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为革除弊政,启用王安石变法,虽然指导思想不同,但跟“庆历新政”一样不成功,发人深思。

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您来到我的专辑,缤纷历史清清讲。

公元1063年,宋仁宗去世,宋英宗继位。但宋英宗也仅仅在位4年,政权就传到了宋神宗的手里。

宋仁宗在位41年,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当政的时期涌现出了很多著名的人物,除了人格精神达到“光风霁月、高山仰止”境界的范仲淹,名臣韩琦、富弼、文彦博、包拯,还有后来的王安石、司马光等,都是仁宗时期的。文学艺术方面的柳永、欧阳修、晏殊、梅尧臣、苏洵,思想学术方面的周敦颐、程颢、程颐,还有科技方面的沈括、毕昇,名将狄青、种世衡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都是那个时代的人,所以苏轼才说:仁宗之世,号为多士,三世子孙,赖以为用。

正因为这样,才有很多人把仁宗时期看作是盛世。

但同样是这个时期,朝政暮气沉沉、危机四伏,朝廷弊政日益显现。这种表面光鲜和背后危机的情形,都是因为宋仁宗的性格。

宋仁宗不是个积极进取的君主,他性格宽容仁厚,不管是来自君子还是小人对他的激烈批评,他都能容忍,从个人品性上来说,他算是个好皇帝。客观地说,宋仁宗时期,除了军事上挺失败,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还是挺有盛世的气象的。

但他没能承担起革除弊政的责任,在他之后,尽管宋朝表面上还是风平浪静,但在财政和军事方面已经是危机重重了。

王安石变法到底怎么回事(王安石还是黯然离开)(1)

问题集中体现在“冗兵”、“冗官”和“冗禄”上,就是军队过多、官员过多、国家支出的工资、奖金和福利过多。

宋太祖时期全国总兵力37万,到宋英宗时期116万,每年军费支出就占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官员的数量也从宋真宗时候的1万人猛增到宋英宗时期的2.4万,而且宋朝实行高薪养廉的政策,官员的工资奖金等福利待遇非常好。再加上每年给辽国和西夏的岁币,所以尽管经济发达,但财政很困难。

宋朝兵多不代表军事力量就强。宋朝的历任皇帝都很厚道,一旦遇到灾荒,就让吃不上饭的老百姓入伍当兵,省得引发社会问题,兵力的增长主要是这个原因。

太祖时期制定的“强干弱枝”的政策,就是防止兵变,而且边防部队也是“兵无常帅,帅无常师”,边疆一旦有战争,就派不熟悉敌情和地形的中央禁军出战,战斗力自然大打折扣。

也正是因为这两点,宋朝才被指责为“积贫积弱”。

公元1067年,传到宋神宗手里的宋朝,就是这么个局面。

宋神宗20岁,他是个比较有雄心壮志的皇帝,决心改变这种局面,寻求富国强兵之路。但富弼、司马光这些人只是告诫他治理国家要保持内部的安定团结,这让他很失望,这时他想起了王安石。

王安石是仁宗朝的进士,担任地方知县的时候就政绩卓著,而且他才学过人,欧阳修、文彦博等人都对他交口称赞。后来担任三司度支判官,就是财政部主管预算的官员,他对时局有着清醒认识和非凡的见解,当时就向宋仁宗上书,提出了全面变法的主张和方案,没被采纳,但得到了很多朝臣的认同,给当时还是太子的宋神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就是副宰相,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开始了。

王安石变法到底怎么回事(王安石还是黯然离开)(2)

变法的内容分为“富国”和“强兵”两部分,在理财方面包括:

青苗法:就是春耕时给农民贷款,防止富人兼并农民土地;

免役法:就是免除徭役,以交钱来代替,目的是减少百姓的实际负担;

方田均税法:就是重新丈量土地,确定土地等级,合理收取田税;

农田水利法:就是政府修建水利工程;

市易法:就是政府调控物价,防止富商垄断市场;

均输法:把地方向首都固定输送物资改为由中央按需直接采购,节约采购和运输的成本。

还有保甲法、保马法、裁兵法、置将法、军器监法这些裁除冗兵、提升战斗力的军事改革内容。除此之外,王安石变法还包括教育和吏治等诸多方面。

王安石变法是宋帝国史无前例的一次大变革,但在新法的推行过程中,却出现了太多的问题,争议非常大。这些本来是利国惠民的政策,却在执行过程中走了样。

比如青苗法,本意是贷款给农民帮助农业生产,结果成了官府强行摊派给农民的高利贷;比如免役法被地方官府执行成了百姓既要服徭役还要交钱,负担更重了;再比如市易法,是官府平抑物价以防止商人垄断市场,可结果却成了官府垄断市场。

王安石变法只注重了“开源”,而没有“节流”,只看到冗兵的问题,而没有去触及冗官和冗禄的问题。

王安石是儒学出身,但他的变法基本可以看作是跟商鞅变法一样的法家思想,跟之前范仲淹推行的庆历新政,在指导思想上完全不同。

儒家知识分子改革的目标相对理想化,就是要正本清源,建立清明的政治体系,核心是吏治。他们认为人是根本的问题,只有情操高尚的人才能尽职尽责,只有对的人才能做对的事,所以吏治是根本。把这个问题解决了,附以合适的政策,那其他问题一切都迎刃而解,国富民强就是自然的结果。

法家的改革相对现实,目标就是富国强兵,做法就是进行合理的制度建设,靠制度政策要求人去做对的事,从而保障改革的效果。但这种方式看起来是靠制度,可制度还是要靠人去执行,所以这样的变法还是需要从上到下有坚定的支持者去执行这些政策才行。

王安石变法到底怎么回事(王安石还是黯然离开)(3)

所以王安石在对吏治没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的情况下就推行变法,在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也就不奇怪了。

正是因为新法执行不力的问题,王安石遭到了来自各方的攻击,他的新法被批评是“与民争利”,这从根本上违背了儒家知识分子的理念。反对派都是韩琦、富弼、欧阳修、文彦博等这些名重一时的人物,还有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他几乎反对王安石的一切主张。当然他们反对的理由也往往是有事实根据的,这也使得新法的推行遭到极大的阻力。

尽管有宋神宗坚定不移的支持和信任,但王安石面对新法执行中出乎预料的种种问题和推行新法遭遇的层层阻力,他难以承受这样巨大的压力。几经挣扎,他在公元1075年,就是主持变法6年后,毅然退出了权力中枢。

宋神宗并不甘心,继续努力推行变法运动,但他这个“去华务实”的好皇帝,却在10年后去世,年仅38岁。之后,司马光等保守派得势,新法全部被废除,1年后,66岁的王安石也抑郁而死。

好了朋友们,这一期的内容我们就讲到这里。

历史很精彩,历史很无奈

让我轻轻地为您讲述缤纷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