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

每颗雷都是我亲手埋的(每一次踏上雷场都是)(1)

2022年的最后一个星期一,天刚蒙蒙亮,中国第二十一批赴黎巴嫩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扫雷副组长高彬滨便带队离开营区,再次踏上去雷场的路。雷场位于黎巴嫩南部“蓝线”附近,这里杂草丛生、乱石遍布,而高彬滨和战友们的任务,是在复杂环境下清排雷带、销毁地雷。

对于高彬滨来说,雷场是他最熟悉的地方。过去7年间,他曾辗转于中越、中缅边境雷场,多次执行扫雷任务。如今,他代表中国军人来到黎巴嫩“蓝线”雷场扫雷,从国内走到国外,“向世界展示中国军人形象”。

“我是一名工兵,是一名军人,就应该‘为人民扫雷,为军旗增辉’。”雷场上,这位“中国蓝盔”自豪地说,“参与扫雷,天经地义!”

尽管只有29岁,但高彬滨早已是雷场上的“老手”。他自2015年开始从事扫雷工作,见识过各式各样的手榴弹、炮弹、反坦克地雷……在位于中越边境的老山坝子雷场上,他多次遇到“雷窝”。“最夸张的时候,在不足3平方米的土地下密密麻麻埋着几百颗雷,只能一点点进行清除。”高彬滨回忆。

在多功能工兵分队扫雷作业手李伟看来,雷场上的高彬滨“踏实肯干、胆大心细”。他们曾并肩作战7年,在李伟的记忆中,高彬滨总是留给大家一个背影,“永远冲在第一个,有危险他先上”。

一片雷场开始作业前,需要先开出通道。李伟说,每次开道,高彬滨总要走在最前面,为大家“蹚雷”。一次开道时探测出微弱信号,高彬滨立即让所有人退出雷场,独自一人排查出埋在地下近40厘米深的地雷,清除后才让战友们通过。

每一次踏上雷场都是“上战场”,扫雷作业手每前进一步,都可能面临生命危险。2018年“排雷英雄战士”杜富国在雷场上受伤时,同班的高彬滨就在他身边,亲眼目睹了滚滚黑烟将战友吞没。但短暂调整一周后,高彬滨又带队出发了。几个月后,他和战友们手拉手走过中越边境最后一片雷场,将安全的土地交还给当地百姓。

“来当兵就是想圆自己的英雄梦,我要上战场,要保家卫国。”高彬滨说,7年来自己“没怕过”。三次执行扫雷任务,他三次写下请战书,每一封里都有同样的一句话:“好男儿上战场,何须马革裹尸还。”

2022年年初,在胜利完成中缅边境扫雷任务后,听说有执行维和任务的机会,高彬滨又第一时间报了名。在他看来,这是向战场更近一步,“能代表中国军人为维护和平出征,为国争光,我求之不得!”

但想要拿到维和“入场券”并不容易。三个月的集训生活每天面临淘汰,而在这样的高压下,高彬滨必须学会熟练掌握联合国扫雷标准作业程序(SOP)。

那是与国内扫雷截然不同的两套程序,对于已有6年扫雷经验的高彬滨来说,意味着要彻底摒弃原有的经验,从零开始、从头学起。那段时间,高彬滨干脆把自己当成了新兵,每天白天摸索学习扫雷方法,晚上背记理论知识。

“扫雷是个技术活,苦练才能出精工。”高彬滨解释说,联合国的扫雷要求更高、程序更繁琐,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来,雷场上才能不出错。为此,他每天早上提前半小时起床背理论,午休时间则全部用来研究装备、练习操作。

最终,凭借优异的成绩和熟练的操作,高彬滨顺利通过考核,正式成为中国第二十一批赴黎巴嫩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的一员。接到通知的那个晚上,高彬滨兴奋地给家人和战友们都打了一遍电话,郑重地告诉他们,“我要上战场了。”

2022年8月10日中午12点,载满中国维和官兵的飞机抵达黎巴嫩,高彬滨第一次踏上维和战场。之所以清晰地记着这个时间,是因为那一刻对高彬滨而言,“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意义重大。”

一切的确与过去不同。走上雷场,高彬滨第一眼看到的是铁丝网遍布的“T型墙”和戒备森严的哨兵。与以色列交界的“蓝线”就在距离雷场不足20米处,周边气氛紧张,冲突随时可能爆发。

“一旦遭遇冲突事件,波及雷场,大范围地雷将被引爆,后果不堪设想。”高彬滨说。作为扫雷副组长,他每天要做的不只是带领组员完成扫雷任务,还包括警戒,时刻观察周围情况,保持警惕确认环境安全。

高彬滨感慨,“这才是真正的战场环境”。他遇到过以色列无人机就在自己头顶盘旋观察,黎以两国巡逻艇在地中海频繁对峙,冲突一触即发。

除了浓厚的“战场氛围”,复杂陌生的地形和气候,也是高彬滨和战友们必须突破的一道难关。与国内雷场不同,黎巴嫩“蓝线”附近雷场内植被茂密,多是1米高的低矮灌木。扫雷时,作业手要从树丛间穿行,用剪刀一点点剪开荆棘根茎,清除出道路后再开展清排。

中东地区气候湿热,夏季白天最高温度达40多摄氏度。高彬滨和战友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没有一点遮蔽的雷场上被炙烤得汗流浃背。但高彬滨说,比起无法探测到地雷,这点儿困难不算什么。

黎巴嫩“蓝线”雷场上的地雷大多埋在雷带内,两颗地雷之间间隔相等,分布相对规律。但由于土质松软加之雨水冲刷,地雷发生偏移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是高彬滨最“头疼”的时候,“一颗地雷找不到就浑身难受”。

高彬滨记得一次作业中,就遇到了遗失地雷的情况。位置附近区域都没有检测出信号源,这让高彬滨很焦急,一次次扩大探测范围。他选用20厘米长的工具锹,跪在地上一点点挖开泥土。当时正值盛夏,高彬滨身着防护服,头盔里很快热气蒸腾。

同在现场的李伟也对那次排雷印象深刻,他记得当时还有联合国地雷行动处工作人员在现场监督,所有人都替高彬滨捏了把汗。而高彬滨则一直保持着最标准的操作流程,前后挖掘近3个小时。

最终,遗失地雷在距离地面50厘米的地方被找到,高彬滨终于松了一口气。那天,他专门开了一瓶冰可乐庆祝,如今回忆起来笑称“那是喝过最甜的一口可乐”。

7年的雷场经历,给高彬滨带来不小的改变。过去他是个急性子,自称“热血愤青”。但如今只要走上雷场,他就会立刻变得从容镇定,做事一丝不苟。

“扫雷是个技术活,事关生命安全,必须慢下来,一点错不能出。”高彬滨说。4个多月来,他每天顶着烈日,在雷场里一待就是6个小时。凡是他走过的路,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这个1993年出生的小伙子从不觉得扫雷辛苦,反而备感骄傲。他常说,“总要有人负重前行,为什么不能是我呢?”他不羡慕安稳太平的人生,只想要“冲锋陷阵”。当看到朋友圈里亲戚好友们阖家团圆时,高彬滨会自豪地想,“是我在保护大家的安宁”。

他忘不了2022年8月飞赴黎巴嫩前,在云南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当地群众听闻维和部队官兵出征的消息,自发赶来欢送。有人大声喊着“千万注意安全,一定要平安归来”。

那一刻,走在队伍中的高彬滨感到一种强烈的成就感。“有人记得我们,关心着我们,值了!”高彬滨笑着说,那是他这辈子最骄傲的时刻。

而在黎巴嫩,高彬滨和战友们扫雷排爆、维护和平的身影,也成了展示中国军人形象的一张闪亮名片。在驱车从营区前往雷场的路上,高彬滨经常能遇到当地百姓跑到路旁,向车队竖起大拇指,或学着中国军人的样子敬礼致意。

“那一刻会觉得真正为国家做了点事,所有的付出都是有意义的。”高彬滨说,他常感慨自己是幸运的,很知足,因为“想做事,就做成了;想上战场,就去了”。

扫雷7年,高彬滨辗转三大边境雷场,累计排除地雷及各类未爆物2300余枚。来到黎巴嫩4个多月,他和战友们已经销毁地雷及各类未爆物700余枚,清排雷场面积2800余平方米。

尽管已参军12年,是身经百战的“雷王”,但时至今日,高彬滨依然会为排出一颗地雷而感到满足,为清理出一片雷场而兴奋不已。他已经想好了,等一年维和期满回国,只要有机会还要申请上雷场。

“我还是当年的热血少年,从来没变过。”高彬滨坚定地说,“好男儿就要有所作为,好男儿就要上战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通讯员 张哲 李竹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