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小病拖成大病:胃的癌前病变胃癌是发生在胃部黏膜的癌症,可发生在胃的任何部位。若沿着胃壁生长,会向上或下延伸到食道或小肠,若穿透胃壁生长,很容易扩散到邻近甚至远端的器官、组织或淋巴。胃癌还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包括胃腺癌、胃肠基质瘤、神经内分泌癌和鳞状细胞癌等,都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胃癌。约有9成的胃癌属于从胃黏膜腺体细胞长出来的胃腺癌。
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约有10%-20%会变成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指的是胃因为长期发炎,导致胃黏膜细胞的密度下降,胃黏膜细胞的功能也跟着下降,包括分泌胃酸及分泌黏液的保护机制,这会使萎缩部位反复性发炎,其中约有3%萎缩性胃炎会变成胃癌。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胃黏膜上皮肠化生指的是胃黏膜细胞出现变异,长了具有吸收细胞、杯状细胞与潘氏细胞的「肠黏膜」,而使胃部逐渐降低或失去原本应该具备的功能。胃肠化生是一种不可逆的疾病,通常建议要以胃镜做定期追踪。肠化生被认为与胃癌的发生有高度的关系。有肠化生现象的人罹患胃癌的风险比一般人高出6至10倍,每年约千分之二的风险,十年约百分之二。
胃腺瘤胃腺瘤常以息肉的样貌出现,又称为腺瘤性息肉。若要与大肠腺瘤相比,胃腺瘤的发生率并不算高。不过,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指出,约有4成的胃腺瘤内存在恶性细胞,未免后续发展为胃癌的风险,一旦在做胃镜时发现就应直接切除,斩草除根。目前胃腺瘤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为胃癌前驱性变化。披着羊皮的狼:容易忽略的胃癌症状胃癌是发生在胃黏膜的癌症,最主要的因素是反复发炎与溃疡,进而形成恶性肿瘤。发现早期的胃癌并不容易,因为早期的胃癌症状不明显,经常与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很类似,例如上腹疼痛、胃胀气、食欲不佳、解黑便等,所以若没有通过胃镜检查、要察觉难度很高。一旦开始有体重减轻、疲倦感、吞咽困难、持续性呕吐或腹水等症状时,经常是癌细胞已经大到一定的程度,甚至长到胃壁更深层的地方。若发生以下状况,务必特别留意:
治不好的胃溃疡胃溃疡指胃黏膜一再糜烂(破皮)未能被治好,而使黏膜愈来愈薄,对胃壁保护力愈来愈差,难以承受胃酸侵袭,就会使胃壁出现伤口。虽然反复发作是胃溃疡最大特色,但由于可能是胃癌的表现方式,所以就算治疗后病情明显获得控制,还是会强烈建议病人要依据医嘱,定期复诊随访。空腹时的胃痛多数人说胃痛,是指胸口下方至肚脐这块区域不舒服,但这个区域涵盖很多内脏器官,所以不见得是胃的问题。胃癌的胃痛较常发生在空腹或肚子饿的时候,尤其又以上腹痛感觉最明显。除此之外,由于癌症肿瘤可能会阻碍食物的消化,经常会伴随胃胀、胃闷的感觉。另外,由于胃部的不适常会造成病人吃不下、食欲不振,进而导致体重减轻的情况。
吐血或解黑便胃癌经常会合并有消化道出血的现象,其主要因素包括癌症肿瘤成长速度快,造成的胃黏膜出血,也可能是癌症病灶的出血,两者皆会导致解黑便或吐血的情形。若出血严重的话,还可能并发贫血,这会使病人感觉到体弱无力、头晕眼花。这种时候,就要特别留意相关症状是不是胃癌所造成的。胃癌的筛检胃镜是检查胃部健康最直接的方式,也是用来诊断胃癌最普遍的工具之一。胃镜不仅能直接肉眼观察胃部情况,对于可疑病变时,可进行切除或切片取样,也能针对变异细胞定位与确定病变范围。不过,胃镜毕竟属于侵入性检查,临床上并不会建议每个人都要频繁地进行胃镜检查,一来是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二来是避免检查时的风险。
我需不需要胃镜来筛检胃癌?若属于上述提及的高危险人群,建议尽早做胃镜检查。至于,没有上述相关症状的人,建议至少在40岁时安排一次胃镜检查,若确定没有问题,期间也没有其他症状发生,往后每3至5年再做检查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