大项目建设快马加鞭

作为光明区重大项目龙头,11月14日,华星光电可谓“双喜临门”,G11项目T6项目正式投产,T7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两大项目将推动光明区成为全球产能最大、集中度最高的半导体显示产业基地,对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与此同时,光明区其它重大项目建设同样进展顺利,全区145个工业投资项目稳步推进。光明云谷项目正按计划加快推进,光明小镇项目展厅已建成对外开放,马拉松绿道一期工程将于年内开放,森林运动公园、主题公园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国家现代农业庄园建设已开始土地翻耕工作,项目范围内3600亩基本农田经营权全面完成回收。

围绕打造高端业态集聚的产业新城目标,光明区通过了33.94平方公里的新兴产业基地规划,着力打造人工智能(含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石墨烯)、生物与生命健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重点打造智能制造和先进制造产业名片,构筑光明产业体系新支柱。

同时,光明区研究开展“拦退引”行动,加强产业空间管控,降低实体企业用房成本,促进优质产业项目落地,严守31.8平方公里工业区块线。研究起草较大连片产业空间拓展计划,梳理出15个较大连片产业空间,总面积约20.9平方公里。

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光明区具体出台20条举措深化营商环境改革,成立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区企业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优化完善企业服务机制。建立完善三级领导挂点服务企业机制,协调区、街道领导和社区书记挂点服务企业1000家,其中区四套班子领导挂点服务250家,基本实现规上企业全覆盖。

光明区成功举办“2018深圳光明营商环境推介会”,吸引各行业优秀企业家、知名专家学者、商协会组织、投资机构、产业园区及媒体代表等700余人参加,签约企业达到42家,是建区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成果最丰富的推介会。

补齐发展短板,美丽新城建设渐入佳境

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光明区高度重视品质之城的打造,加大公园建设力度,着力建设公园之区,深入开展城市品质提升行动,实施强基惠民项目工程。2018年1月公园之区开工仪式以来,光明区建设公园48个,总面积93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07年8平方米提升到16.92平方米。今年已开展强基惠民项目376个,总投资9.3亿元。按照高质量、高标准、高品位要求,开展三批共73个社区环境提升项目,集中力量提升各街道核心片区环境品质。

今年以来,光明区环境卫生整体水平逐步提高。光明区在市环境卫生指数测评排名中,屡创历史新高。

同时,光明区积极推进道路绿化建设,开展城市主次干道及重点片区共24条道路的绿化景观提升,总面积79万平方米。按照“一路一花景”的设计理念,打造松白路、南环大道和东环路3条特色花卉景观大道及田寮大道,并在全区人行天桥、跨线桥、跨河桥、排洪渠种植簕杜鹃,打造天桥绿化景观,实现“四季常绿、三季盛花”,总面积58万平方米;完成模具基地、内衣基地19条道路绿化提升,总面积21万平方米。

城市变美了,道路也更通畅了。在2017年打通14条断头路的基础上,2018年19条断头路打通任务中,截至目前,周家大道(华夏路-龙大高速)等9条道路完工通车,打通合计10.295公里,东阁路(旭硝子北侧市政道路)预计年底全面开放通车,剩余9条正在加紧建设中。

与此同时,在全市范围内首次全面梳理摸排辖区“两不管”社区道路,并坚持问题导向、民生为先,对其中具有实际交通意义与改造条件的427条道路进行品质提升。197条道路纳入“两不管”社区道路提升项目,其中87条已完成提升,78条道路预计2019年第一季度完成全部土建工作;剩余230条道路纳入其他项目实施。

为让老百姓早日享受天蓝水绿的美好生活,光明区将污染防治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构建完善“15 6 31”的区、街道、社区三级河长全覆盖制度,2018年三级河长分别巡河179次、852次、1101次。举全区之力攻坚,强力推进茅洲河干流光明段及辖区内13条支流黑臭水体治理。

目前,光明区实现建成区“1 4”黑臭水体提前消除黑臭,正加快推进剩余新陂头河北支等“8 1”条黑臭水体整理。其中7条河渠截污管、入河排污口整治、清淤工程等黑臭治理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公明排洪渠、马田排洪渠黑臭治理主体工程完成率已达90%,年底前基本实现“8 1”消除黑臭的目标。

全速推进全流域污水管网建设和正本清源改造,今年以来已建成233公里排水管道,提前完成195公里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778个正本清源小区改造。通过加速管网建设、污染源整治、海绵城市建设等标本兼治,全流域实施源头减污、过程控污、末端治污。

值得一提的是,1-11月,光明区PM2.5下降幅度全市第一。所有施工工地已基本按要求全面落实扬尘污染防治“6个100%”措施,并通过强化道路冲洗、提高清扫频次、重点区域雾炮压尘等措施减少道路扬尘。

坚持民生为本,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4月16日,光明区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合作,共建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推动三级甲等医院创建。分级诊疗工作稳步运行,1-9月,国科大深圳医院完成总诊疗人次279.7万人次。

医疗卫生高地建设取得新进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中山大学第七附属医院正式开业,提供床位800张。全区总床位数达到2600张,千人床位数达到4.4张(高于深圳市2017年底平均水平的3.5张),医疗卫生资源总量进一步提升。市中医院(光明院区)动工建设;光明区人民医院新院项目、中心医院续建(二期)项目取得可研批复,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完成立项,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服务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医疗卫生高地。

今年以来,光明区第二中学、马山头学校等5个新改扩建项目投入使用,新增学位4890个;白花学校、凤凰学校等2个新改扩建项目动工,规划新增学位4500个。全区公办学位服务半径进一步缩小。

光明区有各类文化设施692处,文化设施面积32.64万平方米,人均文化设施面积达0.55平方米,目前已初步形成区、街道、社区、文化点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基础网络。同时,光明区现有各级体育设施493处(个),今年新增体育设施面积3.3万平方米,总面积达68.51万平方米,人均体育设施面积1.15平方米。光明区推进建设的大型体育场馆有9个,光明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建设进度顺利,深圳书城光明城确定选址。十分钟文体圈初步形成,群众参与文体活动更加便利。

“文化惠民”实现常态式供给,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日益完善,建成“1个总馆 24个基层分馆 51个24小时书香亭”的总分馆图书馆体系。全区图书总量达到72.52万册,2018年进馆读者达68.7万人次,外借总量达41.42万册次。光明区文化活动颇具特色,已经形成了“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演出、节日有庆典”的文化氛围。

光明文化艺术品牌影响力扩大,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全面落户光明区,经过9年的发展,短片节逐步发展成为影响力遍及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产业化发展方向越来越清晰的业界盛会和光明文化新地标。

光明区全民健身活动广泛活跃,共举办了515场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参与群众约2.88万人次。常年举办的光明微跑、积分系列赛、新体杯系列比赛、体育中心体育公益培训等区级体育赛事活动受群众热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