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汇·手部》:“掂,手掂也。”就是用手托着东西上下颠动来估量轻重,比如:你掂掂有几斤。《集韵》:“以手称物曰敁挆。”“敁挆”现在写作“掂掇”,在黄县话里,“掇”轻声变韵,“uo”读作“ou”,“耳朵”“蛤螺”都是这样读的。“掂掇”有掂的意思,比如:你掂掇掂掇这块石头有多重。也有斟酌考虑的意思,例如到了饭店不自己点菜,而请店家看着安排,一般会说:“你看儿给我掂掇几个菜儿吧。”还有估计的意思,比如:这事儿我掂掇儿这么办能行。“掂弄”也有掂和权衡的意思,比如:你掂弄儿这两筐梨哪个沉?我掂弄来掂弄去,这事儿不能这么办。“弄”在这里读作long,轻声,“摆弄”“戏弄”“糊弄”都是这样读的。黄县话里还有个词儿叫“掂量”,这里“量”轻声减音,“iang”读作“ing”,“大娘”“风凉”“模样”都作如是读。“掂量”也有掂的意思,比如:你掂量这两个哪个沉?还有斟酌的意思,比如:该说嘞我都说喽,恁回去掂量儿办吧。还有一个词儿叫“掂算”,“算”普通话读作suàn,黄县话u介音脱落,读作sàn,与“散”同音,这里轻声变韵,“an”读作“en”,“稀罕”“蒲扇”都这样读。“掂算”有算计、权衡、考虑的意思,比如:这件事你再好好掂算掂算。有人把“掂掇”写作“掂斗”,把“掂弄”写作“掂拢”,把“掂量”写作“掂另”,把“掂算”写作“掂参”,这都是错的,是不明白黄县话读写规律造成的。

“掂”在黄县话还有一种比较独特的用法,就是作动词用,捶打的意思。其实这一义项早在金元时期便已使用,元佚名《鸳鸯被》第三折:“动不动掂折我腿脡,动不动打碎我天灵。”这里“掂折”就是打断的意思,至今黄县人开玩笑时还会说“把你嘞腿给掂断它”。“掂折”亦有跌断、折断义,元乔吉《醉太平·题情》:“髻松钗落凤凰金,险掂折玉簪。”在黄县话里,只要是自上而下的捶击,好多地方都可以用到“掂”。“掂他”就是披头盖脸地打。也可以说成“掂巴”,比如:他叫我好儿顿掂巴。

括号里有算式怎么换一种写法(掂缀掂量掂算)(1)

掂好的蒜泥拌上虾皮

括号里有算式怎么换一种写法(掂缀掂量掂算)(2)

炒好的疙瘩丝儿

黄县人吃饺子喜欢蘸用醋调和好的蒜泥(韭菜馅的除外),吃肴和酱牛肉要蘸用酱油调和好的蒜泥。擦好的疙瘩丝熥熟了,用蒜泥一拌会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咸香之中又多了一份蒜香。蒜泥加酱油调好,再加上一捏儿虾皮,是别具海边风味的下酒小菜。蒜泥就是把蒜放在碓臼里“掂”出来的,黄县话叫“掂蒜”,一说“掂点蒜吃”,肯定是要改善生活了。掂蒜一般都是小孩子干的活,在黄县民间有一种说法,谁掂的蒜辣,谁的脾气就厉害,是个“小厉害闺娘”或“厉害小厮”。如果掂的蒜温吞吞的没甚辣气,则掂蒜者必定是个“老面兜儿”。

括号里有算式怎么换一种写法(掂缀掂量掂算)(3)

括号里有算式怎么换一种写法(掂缀掂量掂算)(4)

这是掂假桃花的小碓臼,用过的现在都是大妈了

除此之外,掂核桃,掂杏蓇儿,掂石子儿,把麻糁掂碎喽,镢头弯喽放在平乎地场掂一掂,凡是带有捶击的动作都可以这么用。

有人将“掂”写作“颠”,例如“颠算”,老舍《骆驼祥子》七:“祥子的右肘很疼,半夜也没睡着。颠算了七开八得,他觉得高妈的话有理。”“颠夺”,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第十三章引明无名氏《二贤传》:“老蛮子爬伏在那鞍轿上,唬得他浑身打战战兢兢,良久还过一口气,腹内展转自颠夺:我今年枉活八十多岁许,这是我少智无谋缺欠通。”不过“颠”的本义是头顶,“页”表头部,《尔雅·释言》:“颠,顶也。”郭璞注:“头上。”后泛指高而直立的东西的顶部,如树颠、塔颠,由高处又引申为跌落、倒下来,如颠覆、颠倒,并无估量、权衡的意思。在黄县话里,“颠”多指跳起来跑,如跑跑颠颠、连跑带颠、一乐三颠,也可以直接指跑,比如:一散会他就颠儿喽。“颠”又指颠簸,2010年有条新闻,南京76路公交车途经路段有一段坑坑洼洼,有位30多岁的女乘客坐在最后一排,一个大坑过去,这名乘客就被颠折了腰。“颠折”用黄县话说就是“蹾达断喽”,这和“掂断”的意思还是不一样的。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