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主创团队一行随同绥德县毛县长来到陕北名歌《三十里铺》原型人物凤英老人的家里,看望了老人并与其进行了亲切的交谈。

扶贫战斗片(精准扶贫题材电影圆梦三十里铺绥德行第四站)(1)

著名的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来自于上世纪40年代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三十里铺村位于陕西省绥德县城东部,是一座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因距县城30里路而得名。1937年,只有二十多户人家的小村庄里,有一对年轻人相爱了。男的叫郝增喜,是郝家的三儿;女的叫王凤英,是王家的四女子。两人从小一起玩耍、一起长大,都是思想进步的好青年。

扶贫战斗片(精准扶贫题材电影圆梦三十里铺绥德行第四站)(2)

扶贫战斗片(精准扶贫题材电影圆梦三十里铺绥德行第四站)(3)

扶贫战斗片(精准扶贫题材电影圆梦三十里铺绥德行第四站)(4)

凤英长得俊俏活泼,敢在村里村外抛头露面,一些封建守旧的人很看不惯。由于绥德是通往秦、晋、蒙、宁四省公路的咽喉要道,过往的人流特别大,一些新思想也不断地影响着增喜和凤英,他们常喜欢和革命队伍中的同志接触,参加一些宣传、鼓动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又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感情,私定了终身。这在当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统治陕北青年婚烟的状况下,无疑是一个大胆的举动,自然遭到村里人的非议。郝增喜的父母受不了舆论的压力,又嫌凤英家太穷,死活要拆散他们。

为让凤英死心,郝增喜的父母为儿子物色到了对象。不久,郝增喜被迫与父母包办的常秀英结了婚,王凤英得知后大病不起。在家庭的压迫之下,郝增喜和王凤英就像两棵深根树,虽然近在咫尺却不能相互拥有。

扶贫战斗片(精准扶贫题材电影圆梦三十里铺绥德行第四站)(5)

扶贫战斗片(精准扶贫题材电影圆梦三十里铺绥德行第四站)(6)

1940年阴历2月里的一天,增喜要参军离家了。他看着心中的情妹妹,一步一回头,依依不舍;凤英则站在自家的土坡上,望着远去的心上人热泪长流……此情此景激发了当地民歌手常永昌的灵感,于是他迅速创由于这首歌采用了信天游的曲调,四乐句单乐段结构,音调开阔舒展,速度舒缓,节奏有切分特点,抒情性、倾诉性很强,再加上反映的是真人真事,旋律优美动听,感情真挚深沉,一下就博得了庄稼人的喜爱,很快流传开来,并随来往赶牲灵的人们带到四面八方。

扶贫战斗片(精准扶贫题材电影圆梦三十里铺绥德行第四站)(7)

郝增喜走后,王凤英和他失去了联系。第二年,父母作主将女儿嫁给了绥德县辛店乡黑家洼村的一个农民。

扶贫战斗片(精准扶贫题材电影圆梦三十里铺绥德行第四站)(8)

1942年,郝增喜给一位名叫崔世军的首长当警卫员时来到延安,作为参军青年的代表,毛主席曾接见过他。

上世纪50年代,著名音乐家王方亮将《三十里铺》改编成无伴奏合唱,并亲自指挥陕北民歌合唱团在京公演,引起轰动。由于这首歌曲调缠绵悱恻,歌词幽怨哀婉,几代人唱下来仍魅力不减,成为中国民歌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扶贫战斗片(精准扶贫题材电影圆梦三十里铺绥德行第四站)(9)

扶贫战斗片(精准扶贫题材电影圆梦三十里铺绥德行第四站)(10)

扶贫战斗片(精准扶贫题材电影圆梦三十里铺绥德行第四站)(11)

扶贫战斗片(精准扶贫题材电影圆梦三十里铺绥德行第四站)(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