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在纪念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长征胜利40周年之际,一部红色经典史诗冲破艰难险阻,得以复排重演。
它,便是由开国上将萧华所创作的《长征组歌》(又名《红军不怕远征难》)。此时,距离这一大型音乐套曲首演,已经整整十年了。
《长征组歌》
经过主创人员的精心排练,短短两个月内,这部红色经典便在北京展览馆剧场连续演出40场,又一次轰动了全国。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当年那次重演前,复出主持国务院日常工作的邓小平,在审查该作时亲自动笔,将其中一句歌词进行了修改,以进一步突出毛主席的领导地位……
萧华病中创作而成1964年2月,开国上将萧华因罹患肝炎,不得不卧床接受治疗。仅仅3个月前,罗荣桓元帅不幸离世,中央军委决定由萧华主持总政治部日常工作。谁能想到,他却感染上了当时流行的肝炎。
同年4月,在组织的安排下,萧华前往杭州进行疗养。周恩来总理亲切地嘱咐他,要其专心休养,少做工作。
于是,本就热爱学习的萧将军,开始阅读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在风景宜人的西湖边散步时,他经常拿着一本书,对上面的唐诗宋词细细揣摩。
时间一天天过去。临近10月时,开始有不少部队刊物,邀请萧华写一些回顾长征的文章。原来,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30周年纪念,就要来了。
1934年10月初,中共领导人决定放弃中央苏区,将中央红军主力及中共中央机构向西转移,从而拉开了长征的序幕。
当时的萧华,还只有18岁。但14岁便加入红军和共产党的他,已经参与了多次战斗,积累了许多军事经验。
萧华
长征开始后,萧华和彭绍辉率红15师,先后突破了敌军四道封锁线。1935年1月,随着红15师的番号撤销,他调任红一军团组织部长。
同年3月21日,萧华率领红军先遣部队强渡乌江,来为大部队前行打开通道。在5月红军强渡大渡河时,他亲自吹响冲锋号,鼓舞红军战士前进。
1935年6月开始,萧华出任红二师政治委员和红军陕甘支队第一大队政委,并率部参与了多次战斗。同年10月,红一方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了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近三十年过去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依然深深地铭记在萧华的脑海里。他开始回想当年的种种场景——艰苦的行军、牺牲的战友、成功的喜悦……一幕一幕,都是那样鲜活动人。
于是,在杭州疗养的那段时期,萧华很多次夜晚难以入眠,从床上爬起奋笔疾书,记录下长征时的经历感受。写着写着,他面前的稿纸,一次次被自己流出的泪水打湿……
在写作的过程中,萧华感到用文章还不能将自己的情感完全宣泄出来,必须用凝练的诗词才可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长征这一震撼人心的壮举。
于是,在他的字斟句酌下,一种“三七句,四八开”的格式出现了——每段诗用4个三字句,8个七字句,一共12行,由68个字组成,并且一诗一韵。
这些不同的诗篇,描绘了长征中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故事:告别中央苏区、突破敌人封锁线、挺进遵义、进入云南、强渡大渡河……
就这样,还在病中的萧华,为这些诗作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力。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常常写到深夜,转氨酶指标先后四次突破“警戒线”,体重也减了好几斤……
将12段组诗写完后,萧华决定借用毛主席在《七律·长征》里的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作为标题,并让自己的秘书将作品送到北京,去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
萧华
很快,《解放军歌曲》的一位编辑,前往杭州找到了萧华。萧将军将组诗交给对方,让其送到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进行谱曲。萧华特意要求,要谱写成通俗、易唱,并具有民歌特点的曲子,将它作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的献礼。
随后,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四位作曲家,在萧华原有的12首诗里,挑选出10首分别谱曲。这10首诗,分别描绘了长征中不同的战斗生活场景。对此,四位作曲家匠心独运,将中央红军当年路过地区的各种民间音调,如江西采茶、湖南花鼓、川江号子等,与红军传统歌曲进行糅合,运用在谱曲创作中。
就这样,经过一番努力,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初步完成了。
1965年4月,那四位作曲家带着初稿,来到杭州向萧华汇报进展情况。在四人逐段一一试唱后,萧华觉得比较满意。
这之后,萧将军不顾身体依然抱恙,抽出时间为四位作曲家讲述当年长征的真实经历。他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潸然泪下,将对方深深打动。其中一位名叫遇秋的作曲家深有感触地说:“萧华将军对长征精神的解读,为我们完成《长征组歌》的后期创作和修改,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从排练到公演 周恩来十分关心从杭州回到北京后,这四人便开始写总谱。由于一些原因,这个重任落在了科班出身的遇秋身上。
在青少年时期,遇秋便学会了不少抗日救亡歌曲,还参加了《黄河大合唱》的演出。后来,他进入了“抗敌剧社”,得到领导赏识,指定专人教他识谱和作曲。
李遇秋
1965年5月初,《长征组歌》正式开始排练。对这项任务,战友文工团非常重视,派出了自己最强的演出阵容,贾世骏、马国光和马玉涛尽数登场。
在排练期间,平时日理万机的周总理,经常抽出时间前来现场观看。不仅如此,有一定音乐基础的他,还会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意见。
有一次,周恩来看完排练后,兴奋地对大家说:“很成功,祝贺你们。你们的路子是对的,一是革命的,二是民族的,三是大众的……”
“当然,还要不断改进,不断提高,做到既好听,又好唱,还要适合每个独唱演员自己的演唱特点。”总理勉励大家。
在排练期间,遇秋会根据效果对曲谱进行改动。彼时正值盛夏,他只能在一个3平米的没有电扇的房间里进行创作。有时候屋子里太热,实在受不了的他,便只穿一件短裤,双脚泡在凉水盆里工作。
那段时间里,遇秋几乎没日没夜地创作着。《长征组歌》这部红色经典,凝结了他太多的心血。
两个月的紧张排练后,1965年7月19日的天津人民礼堂,萧华第一次观看了由著名指挥家唐江指挥的《长征组歌》。
看完演出后,萧华感慨地说道:“你们的演出让我很感动。你们把歌唱活了,因为长征本身是伟大的,是感人的,你们的歌展现了伟大长征的面貌,你们演出是成功的。”
终于,同年8月1日,这一凝聚了众人心血的声乐套曲,在北京民族宫礼堂正式进行公演。在首都演出的那段时间里,周恩来曾连续三个晚上前去观看。不仅如此,每次看完后,他还会和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
周恩来
有一次,周总理对几位作曲者说:“萧华同志的词写得好,你们谱的曲子也好,演唱得更好。……可以再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比如你们虽然冲破了合唱的城墙形式,但如何解决乐墙啊?否则,演奏压合唱,影响了听唱。”
从周恩来的用词来看,他对音乐方面的专业知识颇有涉猎。
除北京外,《长征组歌》还在上海、天津、南京等城市,巡回演出了20多场次。它所到之处,无不观众爆满,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一时之间,这一红色史诗,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1965年秋天,在中央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之际,《长征组歌》在北京隆重上演。10月1日当晚,中央首长和英模代表们,在天安门城楼西侧观看了这一声乐盛宴。大家边看边鼓掌,仿佛沉浸到那段难忘的岁月中……
这场演出结束后,周总理对剧组人员说:“你们能在这里演《长征组歌》,我很高兴。我祝贺大家!”
随着演出的不断上演,《长征组歌》里面的主要歌曲,迅速地在神州大地上流传开来。这一年,它在全国各地演出了50多场,吸引了10多万观众。
1966年春天,战友文工团《长征组歌》的主创们,突然接到了随周总理出国访问的通知。出发之前,周恩来和外交部长陈毅,于中南海观看了剧组的汇报演出。
看完之后,周总理对其中一首歌曲不太满意,觉得没有发挥出马玉涛的演唱特点,也没有完全表达出将要会师时的激动心情。
周恩来
于是,他用商量的口吻,对遇秋说道:“你们回去再修改一下好吧!”
临近出国访问前,周总理又看了一次演出。这一次,他终于对现在的版本表示非常满意。《长征组歌》也终于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这年6月26日晚,当《长征组歌》剧组在阿尔巴尼亚地拉那成功演出后,周总理对大家说道:“咱们吃完晚饭后,演几段节目慰问一下大使馆的工作人员。我和你们一起唱,唱《长征组歌》的第七曲《到吴起镇》,好不好?”
大家看到总理这么有兴致,纷纷表示同意。于是,周恩来便指挥演职人员和使馆工作人员,一同高唱起《长征组歌》。这首来自祖国的红色史诗,让身处异国他乡的使馆工作人员们,仿佛回到了心心念念的家乡。
二排《长征组歌》 邓小平亲自改词《长征组歌》首演十年之后的1975年,在刚刚复出主持中央工作的邓小平的支持下,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40周年,决定将这一红色经典进行复排公演,并将其拍成电影搬上大银幕。
在对《长征组歌》内容进行审查时,邓小平对一些地方提出了修改意见。在第二节《突破封锁线》的结尾,原来的歌词是“围追堵截奈我何,数十万敌军空惆怅”。
邓小平指出,当年中央红军在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后,原来的8万多红军,只剩下了3万多人。他痛心地表示:当时,不只是敌军在“惆怅”,红军也在“惆怅”啊!
邓小平
就这样,根据小平的意见,原词被改动为“全军想念毛主席,迷雾途中盼太阳”。这样一来,不仅更准确地再现了当时红军战士们的心态,也进一步突出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
这一年的公演里,战友歌舞团可谓兵强马壮。无论是乐队还是合唱队,水平相较过去,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不仅如此,当时很多老红军和老八路,纷纷被接去观看现场演出。很多人边看边流泪,仿佛又回到了当年那段峥嵘岁月……
随着演出的进行,《长征组歌》又一次掀起一股风潮。那时候北京的大街小巷,经常响起“红旗飘,军号响,战马吼,歌声亮,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的歌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而那时的周恩来,已经因病情加重住进了医院。即使这样,他依然十分牵挂《长征组歌》。周总理不仅观看了电视转播的演出实况,还派出工作人员前往现场,索取演出的实况录音。
在《长征组歌》剧组一次演出前,中央电视台派出人员来到剧场,告诉大家:“总理在医院想看《长征组歌》,今天我们来进行现场拍摄。”
众人得知后,纷纷干劲十足。那一天,演职人员无需任何动员,纷纷拿出自己最好的表现,令演出十分成功。
《长征组歌》
而在周总理临终前,他依然念念不忘《长征组歌》里的一句歌词: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