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肖晗

深圳市交通运输局8月24日透露,通过持续完善交通微循环体系,推动交通综合治理,过去几年深圳城市交通运行平稳。一线城市中,深圳在通勤时间、45分钟公交服务能力等多方面表现处于“优等生 ”地位。为进一步优化城市交通运行品质,该局将开展2023-2024年交通综合治理研究工作,现就交通综合治理管理政策、改善对策等内容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或建议。

已完成600个拥堵节点整治

据介绍,近五年来,深圳累计打通了150多条断头路,并推动一批又一批次支路建设,不仅提高了路网密度,也改善了片区路网微循环。通过“短平快、微创新”等手段完成了深南大道腾讯段等不少于600个拥堵节点及60个微片区交通整治;在治理手段上不断强化科技应用,积极通过设置潮汐车道、移位左转、绿波等新型手段开展拥堵治理;完成了中大附七医院、北大医院、百花小学等30余个学校、医院交通改善工程,大大提高了节点及片区交通出行效率,改善城市交通运行状况。

同时,深圳通过完善公交服务,不断提升市民公交出行体验。目前,全市已在宝安机场、深圳北站、高新园等重点区域实施了包括开设点对点公交快线、增设枢纽网约车专用区、取消二次安检、提升标识指引等以智慧化、信息化为主的综合交通服务提升措施;试点了首个智慧公交车站,实现全系统感知和监控,以缓解大客流站台拥挤现象;推出MaaS按需响应式公交智慧出行,优化片区公交资源配置;以及开通100多条通学定制巴士线路以提升学生出行服务。

“极端通勤”情况持续改善

一系列举措有效保障了深圳交通平稳运行。近日,住建部、中规院、百度地图联合发布《2022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其内容显示,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中,深圳在通勤时间、幸福通勤、极端通勤、45分钟公交服务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均处于 “优等生”地位。

据悉,2021年,四个一线城市中,深圳单程平均通勤时间为36分钟,与全国44个主要城市单程平均通勤时耗持平。而北京、上海、广州的单程平均通勤时耗分别为48分钟,40分钟,39分钟。

《报告》认为,5公里内通勤是“幸福通勤”的最大阈值,而超过60分钟则被划定为“极端通勤”。2021年,全国44个主要城市“幸福通勤”人口比重总体平均水平为51%,同比降低2%。其中,超大城市48%,同比降低1%,特大城市49%,同比降低2%。相比之下,深圳“幸福通勤”人口比重为58%,保持超大、特大城市的最高水平。此外,在42个年度可对比城市中,超七成城市“极端通勤”比重增加,其中北京“极端通勤”比重最大,首次达到30%。全国只有深圳、南京、杭州、郑州、厦门5个城市“极端通勤”情况持续改善。其中,深圳“极端通勤”比例仅12%,低于城市规模更小的特大城市平均水平。

此外,《报告》认为,45分钟内能够通过轨道交通、公共汽车等公交方式通勤的人口比重,是城市的公交通勤服务能力的测度,反映了公交系统与职住空间的契合程度,一般来说45分钟公交服务能力比重越高,说明公交系统对城市通勤的保障越好。2021年,深圳45分钟公交服务能力占56%,为超大特大城市最高。

深圳算特大城市吗(超大特大城市中深圳)(1)

就交通综合治理征集市民意见建议

深圳市交通运输局表示,虽然城市交通发展越来越便捷、智能,但仍然面临着部分走廊拥堵严重、道路运行秩序有待改善、交通出行结构有待优化等问题。该局即将开展2023-2024年交通综合治理研究工作,为使研究成果能更好的反映市民和社会各方面发展诉求,现公开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或建议,欢迎社会各界结合全市交通运行状况提出交通综合治理策略及管理政策相关建议,或结合自身熟悉的拥堵点提出具体改善思路及对策。

即日起,公众可通过发电子邮件至ghc@jtys.sz.gov.cn对深圳交通综合治理提出建议和意见,征集意见截止时间为2022年9月18日24时。

审读:谭录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