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国盛证券,郑震湘,钟琳)
一、智能汽车之眼,车载图像传感器方兴未艾1.1 车载 CIS——智能驾驶下的千亿赛道
特斯拉、蔚来等造车新势力走在技术前沿,引领智能汽车行业发展,作为智能汽车最引 人瞩目的技术当属自动驾驶。环境感知是实现自动驾驶最关键的环节之一,环境感知的 核心是传感器(sensor),目前主要的传感器分为两种,摄像头和雷达。区别在于摄像头 是通过第三方发射波(光)感知信息,而雷达是通过自己发射波来感知信息。雷达根据 探测距离、分辨率的不同,分为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LiDAR)。激光雷 达具有测距远、分辨率高的优点,但价格昂贵;毫米波雷达体积小,天气适应性较强, 成本较激光雷达低很多,主要分为 24GHz 和 77GHz/79GHz,后者测距更远,制造工艺 难度更大,其局限性在于对静止物体的分析精度不够;摄像头成本最低,但易受天气影 响,且需要复杂的算法支持工作。根据 Yole,2025 年 ADAS 摄像头模组市场规模有望 达 81 亿美元。
智能汽车迭代升级势不可挡,汽车为未来 CMOS 图像传感器高增速市场。车载摄像头最 初主要应用在倒车系统中,随着 5G 商用落地以及 ADAS(Advanced Driving Assistance System,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快速普及,汽车加速智能化步伐,感知技术作为自动驾驶 技术发展的一大核心,催化车用图像传感器迎来量价齐升。根据 Omdia,预计 2020-2030 年,汽车摄像头及工业视觉将成为图像传感器增速最快的两大下游领域,其中汽车十年 间年均复合增速预计将能达到近 20%之高。
造车新势力摄像头配备更加激进,有望加速 CIS 上车进程。造车新势力在推动技术变革 上一向表现出更加积极地姿态,与传统车企渐进式提升自动化水平不同,蔚来等造车新 势力多采用“一步到位”的技术发展路线,跳过 L1、L2 级,加速推进 L3、L4 车型量产 上市,自然的,其在自动驾驶传感层的上也领先一步,率先“安排”更多数量摄像头“上 车”。从统计情况来看,同为 L3 级别的奥迪 A8 和奔驰 S 配备摄像头分别为 5 及 6 个, 而“造车新势力”特斯拉、蔚来、理想、小鹏的 L2 级别自动驾驶汽车配备摄像头数量大都在 8 个以上,蔚来最新发布的 L4 级别豪华车型 ET7 搭载 11 颗 800 万像素摄像头, 索尼概念电动车 Vision-S 更是搭载了 18 个摄像头。
车载 CIS 呈现出向高分辨率发展的趋势,价值量有望不断提升。L1-L2 低水平的智能汽 车对 CIS 的分辨率要求并不高,而随自动驾驶等级提升,汽车所承担的驾驶任务更加复 杂,无论从功能还是安全方面考虑,都需要其能够实现更高的物体辨识准确度,这意味 着汽车要采用更高分辨率的 CIS。根据 TSR,目前 VGA 和 200 万像素 CIS 仍为车用 CIS 出货的主流,但未来 200 万像素及以上 CIS 占比将加速提升,预计至 2023 年 200 万像 素和 500 万及以上像素 CIS 出货量将分别达到 10.42 亿颗和 1.54 亿颗。
长期来看,自动驾驶为汽车行业发展大趋势且应用推广不断加速,车载 CIS 为潜在百亿 美元大市场。目前汽车图像传感器均价约为 4-5 美元,类比手机市场发展趋势,我们认 为未来车载摄像头高端化也将能带动 CIS 价值量逐渐提升。根据我们测算,2020 年全球 汽车 CIS 市场规模为 12.2 亿美金,到 2025 年有望达到 54 亿美金,CAGR 34.7%。长期 来看我们假设每年全球汽车产量在 8000 万到 1 亿辆之间,未来汽车平均搭载 13 个摄像 头的情况下,CIS 单车价值量有望超过 100 美元,推算下来,全球汽车图像传感器市场 空间将达到近 100 亿美元!
豪威耕耘汽车 CIS 芯片逾 15 年,现已跻身全球 TOP2 供应商,2021 年占据全球 29% 的市场份额。豪威从 2008 年即开始量产第一颗车用图像传感器,先于 Sony 10 年开启 汽车领域的布局,2009 年实现了第一代高动态范围分离像素技术(Split Pixel)的量产, 随后在 2012、2016 年完成两轮 Split Pixel 技术迭代,2018 年豪威实现第一代 Deep Well 像素架构的 CIS 量产,第二代也于随后的 2019 年问世。目前其多款解决方案已广泛应 用于后视摄像 (RVC)、全方位视图系统 (SVS)、摄像机监控系统(CMS)、ADAS(驾驶 辅助系统)、e-Mirror(电子后视镜)和 DMS 等车载系统,下游客户涵盖奔驰、宝马、奥 迪、通用等主流车厂。
豪威目前已推出多款基于领先的 Nyxel®近红外(NIR)技术、LFM 及 PureCel®PlusS 堆叠像素架构技术的车用 CIS 产品,在动态范围表现、LFM 性能、功耗等方便表现 优异。我们认为公司凭借对汽车领域及 CMOS 图像传感器 Know-how 的掌握,有望顺未来汽车赛道高增之势实现份额提升。
2022 年 1 月 15 日,豪威集团演示 OX08B40,首款用于汽车前视摄像头系统的 800 万像素图像传感器系统。该概念演示向世界描绘了未来 L4 甚至 L5 的车载传感 器,该传感器将提供更高的图像质量,并且最高可达 4K/2K 分辨率,应用于汽车前 视,将大幅增加车辆的安全性。
2021 年 5 月 19 日,豪威科技发布高性能 OAX4000 ASIC 图像信号处理器,是用于 公司 HDR 传感器的配套 ISP,旨在提供具有全处理 YUV 输出的完整多摄像头查看 应用解决方案。其能够处理多达四个 140dB HDR 摄像头模块,具有业界领先 LED 闪烁抑制(LFM)功能和 800 万像素高分辨率。产品支持多种滤色器阵列(CFA)模式, 包括 Bayer、RCCB、RGB-IR 和 RYYCy。此外,OAX4000 与上一代产品相比,功耗 低 30%以上。适用于多种汽车应用,包括环视系统、电子后视镜、车内和自动驾驶 摄像头。
2020 年 6 月 2 日,豪威科技发布 OX03C10,是全球首款集 3.0um 大像素、140dB 高动态范围(HDR)和业内优质 LFM 功能于一体的汽车图像传感器,可确保后视、环 视、摄像头监控系统 (CMS) 和电子后视镜等汽车观测应用达到高图像质量。
2020 年 5 月 19 日,豪威科技发布 250 万像素的 ASIL-B 等级传感器 OX03A2S,为 汽车行业首款搭载 Nyxel®近红外(NIR)技术的图像传感器,专为外置成像应用设计, 可用于车身周围 2 米内的弱光甚至无光环境,还可通过提高灵敏度提高明亮环境下 的 RGB 图像捕捉性能。
CCC 模块助力全球最小汽车摄像头。2020 年 6 月,豪威推出全球首款汽车晶圆级摄像 头,OVM9284 CameraCubeChip™模块,是全球最小的一款汽车摄像头,可为驾驶员监 控硬件提供一站式服务,在无光环境中具有优质成像性能。这款 100 万像素模块具有 6.5x6.5mm 的紧凑尺寸,使其能够将模块安装在车内驾驶员难以察觉到的地方。此外, 该模块在所有汽车摄像头模块中有着低功耗,比性能接近的竞品低 50%以上,因此能够 在很小的空间和低温下连续运行,实现高图像质量。
1.2 ADAS 加速渗透,车载摄像头产业深度受益
1.2.1 新能源汽车加速渗透,车载镜头应用广泛
车载摄像头在汽车领域应用广泛。从早期用于行车记录、倒车影像、泊车环视逐步延伸 到驾驶员记录、停车辅助、夜视、座舱监控以及 ADAS 辅助驾驶等功能。根据摄像头位 置的不同,可以将摄像头分为前视觉、后视、环视、侧视以及仓内摄像头。
车载镜头产品使用环境复杂,“车规级”镜头要考虑光学焦平面的稳定性、光学焦平面和 相机的热补偿,以及部分产品可靠性的损伤等多方面的要求,所以耐用性参数要高于智 能移动设备用摄像头,同时汽车产业供应链封闭且形成较为稳定的供应体系,产品进入 时认证周期又比较长,行业壁垒也相对较高。
车载镜头领域舜宇光学保持第一。车载镜头部件的生产企业大多是传统的相机镜头生产 商,包括 Sekonix、Fujifilm、舜宇光学、大立光、玉晶光、联合光电等企业,通过 Tier 1 集成商给汽车品牌商供货。舜宇光学科技从 2004 年,在设计、材料选择、工艺技术、 检测、管理流程等方面均积累了优势,从 2012 年起连续 9 年保持全球车载镜头市场份 额第一,公司也以此为契机,开始将业务延伸至激光雷达、HUD、智能大灯与光学系统 解决方案等相关产品。
车载镜头势头强劲,未来有望深度利好产业链相关公司。我们以舜宇光学的车载镜头出 货量为例:舜宇光学在 2021 年全年累计出货车载镜头 6798.0 万件,较去年同期同比增 长 21.02%。2022 年 1 月,舜宇光学车载镜头出货 752.7 万件,同比 2.5%,环比 55.3%。 成为公司自开展车载镜头业务以来当月最高出货量。
虽然在 2021 年由于疫情的反复以及部分零部件的短缺而导致个别月份的出货量同比有 所下降,但是不影响总体出货量的显著提高,得益于车载镜头在智能汽车中的多场景应 用以及下游智能汽车的逐步放量,同时在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中保持增长态势也从侧面印 证了车载镜头在未来的高确定性。我们认为未来伴随着智能汽车销量的稳步提升以及单 车车载镜头搭载数量的提升,车载镜头将会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并且将深度利好产业 链中的相关公司。
1.2.2 ADAS 渗透率加速,带动车载摄像头高速发展
车用摄像头需求增长主要来源于 ADAS 系统的发展和普及。ADAS 是自动驾驶的主流应 用技术方案,其关键是视觉系统,通过感知道路环境增加驾驶员可见性,并在驾驶员疏 忽时对危险情况做出反应,加大对行车安全的保障。未来 5 年自动驾驶汽车出货量将保
持高速增长,带动车载摄像头放量。根据 IDC,预计全球自动驾驶汽车合计出货量将能 从 2020 年的 2773.5 万辆增至 2024 年的 5424.7 万辆,渗透率预计超过 5 成,2020- 2024 年 CAGR 达 18.3%,其中 L3 级别 2024 年出货量或将达到约 69 万辆。
辅助驾驶成为汽车研发的重点方向,L1 至 L5 级别越高自动化水平越高。汽车自动化驾 驶通常分为 5 个级别,L0 即人工驾驶;L2 半自动化驾驶较为普及,是大多数车型已经 具备的功能;L3 几乎能完成全部自动驾驶,目前仅有奥迪 A8 为已上市 L3 级别车型; L4 只有在特定地段才需人工操纵其余时间告别驾驶员;L5 纯自动驾驶目前还只停留在 概念阶段,无需人类操作驾驶以及辨别路况将彻底改变人们出行观念。通常 L2 级别的自 动驾驶汽车会配备 2 颗以上摄像头,级别越高、功能越完善的车型则会配备更多的摄像 头,未来 L5 级别的车型至少将装载 11 颗摄像头,需求持续提升。
相对于传统燃油车,电动车更加适合应用自动驾驶技术,优势在于:1)电机的响应速度 更快,安全性更高;2)自动驾驶需要额外增加摄像头、雷达等电气设备,电动车使用这 些设备的时候不需要油电转换,能量损耗低;3)传统燃油车的 LIN、CAN 总线网络在自 动驾驶上已经无法应付过来了,需要升级到更快的 MOST 及车载以太网总线。燃油车由 于平台化、模块化的重复利用,牵连众多,很难在架构上推倒重来。
国内外电动车领域的领头羊公司都是通过互联网精神树立品牌形象,在产品塑造上更加 注重科技感,电动车电子化程度高,更加敢于应用先进的智能驾驶技术,车载镜头受益 于这个电动车发展大浪潮。
我国将智能汽车自动驾驶分为 5 个阶段,分别为:辅助驾驶阶段(DA)、部分自动驾驶 阶段(PA)、有条件自动驾驶阶段(CA)、高度自动驾驶阶段(HA)和完全自动驾驶阶段 (FA)。2020 年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 2.0》中指出:
在 2025 年,我国 PA 与 CA 级智能网联汽车市场份额占比应超 50%。(L2 L3> 50%);到 2030 年 PA 与 CA 级份额超 70%,HA 级网联汽车份额达到 20%。(L2 L3>70%, L4>20%);到 2035 年,中国方案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各类网联式高度自动驾驶 车辆广泛运行于中国广大地区。(L3 以上网联汽车广泛使用)
根据 Statista 数据显示,全球 ADAS 市场规模预计从 2015 年的 7.64 亿美元提升至 2023 年的 31.95 亿美元规模,年复合增长率为 19.58%。根据 HIS Markit 的数据显示,中国 2021 年 L2 的级的网联汽车渗透率为 20%,L3 级则为 0,如果在未来要实现上述条件: 2025 年 L2 与 L3 合计份额超过 50%,2030 年超 70%,则仍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全球 ADAS 渗透率加速,2025 年全球仅有 14%车辆不具备 ADAS。根据 Roland Berger 研究预测,预计到 2025 年全球所有地区 40%车辆具有 L1 级功能,L2 及更高的功能车 辆占比将达到 45%,在全球范围内将仅有 14%的车辆没有实现 ADAS 功能。在具体 ADAS 功能中,根据 Roland Berger 数据预测,2025 年 L1~L2 级别的功能渗透率将较 2020 年 有较大提升,而 L3 及以上的 ADAS 功能将进入大众视野中,其中 HWP、远程泊车的渗 透率将达到 9%,全自动驾驶的渗透率也将达到 1%。而全球 ADAS 渗透率的加速,势必 将带动车载摄像头、激光雷达等细分行业上下游的景气程度,祥光产业链中的公司或将 从中深度获利。
国内外领先的电动车公司旗下车型都用到大量的车载摄像头。特斯拉全系车型拥有 8 个 摄像头 12 个雷达,其中车的前方配有一个三目式摄像头,后面配有一个倒车摄像头, 车身两边各两个侧视摄像头。蔚来 ES6 搭载 NIO Pilot 自动辅助驾驶系统,配备 23 个感 知硬件,包括 8 个摄像头 12 个雷达。理想 ONE 在摄像头的配置方面要略显逊色,挡 风玻璃上两颗摄像头仅有一颗单目摄像头参与辅助驾驶感知,另一颗为道路信息收集摄像头,还有 4 颗构成 360 度环视的摄像头。小鹏汽车定义 P7 为 L2.5 驾驶,拥有同行中 最多的 14 个摄像头数量。目前各大车厂已经制定其自动驾驶车辆发展规划,在奔驰、 宝马、大众等全球主流车厂推出高级别 ADAS 汽车后,将有望带动其余燃油车厂自动驾 驶发展的步伐,ADAS 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从而深度利好于车载镜头、激光雷达的市 场。
1.2.3 单车搭配摄像头数量呈增加趋势
预计未来 L4 单车配备摄像头数量有望达到 11-16 目。车载摄像头按照安装位置可分 为前视、环视、后视、侧视和内视,自动驾驶技术升级需要更高、更全面的感知力,车 辆对于摄像头的需求量将随自动驾驶系统功能区域丰富,等级升高而不断增加。我们判 断到 L4/L5 自动驾驶级别,前视依高低端程度需要 1-3 目,侧视需要 2-4 目,后视倒车需求 1 目,环视及自动泊车辅助系统将需要 4 目,舱内驾驶员监测需要 1-2 目,未来乘 客监测也将增加 1 目需求,另外汽车行车记录仪或者事件记录仪也会产生 1 目刚需,基 于上述分析,我们预测未来 L4 及以上自动驾驶摄像头需求或将达到单车 11-16 目。
预计到 2025 年单车搭载摄像头数量达到 7-9 目。目前特斯拉 Modle 3 车型自动驾驶等 级为 L2,搭载的车载摄像头数量是 8 目,在自动驾驶等级以及搭载镜头数量上属于中等 水平。根据汽车主机厂以及 Roland Berger 的研究数据我们发现,到 2025 年全球范围内 L2 等级自动驾驶车辆将占新能源汽车较大比例,我们预计 L4 及以上自动驾驶等级的车 辆将搭载 11-16 目摄像头,L2 及以上等级的车辆将至少搭载 6 目以上的摄像头,则 2025 年全球新能源单车搭载摄像头的数量预计在 7-9 目。
此外智能手机的多摄迭代也可给车载镜头的发展一定的参考:自从华为、苹果于 2016 年 发布了自身首款双摄手机后的两年,双摄手机成为了智能手机的标准,在随后的 4-5 年 时间,手机后摄数量也由两颗增加到近四颗,根据 Counterpoint 统计,2020 年全球智能 手机平均后摄数量为 3.7 颗,其中 4 颗及以上的智能手机市占率达 29%。特斯拉是全球 智能汽车行业的引领者,自 2016 年发布旗下 Modle 3 型号车后,使得新能源汽车彻底 走向大众市场,Modle 3 车型在经历硬件升级后,目前搭载 8 个车载摄像头(前置 3 个, 侧方前视 2 个,侧方后视 2 个,后视镜头 1 个),则根据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中的 地位以及引导能力,我们判断行业的趋势在近几年中会向其不断靠近,甚至会有三成以 上的厂商超越这个标准,即搭载更多数量的车载镜头(传感器)来时间高等级自动驾驶。
1.3 激光雷达——高等级自动驾驶必备传感器
1.3.1 面对复杂环境,激光雷达具有优势
对于自动驾驶,目前市场上存在两个方案:
视觉为主的方案:以摄像头为主,能够感知丰富的外部环境并且较为完整地识别物 体的整体外形及构造,但是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光的影响。目前主要车企以特斯拉为 主。
激光雷达方案:以激光雷达为主,使用激光探测周围环境并构成高分辨率的三维图 像,随后与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设备协同完成自动驾驶。优势在于监测距离较视 觉方案更长、精度更高并且不受外部环境光的影响。但是当遇到极端雨、雪、雾霾 天气时会影响到其发射光束,从而影响内部的三维构图,同时激光雷达后期维修费 用较高。
无可否认的是,在面对相对复杂的场景时,激光雷达具有绝对的优势,并且难以被替代。 在类似于隧道,车库等弱光的环境,通过摄像头的算法实现 L3 甚至更高等级的自动驾驶 在技术原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而激光雷达则可以有效解决。同时摄像头 毫米波的组 合在应对汽车高速场景时,对于非标准静态的物体也有一定的识别障碍,这也是为什么 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偶尔会出现一些由于自动驾驶带来的事故的原因。
激光雷达根据结构,可以分为机械式激光雷达、混合固态激光雷达(MEMS)、固态激光 雷达(OPA & FLASH):
机械式激光雷达技术目前相对成熟。其发射系统和接受系统通过旋转发射头,实现激光 有线到面的转变,并且形成多个竖直方向的多面激光排布,达到动态扫描并动态接受的 目的。但由于其成本较高、装配复杂同时存在光路调试等过程,同时由于不停旋转,在 行车环境下没有足够的可靠性,导致发展初期难以符合车规要求。
混合固态激光雷达将机械部件做的更加小巧从而可以隐藏在外壳中,使得从外观上看不 从外观上看不到机械旋转,同时使用 MEMS 等半导体器件来代替机械扫描的选准装置, 兼具固态和机械的特性。同时由于减低了机械的旋转幅度,有效降低了行车过程中出现 问题的几率,又大大降低了成本。目前混合固态激光雷达技术已经初步成熟,后续或将 有相关项目陆续落地。
固态激光雷达包括光学相控阵(OPA)和 FLASH 两种。相比于混合固态激光雷达,全 固态激光雷达在结构中去除了旋转部件,实现了较小的体积的同时保证了高速的数据采 集以及高清的分辨率。其中:
光学相控阵(OPA)运用了相干的原理,通过多个光源形成矩阵,不同的光束在相互 叠加后有的方向会相互抵消而有的则会增强,从而实现在特定方向上额主光束,并 且控制主光束往不同方向进行扫描。由于其彻底去除了机械机构,自身不用旋转, OPA 具有扫描速度快,精度高,可控性好,体积小巧等特点。
Flash 固态激光雷达,与 MEMS 和 OPA 不同,其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出大面积的 激光区域,并通过高灵敏度的接收器进行接受,完成对于周围环境的绘制。其优点 在于快速、高效,但与之同时由于其原理造成的探测距离较短在实际应用中很难避免。
1.3.2 高等级自动驾驶必备传感器
激光雷达作为新能源汽车未来实现 L4 甚至 L5 的必备传感器,随着认证的逐步通过以及 相关项目的逐步落地,未来将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目前全球激 光雷达市场可以分为:车载应用(ADAS 自动驾驶)、产业与运输、智慧城市三大应用场 景,根据 TrendForce 的数据,在 2020 年全球三大应用场景的总市场规模为 6.82 亿美 元,预计将在 2025 年增长至 29.32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33.9%;其中车载是全 球激光雷达的主要应用场景,在 2020 和 2025 年市占率分别为 60.0%和 83.0%,其 市场规模将从 2020 年的 4.09 亿美元上升至 2025 年的 24.34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 为 42.9%。
目前自动驾驶领域,L2 及以下的等级不需要依托激光雷达便可实现(例如特斯拉 Modle 3),所以我们认为激光雷达在 L2 及以下级别中不是必要的传感器,激光雷达方案在 L3 中开始使用,并在 L4 及以上等级开始普及。由于目前 L3 及以上等级的自动驾驶在全球 范围内渗透率依旧较低,目前也仅有少数汽车厂商推出了自身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所 以目前激光雷达产业仍然还未到产业爆发期。我们预计未来 3 年激光雷达将伴随未来自 动驾驶等级的提高以及世界范围在 “高等级自动驾驶离不开激光雷达”这一观点认知的逐步统一中实现产业的飞速发展。
目前全球激光雷达领域仍处于竞争格局初期,行业百花齐放。目前根据 Yole 的统计数据, 全球范围内至少有 80 家主营激光雷达的公司,其中有超过 60 家业务聚焦于车载激光雷 达市场,截止 2021Q3 已经有 14 家公司获得相关车载激光雷达订单。目前全球格局仍不 明朗,根据 Yole 的统计,在 2021 年全球汽车和工业领域激光雷达市场份额第一是法国 Valeo,市占率为 28%,速腾聚创、大疆、华为、禾赛科技市占率分别为 10%、7%、3%、 3%。
其中 Valeo 激光雷达 Scala 是目前唯一实现量产的 ADAS 车辆激光雷达,已经进入例如 奥迪 A8、奔驰 S 级、本田 Legend 等车型中。全球激光雷达龙头公司 Velodyne 公司由 于机械式激光雷达寿命、难过车规等因素目前在前装市场中尚未有较大进展,但随着公 司近期提出的 MEMS 半固态解决方案,未来有望在汽车市场抢占一定份额。国内公司禾 赛科技同时布局机械式和 MEMS 半固态激光雷达,目前公司产品作为无人驾驶汽车中的 主激光雷达,受到包括百度,博世、戴姆勒公司青睐。
利好激光雷达光学产业链。光学系统对于激光雷达至关重要,在考虑到光电转换效率的 同时需要根据不同的激光雷达种类进行相关的调试,使其光斑大小、发散角大小、通光 孔径等参数复合要求的同时还能达到车规的要求,需要具有较强的光学基础。目前国内 激光雷达零部件供应商主要包括永新光学、舜宇光学。
其中舜宇光学依托自身在光学深厚的基础,具备制造激光雷达镜头、转镜、视窗等 零部件的能力,并加入 Leddar 生态系统,与 LeddarTech 一同提供一流激光雷达解 决方案。
永新光学 2018 年与 Quanergy 合作并达成 2.5w 激光测距镜头订单,切入激光雷达 赛道。目前和 Innoviz 在 MEMS 半固态激光雷达中的棱镜、转镜、窗口等零部件具 有合作。(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二、多信息化驱动,HUD、智能车灯迎来升级
2.1 HUD——多信息时代人车交互窗口
2.1.1 HUD:抬头显示系统
多信息使得 HUD 变得重要。抬头显示系统 HUD 首次适用于枪械瞄具中,后来演变至战 斗机座舱罩或透明板上,用于反应飞机速度、高度、雷达等信息。后来随着汽车的兴起 和普及该技术逐渐应用于车辆中,该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使得驾驶员不必在道路和仪表 板中来回切换,增加了行车的安全性,目前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兴起以及自动驾驶的普及, 需要驾驶员观察的仪表信息由之前的速度、车辆情况演变为导航信息、附近车辆情况、 限速情况、智能驾驶情况等,驾驶员很难在驾驶车辆途中频繁转移视线至中控台或仪表 板,这些转变使得 HUD 技术的应用范围加大,同时其重要程度也有大幅提升。
HUD 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组合型抬头显示系统 C-HUD、风挡型抬头显示 W-HUD 和增强现实型抬头显示系统 AR-HUD。其中 C-HUD 主要用于汽车改装市场,通常在汽车 仪表上方或顶部加装一块半透明树脂板,随后将其作为投影介质呈现出虚像,目前由于 C-HUD 成像区域较小、内容受限、成像高度低、汽车碰撞时容易造成驾驶员二次伤害等 因素,已经被基本淘汰。
W-HUD 为目前的主流方案。主要利用曲面反射放大成像技术,将前挡风玻璃作为反射 介质进行成像,可以支持较大额呈现区域和更远的投射距离,但由于其需要根据前挡风 玻璃的尺寸和曲率搭配高精度反射镜来使其成像清晰,导致其成本较高。
AR-HUD:融合 AR,达到与现实融合效果。AR-HUD 同 W-HUD 一样,也通过前挡风玻 璃作为介质进行成像,但是其融合了 AR 技术,可以达到最终的成像效果与真实世界融 合的目的,同时 AR-HUD 整合了车辆的各种传感器和 ADAS 信息,将 W-HUD 无法显示 的内容以 3D 的形式进行展现,相对于 W-HUD,AR-HUD 在 VID、FOV、画面尺寸等关 键参数上都有较大幅度的升级。
目前根据成像原理和影像源,AR-HUD 成像方式可分为四种:TFT、DLP、LCOS、LBSMEMS。
TFT:目前是 HUD 行业最成熟、常见的解决方案。利用 LED 发射光经过液晶单元后 将屏幕的信息映射到目标区域,在行业内相对成熟,参与厂家较多且都具有自身的 特色方案,成本目前控制在较低水平。
DLP:采用德州仪器专利产品 DMD 芯片,并利用其自身独立微型镜片控制相关角 度,来时间光学字节输出,相较于 TFT 技术,DLP 容易获得更高的亮度,同时由于 其自身结构的特点,DLP 技术相较于 TFT 能够很好地应对太阳光倒灌问题。但是 DLP 的缺点也较为明显:成本较高且为德州仪器额专利技术。
LCOS:属于新型 Micro-LCD 放射式投影技术,有机结合了 LCD 和 CMOS 集成电路, 具备大屏幕、高亮度、高分辨率等特点。
LBS-MEMS:是一种将三基色激光模组与 MEMS 结合的显示技术,利用 MEMS 微 镜扫描,结合 RGB 激光束的光来成像。由于采用激光光源,其具有色域更广,无需 聚焦等优点,同时自身体积也较小,并且可以根据图像信息调节光源的亮度。
奔驰在 2021 年 1 月发布 S 级车型中搭载了 DLP 技术的抬头显示, 2020 年底发布的国 产红旗 E-HS9 搭载了水晶光电提供的 TFT 技术抬头显示,后续例如大众、奥迪、现代、 长城等车企都推出了自身 AR-HUD。
2.1.2 HUD 装机量快速提升,海外垄断市场
目前全球 HUD 产业上游可归纳为 HUD 相关原材料及核心部件,例如 LED 光源、投影芯 片、PCB 板、玻璃、光学镜片等,相关部件及关键材料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且海外公 司优势较为显著,例如 DLP 技术路径中,德州仪器公司便垄断了先关的上游芯片技术, 上游也是 HUD 产业链中的核心。中游属于 HUD 的制造商,例如国内的水晶光电目前 HUD 产品进入爬坡量产阶段,并已经在红旗 E-HS9 中投入使用。下游为大型整车厂,其 销量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到中游的盈利能力,未来随着 AR-HUD 的放量以及成本进一步优 化,将进一步下沉至中低端产品中。
智能汽车带动,HUD 装机数量激增。虽然 HUD 技术在多年前便在世界范围的各大车厂 的中高端汽车中使用,但是受限于当时的通信技术、显示技术、人机交互体验等多方面 原因,搭载 HUD 的汽车数量一直呈现缓慢递增态势,近两年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快速 增长以及显示技术的升级带来的 HUD 成本下移,以及解决了早期分辨率低、重影难以消 除等问题, HUD 的配套量快速增长。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的整理,我国乘用车 HUD 配 套量在 2020 年达到 76.5 万套,同比增长超 100%。在多信息化的今天,驾驶员除了需要关注当前的路况信息,还需要留意导航、未来路况、车辆情况等多重信息,在安全驾 驶的前提下可以说 HUD 在如今成为了智能汽车中驾驶员与信息之间重要的交互平台。
伴随着 HUD 的搭载量提升,HUD 升级也在悄然进行,AR HUD 渗透率未来将会提升。 目前市场主流 HUD 仍然是 W-HUD,但是由于其自身技术的限制,W-HUD 未来将无法满 足智能驾驶所需的多信息交互需求,我们认为 AR-HUD 在未来将成为 HUD 的主流方案。 根据盖世汽车网预测,到 2025 年我国 AR-HUD 渗透率将由 2021 年的 1%提升至 15%, 配套量将达到 340 万套。
目前全球 HUD 市场基本被海外垄断,国产替代空间巨大。世界范围内主要公司有:日 本精机、大陆、日本电装、伟世通、博世等,中国目前主要的供应商为华阳集团、水晶 光电、泽景电子等。根据高工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H1 在 W-HUD 市场中,全球前 五的企业占据了市场超 95%的市场,前三名分别是日本精机、日本电装、华阳集团,其 中国内额供应商华阳集团凭借自身在长城、长安、广汽等客户的项目订单增加使其市占 率跻身世界前列。
2.2、车灯:“功能”走向“智能”
随着新能源车的销量持续增长以及汽车互联、自动驾驶的不断升级,车灯升级也在进行 中,在 LED 照明技术的升级下,车灯与车载传感器在算法的加持下,能够实现根据路面 的情况进行多样光的他调节,实现例如多道路模式切换、智能转向、无眩光远光、行人 警示等照明功能。车灯由之前的保障夜间行车安全、警示车辆的单一功能产品,逐渐向 车辆信息数据输出载体的角色演化,实现从“功能”到“智能”的角色升级。
LED 将维持其主流车灯灯源地位。在汽车前灯目前的演变情况来看,我们认为未来 LED 灯将维持主流角色,其使用寿命、高效率、高耐用性等特质在车规认证中也将具有较大 优势,同时在实现车灯智能化的进程中,LED 灯源由于其模块化性能较好、体积小、响 应速度快等优点也将更好地实现车灯的智能化。虽然目前激光大灯在某些高端车型中已 经应用且性能优于 LED 灯,但是受限于高成本,我们认为短期内无法快速渗透到中低端
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对于复杂环境的应对需求,结合了较高的工艺,提高产品的安全 性,智能大灯孕育而生。智能大灯的出现有效扩大了夜间的照明范围,改善了远光炫目 的问题,实现了车灯的智能自动调节,成功将车灯向“智能”的角色发展。目前 LED 在 智能车灯中应用较为广泛,但是也有类似于宝马的车厂较为青睐激光大灯,LED 车灯又 演变为矩阵式 LED 大灯,并从功能上可以区分为 AFS、ADB、DLP 等智能方案,不同的 车厂有自身的偏好。其中
矩阵式 LED:将车灯内部的多个 LED 灯光按照矩形排列,形成多个照明分区。实现 多个分区的精准控制,是实现自动切换远近光、改变照明范围、改变照明角度、调 节车灯亮度的基础,目前矩阵式 LED 车灯已经
AFS:自适应前照灯系统俗称转向大灯,由传感器、ECU、车灯控制系统等协同作用, 实现车灯在转弯时能够自动控制车灯偏转,从而保证驾驶视野中没有灯光盲区。
ADB:自适应远光系统,在 AFS 的基础上实现了车辆根据路况自适应切换远近光的 智能灯光控制系统,其内部的传感器在感知到有车辆或者行人的情况下将控制灯光 关闭或调暗部分远光照明区域,从而在避免被照目标眩目的同时保证其余照明的清 晰度。
DLP:数字光处理,可以理解为将 ADB 进行更多的分区,从而实现了多区域的光线 精细调节。而精细地调节所带来的便是车灯投影成为现实,车灯也作为一个信息的 传递窗口,在智能化中走上更高台阶。
我们分析了汽车之家 2021 年 1-11 月累计销量前 25 的车型,通过对比可以发现目前 LED 车灯在 10 万以上的车型中已经十分普遍,并有向下继续渗透的趋势。在 20 万元以上给 的车型中,可搭载智能车灯的车型开始增加,其中以 AFS 和 ADB 为主的技术方案较为流 行,但是目前很多车型虽然具有搭载智能车灯的能力,却只在顶配车型中出现或需要消 费者额外付费选装,导致最终的综合渗透率依旧较低。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我 国在 2019 年 AFS 大灯渗透率为 18%,而 ADB 的仅为 1.8%。我们认为未来新车型搭载 智能车灯的占比将会进一步提升,同时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加速普及和 LED 车灯成本的进 一步下降,智能车灯在我国的渗透率将会在近几年飞速提升。
激光大灯尚未普及,目前应用于高端车型中。相对于 LED 大灯,激光大灯的优势是明显 的,传统 LED 大灯发光强度通常为 100 流明,而激光大灯可以做到 170 流明,并且照射 范围可达前方 600 米,几乎两倍于传统 LED 大灯,使得驾驶人员即使在人烟稀少的地 区,依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由于照明带来的安全隐患。但是目前激光大灯成本依旧 较高,虽然今年来搭载激光大灯的车辆逐年增加,但是仍然只存在于高端车型中,向下 渗透仍需很长时间。
行业全球集中程度较高。目前全球车灯行业集中度较高,根据 Varroc 统计数据,全球 2020 年前五大厂商份额累计约 74%,其中日本小系、意大利马瑞利、法国法雷奥份额 为全球前三,占比分别为 25.3%、13.9%、12.8%。国内华域、星宇股份等厂商发力追 高,在 2019 年的我国车灯份额占比中,华域视觉占比 28%,星宇股份占比 9%,其中 华域视觉前身为上海小系,由于自身具有日本小系的技术以及相关背景,在被华域汽车 收购后延续了其技术工艺,在全球范围内设立 7 个生产基地和 8 个海外研发中心,客户 涵盖大众、别克、丰田、宝马、特斯拉等全球知名客户,产品覆盖前、后、转向灯。星 宇股份成立于 1993 年,自创立初期专注于车灯业务,企业由卤素灯一路进化到目前的 智能车灯,旗下产品进入大众、宝马、丰田、宝马等知名厂商。
百亿市场空间,智能车灯规模稳步增长。根据太平洋汽车网数据,2019 年我国乘用车销 量 2069.8 万辆,我们根据我国 2019 年的 AFS 渗透率 18%、ADB 渗透率 1.8%,通过均 价可以估算出 2019 年我国 AFS 和 ADB 智能车灯规模约为 115.5 亿元。假设 2021 年渗 透率达到 20%,ADB 渗透率达到 2.2%,则根据中汽协数据,我国 2021 年全国乘用车 销量 2627.5 万测算出 AFS 和 ADB 车型销量分别为 525.5 万和 57.8 万,根据目前市场中 AFS 2500 的均价以及 ADB 5000 元的价格测算,我国在 2021 年 AFS 及 ADB 总市场规 模达到 160.3 亿。同时全球智能车灯市场规模也在稳健增长,根据 GMI Research 数 据,全球智能车灯的规模将从 2019 年 45.2 亿美元上升至 2025 年 64 亿美元。(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三、重点公司分析
3.1 韦尔股份:CIS 龙头迈入成长新阶段
韦尔此前发布 2021 业绩预告。公司预计 2021 年归母净利润 44.68~48.68 亿,同比增 长 65.13%~79.91%,扣非归母净利润 39.18~42.68 亿,同比增长 74.51%~90.10%。 21Q4 单季归母净利润 9.50~13.50 亿,环比-25.49%~5.89%,Q4 单季度扣非净利润 8.50~12.00 亿,环比-22.89%~8.90%。
我们认为公司四季度业绩主要受消费电子砍单、手机 CIS 下滑等因素影响,全年综合利 润率提升充分证明公司各项非手机业务成长速度,以及公司作为平台型生态公司在供应 链、产品矩阵、客户的优势,接下来随着高阶产品陆续发布放量,有望看到更多新产品、 技术的实现及转换!
三个层次理解韦尔股份。第一层次:全球 CIS 龙头,2021H1 的 CIS 收入达到 90.8 亿元, 下游主要由手机、汽车、安防三大需求拉动,跟踪指标为在各手机品牌、汽车整车、安 防监控的料号供应及出货量,行业景气度判断指标主要基于手机出货量及配件升级趋势、 汽车车载摄像头渗透率以及安防监控出货情况;目前手机在 CIS 业务中占比已经降至 50% 左右,汽车、安防包括 ARVR 等成长性更加值得关注。
第二层次:除 CIS 以外,公司通过加大模拟、射频功率自研,外延并购 synapticsTDDI 团 队及深圳吉迪思,同时与北京极感科技成立合资公司极豪科技切入屏下指纹,初步形成 “显示触控驱动 屏下指纹 外围模拟 射频 功率”的平台雏形,触控显示业务 2021H1 收入为 6.13 亿元,模拟、射频、功率类设计业务 2021H1 收入为 8.54 亿元,成功打开 第二增长曲线;
第三层次:韦豪创芯赋能,投资孵化更多新品类产品(包括 CIS 上下游以及其他品类芯 片),与公司现有业务形成强协同,同时布局供应链增加公司未来新品产能保障;我们认 为接下来 3-5 年研究韦尔股份的关键在于公司生态圈的跟踪分析,目前从公开披露来看 韦豪创芯投资包括景略半导体、爱芯科技、普诺飞思、新光维医疗科技以及地平线,投 资方向主要为传感器主业延申(AI-ISP 以及神经拟态视觉方案)、主业协同类产品(车载 以太网 PHY 及图像视频传输 serdes 接口)和下游客户(地平线)。
3.2 舜宇光学:车载业务快速增长,手机摄像头模组毛利率显著提升
受手机需求短期扰动,上半年收入增速较缓慢,但公司利润率提升显著。舜宇光学 1H21 收入 198 亿人民币,同比增速放缓至 5.1%,主要原因是手机相关业务收入录得倒退; 但受益于手机模组业务毛利率同比显著提升,公司整体毛利率从 19.5%上升至 24.9%, 毛利润达 49 亿,同比 34.5%;股东应占利润 26.8 亿,同比 53.7%,派息率 36.2%。 上半年,光学零件、光电产品、光学仪器三大产品线的对外收入分别为 43.4 亿、153.1 亿、1.8 亿,同比分别 12.4%、 2.9%、 43.7%。
手机镜头出货价有所下降,中长期产品升级仍有很大空间。1H21 手机镜头总收入(含对 内)22.5 亿,同比倒退 12.4%,对内销售占比大幅提升。手机镜头出货 7.17 亿件,同比 11.1%,年度出货增速预计在 5-10%区间。受到 1H 下游厂商降规降配影响,ASP 从1H20 的 4 元下降到 1H21 的 3.1 元,6P 及以上镜头出货 1.6 亿件,占比 22.8%。从中 长期维度看,我们对手机镜头升级仍然乐观,公司储备的可变曲率镜头、超广角镜头、 大像面玻塑混合镜头等领先技术会持续优化产品结构从而提升 ASP。
车载镜头迎来行业加速创新机遇。汽车相关产品收入从 1H20 的 9.4 亿增长至 1H21 的 16.1 亿,增速高达 71%,成为公司新增长极,收入占比从 5%上升到 8%。主要产品车 载镜头出货量同比 82%到 3731.7 万件。虽然 6-7 月份受汽车行业缺芯影响,舜宇的车 载镜头单月出货量较年初月份有所下滑,但我们预计全年仍能实现至少 30-35%的出货 量增长。新能源车行业高速发展的趋势将持续驱动公司汽车相关产品的收入占比提升。 手机摄像头模组业务仍然具备成长潜力。公司上半年摄像头模组收入约 153 亿,同比 2.9%,其中摄像头模组出货量 3.6 亿件,同比 34.5%,ASP 42.4 元,比 2020 年同期 的 55.4 元有所下降,原因是国内大客户销量下滑令舜宇产品结构降级。毛利率 1H20 的 11.1%和 2H20 的 14.3%持续上升至 14.8%,原因是生产流程和工艺的优化,另外市场 竞争格局好转也是一大正面因素。全年手机摄像头模组的毛利率有望优于 2020 年。
公司不断加强技术研发。上半年研发开支约 13.2 亿,同比 23.7%,占收入约 6.7%,较 2020 年同期占比约 5.7%有所提升。公司不断实现产品研发升级,新兴业务相关产品的 开发提升产品的技术附加值,使得车载光学、AR/VR 等消费电子相关业务快速发展。 投资分析:我们预测公司 2021-2023 年收入分别为 430.7/502.1/579.8 亿元人民币,同 比增长 13.3%/16.6%/15.5%;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61.1/73.9/93.1 亿元,同比增长 25.3%/21.1%/25.9%。
3.3 永新光学:全年业绩高增长,仪器 元件双轮驱动
公司发布业绩预告,预计 2021 年度实现归母净利润为 26,200 万元左右,与上年同期相 比,增加约 10,032 万元,同比增长约 62%。预计 2021 年度实现扣非净利润 15,700 万 元左右,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约 6,201 万元,同比增长约 65%。预计 2021 年度,公 司实现营业收入为 80,300 万元左右,与上年同期相比,同比增长约 39%。公司净利高 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光学仪器业务的增长以及光学元组件业务中的条码镜头及机器视觉 客户新品量产、物流行业过程管控要求增加。
中国高端显微镜市场上升空间广阔,永新研发实力强劲。全球显微镜市场稳步增长。教 学、生命科学、纳米技术以及半导体技术等领域的应用支撑着显微镜市场需求,根据 Grand View Research 市场统计及预测,2013 年的全球显微镜市场容量为 56.8 亿美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为 7.7%,2020 年全球显微镜市场容量预计将达到 95.4 亿美元。世 界高端显微镜产业主要布局在德国和日本,德国是以徕卡显微系统和蔡司为代表,而日 本以尼康和奥林巴斯公司为代表,上述企业占据着世界显微镜市场 50%以上的市场份额, 我国国产替代空间巨大。永新的高端显微镜在疫情背景下仍维持良好的增长, NE900/NIB900 等高端系列显微镜产品高增,教学市场抑制的需求也有望反弹。另外, 国家将进一步支持国产高端科学仪器行业,市场对精密仪器的需求会持续增加。公司完 成了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首台套销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已采购并用于经济作物细胞研 究。永新光学作为国内显微镜制造企业的领先者,从事显微镜生产制造 20 年,技术沉淀 充足,有望受益于极大市场机遇。
条码扫描仪领域佼佼者,自研新生代技术领先。目前商业环节应用的条码扫描仪主要在 金融、商业、税务等场景。1998 年以来,公司切入讯宝科技的供应链体系,2016 年开始公司成为了得利捷的供应商。条码扫描仪市场品牌集中度较高,讯宝科技、霍尼韦尔、 得利捷和 NCR 为行业四大巨头,永新目前已经成为以上四家知名企业的核心光学部件供 应商。公司自主研发的超硬膜窗口技术居全球领先,逐步替代蓝宝石窗口,已应用于数 万台台式扫描仪。
车载镜头渗透率持续提升,激光雷达方兴未艾,纵向延展垂直整合能力。环境感知是实 现自动驾驶最关键环节,其核心是传感器(摄像头、雷达)。一方面自动驾驶持续渗透, 据 Strategy Analytics,到 2025 年,新车自动驾驶渗透率达到 73%;另一方面,随着 自动驾驶功能丰富,如盲点监测、变道辅助、自动紧急制动和自适应巡航控制等,搭载 传感器数量将增加。目前公司车载激光雷达镜头及光学部件仍处于小批量验证阶段,随 下游客户业务的实际进度逐步推进,并将激光雷达客户群体扩展至轨道交通和工业领域, 将产品从以部件为主扩展至激光雷达整机代工。车载镜头前片项目已具备稳定量产能力, 有望充分把握需求增长黄金机遇。
3.4 晶方科技:业绩持续增长,汽车电子业务取得突破
公司发布 2021 年业绩预告,公司预计 2021 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5.52~5.75 亿,同比 增 长 44.65%~50.67% , 扣 非 归 母 净 利 润 4.60~4.80 亿 , 同 比 增 长 39.80%~45.88%。21Q4单季度归母净利润1.38~1.61亿,同比-5.04%~10.75%。
公司全年业绩持续增长,订单持续饱满,产能规模同比显著提升。公司围绕 WLCSP、TSV 等先进封装工艺,具备 8 英寸、12 英寸晶圆级封装技术及量产能力,LGA/MOUDLE 等芯 片级封装技术。公司 2021 年前三季度生产订单持续饱满,业绩持续增长的同时产能与 生产规模同比显著提升,预计景气程度有望维持全年。
积极拓展汽车 CIS 领域和中高像素创新需求,深度绑定优质客户。公司不断加强封装技 术工艺的拓展创新,汽车电子等新应用领域量产规模稳步推进,中高像素产品逐步导入 量产、Fan-out 技术在大尺寸高像素领域的应用规模逐步扩大、芯片级与系统级 SiP 封装 规模不断提升、晶圆级微型镜头业务开始企业深度绑定,持续与大客户共同成长。
积极拓宽业务边际,公司加码 GaN、WLO 产业。公司在 2021/08 公告公司发起设立的 “晶方产业基金”投资以色列 VisIC Technologies Ltd.,持有公司 7.94%股权。VisIC 拥有深厚的 GaN 技术和产业积累,并成功开发了 GaN 大功率晶体管和模块,并积极和 电动汽车厂商合作开发 GaN 器件和系统。同时在 2021/04 公告支付 2 亿元购买晶方基 金,晶方基金间接持股荷兰 Anteryon 公司 73%股权。Anteryon 拥有 30 多年的光学设 计和制造经验,同时具备完整的晶圆级微型光学镜头(WLO)及模组制造量产线。公司 2021 年积极加码布局半导体前沿技术,依托自身先进封装技术,有望在半导体行业高速 发展的过程中深度受益。
光学赛道上游优质,行业高景气推动跨越式成长。公司持续受益于光学高增长,智 能手机多摄需求依然强劲、车载摄像头开始放量、安防数码市场持续增长。公司 12 寸 TSV 技术优化,陆续从 8mp 到目前 12mp 增加覆盖面,使得公司目标市场进一步增长。 随着车规级业务逐步放量,公司将进入新一轮增长期。
3.5 联创电子:前三季度车载光学增速强劲,未来产能有保障
21 前三季度,车载光学营收增速 620%。21 年前三季度公司是吸纳营收 71.21 亿元, 同比增加 25.89%,归母净利润 1.88 亿元,同比下降 10.24%。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系 21 前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产销较之前有所放缓,同时市场的竞争加剧导致业绩的略微下 滑。与此同时,公司在前三季度车载光学领域营收同比增加 620%,车载光学呈现明显 的加速趋势。
公司于 2015 年切入车载光学领域,到 2020 年已经先后与特斯拉、蔚来达成合作,其中 蔚来 ET7 的 ADAS 车载镜头模组由公司独家提供。公司在 2020 年车载镜头及影像模组 销售收入同比增长约 123%,通过客户认证的车载镜头呈倍数级增长。
公司车载光学业务势头强劲。目前公司合肥车载光学产业园新规划每年 5000 万颗车载 镜头,每年 5000 万颗车载影像模组产能,公司在 ADAS 领域与 Mobileye、Nvidia、华为 等厂商战略合作,车载镜头与 Valeo、Magna、Aptiv、Mcnex、Tesla 等知名客户定点签 约。目前公司8MADAS车载镜头也已研发成功并获得客户认可,有望进一步向模组延伸。
3.6 水晶光电:攫取光学新机遇,开启第二轮成长曲线
耕光学产业,打造一站式解决方案,打造“5 3”战略布局,业务板块在新领域积极拓 展。浙江水晶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创建于 2002 年 8 月 2 日, 2008 年 9 月 19 日在深圳交易所挂牌上市,公司专业从事光学影像、薄膜光学面板、微 显示、反光材料等领域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经过多年研发、生产经验的 积累以及业务的扩张,形成光学元器件、薄膜光学面板、生物识别、新型显示(AR )、 反光材料五大业务板块,打造大中华区、欧美区和泛亚太区三大市场板块,现已初步形 成了“5 3”的战略新格局。
光学元器件产品技术迭代,应用不断拓宽。多摄渗透率继续提升,吸收反射复合型滤光 片迭代带来新增空间,棱镜有望取得重大突破。目前智能手机进入存量市场,创新性和 差异化是带动手机增长的重要动力。吸收反射复合型滤光片未来预计成为红外截止滤光 片的升级产品,使成像效果更加清晰,随着手机镜头数量的提升、产品参数的升级以及 摄像头在智能汽车和智能家居等领域的不断渗透,其市场需求也将不断扩大。公司依托 在光学冷加工和薄膜光学以及半导体光学的技术积累,抓住双摄/多摄、屏下指纹、3D 成 像、潜望式摄像头、AR 应用等市场机会,将带动公司光学产品实现新一轮的成长。
薄膜光学面板业务加速开拓。薄膜光学面板步入上升期,盈利能力强化。公司薄膜光学 面板产品包括智能手表表盖,镜头保护玻璃,后盖渐变色膜片等。2020 年公司薄膜光学 面板业务营收 4.49 亿元,同比 47.65%。2020 年,薄膜光学面板业务已成功进入国际 知名公司的一级供应链,相关产品在机器人、运动相机等项目上均实现批量出货。
2021H1 公司薄膜光学面板业务营收 3.80 亿元,同比 260.55%。公司紧抓北美大客 户需求,推动车载雷达罩等新项目的量产合作,奠基业务规模化。未来,公司将持续推动摄像头盖板、手表前盖、保护贴、无人机盖板、运动相机盖板、车载 Cover 等多品种 业务开拓。盈利能力方面,公司薄膜光学面板 21H1 毛利率同比提升 3.01pt 至 6.57%。
新型显示行业快速发展。AR 有望成为新一代信息交互平台,公司在 AR 领域全产业链布 局,具有反射光波导、衍射光波导、微型光机、棱镜、POD 等核心组件以及解决方案的 一体化供应能力。车载 AR-HUD 开启渗透,供应商积极布局。HUD 主要功能是在挡风玻 璃上直观呈现仪表及中控屏相关信息,同时把一些报警和辅助驾驶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 驾驶员。AR-HUD 显示性能卓越,为未来升级方向。AR-HUD 因成像区域更大、投射距离 更远且可与真实驾驶道路环境高度融合,正受到越来越多车企的青睐,为未来升级方向。
3.7 炬光科技:国内半导体激光器先驱
深耕激光行业十余年。炬光科技成立于 2007 年 9 月,主要从事激光行业上游的高功率 半导体激光元器件(“产生光子”)、激光光学元器件(“调控光子”)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目前正在拓展激光行业中游的光子应用模块和系统(“提供解决方案”,包括激光雷达发 射模组和 UV-L 光学系统等)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目前主营业务包括半导体激光、激光光学、汽车应用(激光雷达)和光学系统,其 中半导体激光业务和激光光学业务是公司的上游核心业务,汽车应用业务(激光雷达) 和光学系统业务是公司向中游拓展的业务,公司产品逐步被应用于先进制造、医疗健康、 科学研究、汽车应用、信息技术五大领域。其中汽车应用业务(激光雷达),在 2021H1 收入 0.12 亿元,占总营收比约为 5.5%,主要包括激光雷达面光源、激光雷达线光源、 激光雷达光源光学组件等。
炬光科技已有车规级产品实现量产出货。炬光科技目前已通过 IATF16949 质量管理体系 认证、德国汽车工业协会 VDA6.3 过程审核,具备车规级激光雷达发射模组设计、开发、 可靠性验证、批量生产等核心能力。与海外知名客户 Velodyne、Luminar、福特旗下无人 驾驶公司 Argo AI 等达成合作意向或建立合作项目。公司与德国大陆集团签订的战略合 作协议,为其提供激光雷达发射模组,折合人民币约 4 亿元,截至 2021 年 6 月,项 目已执行 2957.7 万元。2021 年上半年,公司汽车应用业务总营收 1233.5 万元,占总营 收比达到 5.7%,其中 1178.5 万元激光雷达面光源销售给主要客户德国大陆集团,21.45 万元的激光雷达线光源销售给 Argo AI。
公司客户资源丰富,签订框架协议进一步拓展家用激光医疗业务。激光脱毛方面,公司 率先提出“高峰值功率短脉宽”的技术理念,客户覆盖以色列、意大利、韩国、中国等, 与多家知名医疗设备制造商保持合作。激光荧光造影方面,公司目前已有美国史赛克 (Stryker)等客户。同时公司已与全球知名家用医疗健康设备厂商英国 Cyden 公司签 署了总价值约 8 亿元的长期独家战略合作协议,大力拓展家用激光医疗相关业务。
募投扩产激光光学元器件,聚焦激光雷达发射模组产业化。炬光科技东莞微光学及应用 项目(一期工程)计划总投资额 2.65 亿元,主要产品为激光光学元器件,产品技术属于 领先水平,计划实现多种激光光学元器件产品的扩产并打造生产基地;激光雷达发射模 组产业化项目计划总投资额 1.67 亿元,主要产品为激光雷达发射模组,产品可达国际同 类产品领先水平,计划实现激光雷达发射模组产品的产业化生产并打造生产基地。
3.8 宇瞳光学:加码布局车载镜头,助力公司长期发展
公司发布 2021 年业绩预告,预计公司在 2021 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2.3~2.5 亿,同比增长 81.5%~97.2%;扣非净利润 2.2~2.4 亿,同比增长 88.9%~106.0%。公司产能逐步释 放,初步具备一定的规模效应同时下游需求持续旺盛,公司全年业绩实现高速增长。
布局车载镜头,开启第二成长曲线。2021 年 8 月,公司发布公告称将以自有资金 5000 万设立全资子公司“宇瞳汽车视觉”,营业范围包括汽车零部件及配件、智能车载设备制、 光学玻璃、电子元器件等,该举动反应了公司进一步夯实车载镜头市场的决心。目前公 司的产品主要用于后装,在研产品项目超过 20 个,其中包括包括 360 环视以及 ADAS 相 关产品,未来公司或将借助战略客户渠道快速打通车载市场。
光学镜头老玩家,或将快速切入车载领域。公司现有两条车载镜头产线,分别对应每月 40 万产能的标准化的产品线、月产能 10 万的小批量多品种个性化产品线。公司公司主 业作为安防镜头,在光学镜头中有一定的技术积累,目前公司在车载镜头中镀膜、塑胶 成型、玻璃非球面模压等工艺资源可用,将大幅缩短车载镜头的建设周期。公司表示将 力争在 2022 下半年实现小批量车载前装镜头的认证、销售,同时 2023 年随着产能的继 续爬坡,车载产品的销量将逐步增加。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