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剧照
提到大唐的太宗,你会想到谁?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的一代猛人、政治军事奇才唐代宗李世民,这一称号,可谓名至实归,隋末天下大乱,各地豪杰并起,纷纷扰扰,他仅以弱冠之年,骑踏着昭陵六骏,再现当年秦王扫六合,俯视何雄哉的王者雄风。更为重要的是,曾经的秦王,创不世之功业,却没能及时切换模式,建立起天下德治,大秦依然是一片文化的荒漠,不久就土崩瓦解,而这位秦王,却改造和推进科举制,各类人才奔涌而出,建功立业。从此,大唐攀上新高峰,政治、经济、文化持续发展,特别是文化,其影响延续至今,这让太宗的名号在今天依然响彻云霄。
可是,其实大唐还有一位皇帝,也被成为太宗,他就是晚唐时期的唐宣宗。世人皆知道,盛唐有大李杜,晚唐有小李杜,虽然大的水平更高,可小的也绝对应该是人中龙凤吧,何况对标的是还大名鼎鼎的太宗李世民。可谁都知道,大太宗,让大唐走向了辉煌,其余晖延续至今,可小太宗之后,大唐却江河日下,基本失去了抢救的机会,一路躺平到直接进入太平间,可奇怪的是,一兴一亡两代人,却都先后皆有“太宗”的之称。
唐宣宗剧照
其实,这跟他们确立的人才制度有着很大的关系。只有你给大家带来了无尽的好处,大家才会念叨着你的好是不?那么,唐太宗呢?就是猛人趁时势,先把蛋糕做起来,再将蛋糕不断做大,跟着他的人,不论是文臣,还是猛将,不论是在前线的冲锋陷阵,还是在幕后运筹帷幄,亦或者说是主政一方,都能凭借自己的能耐,建立属于自己的功业,特别是杰出人才,人人有肉吃,能不获得大家的拥护吗?后来天下太平,更是在隋朝人才选拔的基础上,将“科举”这一项制度发扬光大,渐渐打破自南北朝以来,豪门士族把持和垄断政治权力的好时光,无数的寒门子弟能够靠着“读圣贤书”、“不断刷题”,从而,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是人们对科举这一伟大发明的评价。但谁都知道,新的制度,他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将释放极为强大的能量,推动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比如说,我们知道,唐朝是一个诗的国度,谈到大唐文化,就离不开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大唐,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甚至和尚,道士,还有娼妓,甚至反贼黄巢,谁都会吟唱几句甚至做几首诗歌,不论是文化还是社交属性,诗歌在社会各阶层通杀,这是为什么呢?人们喜爱固然是一个方面,但最为重要的其实是,大唐的科举,考诗歌啊,用现在的话说,高考必考的科目啊,而且分值150以上的大科目啊,大家既有无线的热情,更有极大的动力去全民作诗。比如说,我们所熟悉的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送别》,其实就是白居易一篇火爆大唐的科举满分作文。
可既然是新的制度,就一定还不完善,有着巨大的缺陷,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而正是这个巨大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大唐后来不断从悲剧走向悲剧。我们都知道,在安史之乱后的中晚唐时期,曾一度雄性勃勃恢复昔日大唐荣耀的唐朝,却爆发了激烈的“牛李党争”,本该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敌,重振大唐的帝国精英们,却在朝堂之上,闹成了旷日持久的纷争,闹的鸡飞狗跳,一地鸡毛,以至于唐文宗无奈地感慨:“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这次纷争,传统史学家大多认为起源于唐宪宗元和年间的一次科举考试。可为何一次科举考试,竟会闹成这个样子?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定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在内。那就是我们要讲的大唐科举的巨大漏洞— 究竟该以何种形式选拔人才?
有人曾对牛李两党成员属性做了一个分析,李党成员比如说裴度,李德裕等人,全部来自士族豪门大家,反观牛党成员,诸如牛僧儒等人,则主要来自寒门。全者主张以“门第”、“蒙荫”等方式取士,后者则坚决主张,严格按照科举成绩取士。双方竟然是为了这种方式,闹的不可开交。这是怎么了?谁对谁错呢?应该说,都有一定的道理,比如说,这是历史遗留问题,魏蜀吴三国灭亡因何?其实司马氏能崛起,很大一定程度上,是士族大家对他们家里士族共和国的支持,那就是,选官用人看啥?看出生,你是不是豪门士族大家的,是,哪怕你是个傻子,也官当,有没有道理?那些寒门子弟肯定个个恨地咬牙切齿,凭什么?这也导致了,南北朝底层社会的不满一次又一次,掀起巨大的风浪。可站在士族的立场来说,他们却不这么认为,政治是多么高度专业有复杂的,你们所处的位置,有那个条件和基础和眼界去理解?公说公有理,婆说婆也有理,都说事实是胜于雄辩。
你看看,士族的寡头共和国,长达四五百年的大分裂,山河破碎成这个样子,这是事实吧!可士族却不这么认为,那些大老粗将政权推翻,可他们能建立持久统治吗?最后成什么样子?双方的矛盾难以调和,可在隋唐,因为李世民,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决。
谁都知道,大唐的兴起,其实与关陇贵族有着很大的关系,自大唐立国后,还一直都有着“五姓七贵”的社会传统,豪门大族累世经营,根基雄厚,再说这些人近水楼台,掌握知识和文化。是你一说一搞科举,他们就这么心甘情愿地退出,接受你的安排?就连商鞅变法都遭到巨大的阻力,何况是制度的革新?但南北朝长期的动乱以及隋末乱世,士族大家被严重削弱,且战争的环境下,顾不了那么多,于是李世民可以做到,既能任用很多寒门子弟,给他们建工立业的机会,也借重士族大家在经济和智谋上的贡献,一起将蛋糕做大。做到这事情,必须非能立卓越之人不可以为之。为何?首先得着眼于大局,自身具备雄才大略,能将蛋糕不断做大,其次需要能识别和发现人才,擢用得当,大家都服气。
唐太宗做到了,大唐文武并行,帝国取士其实采用的是双轨制,科举制,保留社会上升的渠道,荫萌制依然保留,功臣和士族的后代,也可凭此人士。相得益彰,国势犹如一只潜力股,奇迹般窜升,一步步走向辉煌。可问题并没有解决。因为这种取士并无章法,缺乏标准化操作流程,完全看君主个人能力和素质。随着国家局势的渐渐安稳,问题迟早爆发,这就像刚刚恢复高考,自然是支持者众多,可问题是,后来呢?到底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这两派会闹的天翻地覆,其实牛李党争,与这种争论就颇为类似。李党会说,靠着死读书,会写几句诗,做几篇关心民间疾苦的文章,就能治理国家?治理国家还得自幼小就耳濡目染政治的人。牛党这些人一听就火冒三丈,你们这些人垄断社会资源,还咋呼呼的。双方的逐渐针尖对麦芒。
李党的话有没有道理?君不见,李党执政,无论是前期的裴度,还是后期的李德裕,都缔造了帝国的辉煌,能力和水平没得说,成绩摆在哪里?牛党的话有没有道理?你去看看那些愤怒的青年,如孟郊、贾岛等人,他们答不答应?贾岛就曾作诗讽刺中兴名臣裴度。
破却千家做一池,不种桃李种蔷薇
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庭君始知。
那为何矛盾在唐宪宗年间爆发呢?不得不说,在大唐诸帝之中,宪宗算得上是佼佼者,可他历史名声却不好,原因在哪里?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等科举录取的人,全部被他赶出了朝廷,他重视倾向于李党,有实际才干的人,诸如裴度,雪夜入蔡州的名将李愬等人,全部被他重用,可宪宗虎头蛇尾,后期性情大变,没能坚持选选任能,不断以胜利推进此项事业,最终,淤积的问题渐渐爆发,这也导致双方的矛盾越来越大,闹了几十年,闹的帝国一地鸡毛。这时候,小太宗出场了。
这位曾流落民间,颇知民间疾苦的小太宗,将这个事情一锤定音,严格按照科举考试来录取。李德裕等人,全部被一赶再赶走,直到有生之年,不可能再回长安。他异常重视科举制度,生平最大的爱好,就是追问大家,你有没有考中进士,打算考不?而选择官员,更是严格只看科举,其他全部不看,而且颇为喜欢跟这些人谈天论道,喜欢听对他的明君的称赞,史学家称赞,宣宗消灭了牛李党争。宣宗如愿以偿,明明没作出啥实际功业,可就是架不住各种荣誉纷至沓来,一步步到了小太宗的称号,有文人记载,“迄于唐亡,人思咏之。”
可后来的《旧唐书》却有了这么一番不可思议的记载:
“唐亡,诸盗皆生于大中之朝,太宗之遗德馀泽去民也久矣,而贤臣斥死,庸懦在位,厚赋深刑,天下愁苦。”-《旧唐书·逆臣传》
你号称小太宗,为何你一走,大唐就江河日下,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亡,要知道,你的前任,还有你的父亲,可都是缔造了辉煌的,在努力振作的,你号称小太宗,比拟一代天可汗的唐太宗人物,这几个意思,唐亡就唐亡,为何《旧唐书》还意味深长地加上“诸盗皆生于大中之朝”?
如果你细心一点,你发现,毁灭大唐的,几乎都是科举落榜之人,而这些,有士族豪门的后代,也有寒门之士,谁都不满意,两位太宗泉下有知,作何感想?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萧玉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