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专业现在就业情况分析(土木工程专业遇冷)(1)

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第二高级中学教师辅导学生填报志愿。图/新华社

近日,一则“弟弟被某土木录取,想复读”的帖子在社交平台上引发热议。发帖人称,弟弟报了6个专业,都没有录取,被调剂到土木类专业。由于弟弟想学电子信息类或计算机类专业,现在在考虑是否复读。评论区中,现身说法“劝退”土木专业的网友不在少数。

这样的专业焦虑并非个例。据九派新闻报道,向来以土木工程闻名的同济大学今年在多个省份投档线都出现明显下降;即使在同一省份内,建筑类专业的录取分数相较于计算机等热门专业也有较大的差距。从曾经的王牌到如今的“兜底”专业,除却疫情的影响,土木工程“遇冷”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看似时过境迁,却也在情理之中。

专业志愿代表了一种社会预期,是考生及家长基于对考生个人发展前景的判断而做出的选择,其中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就是行业就业情况。

以土木工程为例,其过去曾一度以高就业率和高对口率吸引大量考生,但随着基建、地产等行业的收缩,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也不复当年。据某行业报告显示,2021年裁员力度最大的行业中,房地产排名第二,新发职位增长较差的五大领域中,房地产排名第四,如此就业形势也很难再吸引高分考生。

从宏观角度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流动性,薪资水平也受供求规律支配,这导致高校专业的冷热是相对的、波动的。

仍旧以土木工程为例。十几年前,国家需大力建设基础设施来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对土木毕业生的需求量很大,在人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行业的薪酬也一路水涨船高。但这种增长不是无限的,随着需求减少、增速放缓与人才饱和,热度也会逐渐回落。

土木工程专业现在就业情况分析(土木工程专业遇冷)(2)

在武汉光谷科学岛环岛路项目上,工人在进行排水工程施工作业。图/新华社

这几年志愿填报“降温”明显的财经类大学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在趋于稳定的经济形势下,金融、经济、会计等应届毕业生人数超出了社会能够提供的有限岗位数,竞争压力自然大于其他行业。

国家政策对高校专业设置与考生志愿填报的影响也是显著可见的。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社会对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大。

这两年,人工智能、大数据、计算机、电子信息等新工科专业得到了国家大量政策和经费的扶持,有很长的、可预期的就业红利期,因而受到众多考生及家长的青睐,大量高校纷纷跟进开设专业点。实际上,这些都是可预见的改变,没有任何一个专业会“常青”,面对社会发展流动对不同专业的需求,公众还需要理性客观看待。

而具体到考生填报志愿中看,其属于考生个人的人生规划,在考虑就业前景的同时,也不能片面被社会风评牵着走。如果不能与自身的兴趣、特长结合起来考虑,在一个不适合自身的专业学习四年,即使如社会评价的那般“热门、就业前景好”,也很难学得进去。各个高校里,每年申请转专业的同学都不在少数,其中也不乏“热门专业”的学生。

当然,长远看来,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不能完全热点化、市场化。那些片面迎合考生意愿、急功近利的专业调整除了消耗资源,对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并无助力。

教育部从2020年起,在一些试点高校推出“强基计划”,专门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所以,对于所谓土木工程等专业遇冷,本也没有必要惊讶,当然也不用嘲讽。一时有一时的趋势与需求,专业“冷热交替”本就是社会常态。对此,社会也应保持平和心态,冷静看待。

撰稿/公羽(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师)

编辑/ 刘昀昀

校对/ 吴兴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