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我最喜欢吟诵的诗,是《君子于役》。很奇怪吧?不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不是“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而是朴实的“日之夕矣,牛羊下来”,每当读到这里,我的脑海中便出现了一幅宁静的画面: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芳草如茵的青青山岗上;牧童晚笛,随着农家炊烟,袅袅飞散;洁白的羊群,咩咩叫着,挨挨挤挤走下山坡······

在这种古朴的意境之中,心灵也随之宁静了。

诗经经典语录10句(君子于役夕阳西下日已暮)(1)

君子于役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shí凿墙做成的鸡窠叫做“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huó再会)?鸡栖于桀(jié鸡栖息的横木),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译文

我的丈夫去服役,岁岁年年无归期,哪年哪月能归家?鸡栖于窠天已黑,牛羊下山坡。我的丈夫服劳役,让我如何不想他!

我的丈夫去服役,无日无月无归期,哪年哪月能团聚?鸡栖横木天已黑,牛羊已归圈。我的丈夫服劳役,愿他不要受饥渴。

诗经经典语录10句(君子于役夕阳西下日已暮)(2)


这首诗是流行在东周王畿(jī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附近的一首民歌, 这是一首妻子怀念远出服役的丈夫的诗。它反映了那个时期的频繁战争、徭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揭露统治者繁重的劳役、频繁的战争,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这是一首朴实自然,毫无雕琢的思妇诗。本诗的背景,南宋诗人王质《诗总闻》考证:“当是在郊之民,以役适远。而其妻于日暮之时约鸡归栖,呼羊牛来下,故兴怀也。大率此时最难为别怀,妇人尤甚。”良人远方服役,一去经年,长年累月不能归家。女主人公在孤独和寂寞中担起生活的重担。白天有繁重的劳动,尚可排解忧愁。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看到在夕阳余晖下,鸡儿归了窠,牛羊从村落外的山坡上缓缓地走下来。牲畜尚且能按时归巢,而在外服役的丈夫呢?却归期遥遥,音信渺无,触景生情,更增加了她对丈夫的怀念,也加深了她的痛苦与孤凄。清代诗人许瑶光《雪门诗钞》云:“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 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是的,黄昏最难孤寂人。也许她打起精神自我排解,也许有他人劝慰,但是,怎么能够不思念丈夫呢?所以,女主人公带着叹息地问出了“曷其至哉”——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发出了“天色已暮,让我如何不想他?”的反问。

诗经经典语录10句(君子于役夕阳西下日已暮)(3)

可是她的酸楚谁能安慰呢?夜色越来越浓,旷野越来越黑暗。鸡已经在横木上安歇了,牛和羊也已经在圈里安静了!别人家此时正是夫夫妻谈笑风生,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时刻,黄昏,是古老的农耕社会中最平常也是最富于生活情趣的时刻。 而她呢?冷冷清清,凄凄切切。但是,作为一个深爱自己丈夫的善良女子,最牵挂的还是丈夫的安康,于是她把自己的担忧与祝福送给了远方的丈夫——“苟无饥渴!”但愿他在外不要忍饥受渴吧!这是对丈夫刻骨铭心的爱恋和关心。语言朴实,情感率真,诗歌女主人公的善良品质和深挚情感,使人感动感怀,柔肠百结。

本诗全用赋法,以最质朴的语言写出最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打动人心,艺术表现力极强。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眉评:“傍晚 怀人,真情真境,描写如画。晋、唐人田家诸诗,恐无此真实自然。”又姚际恒评之曰:“句法错落。日落怀人,真情实境。”又王照圆在《诗说》中说:“写乡村晚景, 睹物怀人如画。”

诗经经典语录10句(君子于役夕阳西下日已暮)(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