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亨(1937—2001年),天津人。著名的相声演员,为“文”字辈。刘文亨是门里出身,他的父亲刘广文也是天津的相声名家。
刘文亨从小就喜欢相声,可他的父亲还是让他上了3年私塾之后,才把他交给杨少奎先生学相声,那时刘文亨才11岁。
刘文亨天资聪慧,再加上师父的精心培养和相声前辈的无私指点,他的相声技艺是日臻成熟,说学逗唱样样俱佳,尤以柳活见长,被誉为“小侯宝林”。
刘文亨
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曾经这样称赞刘文亨:“我们的青年相声演员刘文亨,学唱越剧、弹词、河北梆子都不错,值得我学习。”
侯耀文第一次听到刘文亨的相声之后,是赞不绝口:“没想到还有唱得跟我父亲一样好的演员。”
刘文亨能够得到相声大师侯宝林的夸奖和欣赏,实属不易。
侯宝林和刘文亨的父亲刘广文有交情,他们是结拜兄弟,侯宝林排第四,所以刘文亨喊他“四叔”。
侯宝林第一次看到刘文亨还是在1962年。
1962年,天津和平区曲艺团要南下演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巡演,第一站就是北京。
当天的北京西单剧场是座无虚席,连侯宝林、刘宝瑞等北京的相声名家也来了。
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
刘文亨表演的相声是侯宝林的代表作《批大戏》。刘文亨的表演是学侯宝林,但也有不同的地方。
刘文亨正唱了四句:“过了一天又一天,心中好似滚油煎,腰中枉挂三尺剑,不能报却父母冤。”
这正唱是惟妙惟肖,赢得了热烈的掌声。接下来刘文亨又加了几句:“这合辙押韵的,唱出来好听,要是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没辙没韵的,冲着台下犯干气,那您听着就不美了。不信我给您学学:哎!过了一天又一天,我心里着急又别扭,我爸爸的仇也报不了,我挂着宝剑算是找谁的呢?”
这个大“包袱”不但让观众乐嗨了,连侯宝林、刘宝瑞等人也笑喷了。
演出结束,侯宝林刘宝瑞等人到后台看望演员们。
侯宝林和刘文亨
侯宝林拉着刘文亨说:“小子,不错,明天有空了上家里坐坐。”
第二天下午,刘文亨就到了侯宅。侯宝林还没有下班,侯夫人王雅兰是热情接待,她对刘文亨说:“你就是刘广文的儿子刘文亨吧?昨天听你四叔说你要来。”
侯宝林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在天津时,曾经和四位相声演员结拜为盟兄弟,按年龄大小排行为:杨少奎、刘广文、阎笑儒、侯宝林、班德贵。侯宝林排在第四,所以不少晚辈喊他“四叔”。
刘文亨赶紧问候四婶,王雅兰接着说:“昨天你四叔听了你的《批大戏》,好家伙,激动得大半宿没睡。他还说他徒弟都没有这个素质,没有一个能继承他的“柳活”。”
刘文亨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四婶,您过奖了。”
王雅兰笑了:“小子,这可不是四婶说的,是你四叔说的。”
马三立、侯宝林、刘文亨合影
正说着,侯宝林回来了。侯宝林没说一句表扬的话,主要是指出他的不足之处:戏曲动作太多、太碎,重点不突出等。
侯宝林又给刘文亨作了不少指导,告诉他学唱要适可而止,不能人来疯;“包袱”是宁缺毋滥,“包袱”不能过多等等。
刘文亨在侯家吃了晚饭,侯宝林还亲自送到门口,嘱咐他有空了,随时都可以来家里坐坐。
从那以后,侯宝林和刘文亨爷俩儿就走得非常亲近。然而好景不长,很快就进入了非常时期。
在十年浩劫初期,侯宝林就受到冲击,被扣上所谓“反动学术权威“大帽子打倒了。一时间,侯宅由过去的人来人往变成了门可罗雀,每个人都是避而远之。
在那个人人自危,人人自保的年代,刘文亨还和侯宝林的徒弟黄铁良一起,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坐火车从天津赶到北京,探望侯宝林,安慰侯宝林,令侯宝林感动不已。
不久之后,侯宝林等人就被下放到河南淮阳五七干校,参加劳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刘文亨、魏文华也被下放到工厂参加劳动。
一直到1973年初,侯宝林才回到北京,还补发了一部分工资。
有一天,侯宝林的二公子侯耀华从北京赶到天津,专程到刘文亨家里看望刘文亨和魏文华夫妇。
刘文亨、魏文华夫妇
侯耀华从兜里掏出100元钱,塞到魏文华手里:“哥、姐,我爸补发了一部分工资,他让我给你们送100块钱,说给孩子买件新衣服,你们俩缺什么就买点儿什么。”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100元钱可是个不小的数目,当时刘文亨家里也确实比较困难,孩子们也都穿着打补丁的衣服。
魏文华赶紧推辞:“耀华兄弟,这钱我们可不能要。”
刘文亨接过魏文华手里的钱又递给侯耀华:“兄弟,这可不行,四叔补发工资是好事,我们也替他老人家高兴。老人家的心意我们领了,但是这个钱我们真的不能要……”
刘文亨话没说完,就被侯耀华直接打断了:“我就是来送钱的,就是跑腿的,剩下的事跟我没一毛钱关系,你要是不要,你就自己退给老爷子吧。”
侯耀华扭头走了,刘文亨魏文华可就犯了愁:要吧,那是老头儿的工资;不要吧,又怕老头生气。
刘文亨想了想说道:“文华,要不,我给四叔送回去?”
魏文华乐了:“你傻啊?你从天津跑到北京,再跑回来,不要路费啊?”
刘文亨认真地说:“可咱通过邮局给四叔寄回去,又怕他老人家误会,我送过去不是好解释吗?”
这钱怎么给四叔送回去,两口子商量了半天,也拿不定主意,无论怎么着,总感觉有点欠妥。
刘文亨突然说:“文华,要不咱俩去找干爹吧,他见多识广,肯定能帮咱拿个好主意。”
刘文亨说的干爹就是相声名家赵佩茹。
赵佩茹(1914—1973年),河北人。赵佩茹师从相声前辈焦少海,其实他的本事大都是由焦少海的父亲、也是“相声八德”之一的焦德海传授的。
赵佩茹
赵佩茹是“宝”字辈里拜师最早的相声演员,是“宝”字辈的大师兄,连侯宝林也要叫他“师哥”。赵佩茹捧逗俱佳,以捧为主,人称“通天教主”。
刘文亨和赵佩茹建立感情是在1958年。当时是孙玉奎带他去赵佩茹家拜访的,请赵佩茹多多指点。
赵佩茹很痛快就答应了,从那以后刘文亨就经常登门求教,而赵佩茹也是悉心教导。后来刘文亨又拜赵佩茹为干爹,两个人的关系又近了一步。
刘文亨下放到工厂时,工资低,家里比较困难,赵佩茹看到刘文亨营养不良,就让他每星期都到家里去一趟,特意做几个好菜,给他补养身体。
刘文亨拉着魏文华到了赵佩茹家里,他把情况一五一十向赵佩茹做了说明,然后问道:“干爹,您说怎么办?”
赵佩茹毫不客气地说:“什么怎么办?拿着!该买什么买什么!”
刘文亨愣了:“干爹,这不好吧?”
赵佩茹认真地说:“你四叔为什么让人给你送钱?他是惦记你,心疼你,他补发工资给你送点儿,这是拿你们当他的儿女啊!”
魏文华在旁边说话了:“干爹,我们心里别扭,我们商量了,想给四叔寄回去。”
赵佩茹微微一笑:“寄回去?那你们就等着挨骂吧!听我的,该买什么买什么,把钱花了你们四叔才高兴。”
当时那100块钱真的是雪中送炭,帮了刘文亨夫妇的大忙。
从那以后,侯耀华常来天津,按照父亲的吩咐,给刘文亨夫妇送钱、送东西。
1990年,刘文亨突然罹患中风,后来又开始坐轮椅,离开了他心爱的舞台。
1993年,侯宝林先生病重住院,刘文亨不顾家人的反对,在子女的陪护下,赶到北京去看望他尊敬的四叔。
侯宝林先生去世之后,刘文亨坚持要到北京吊唁。在魏文华和一子一女的陪同下,刘文亨拖着病体赶到北京,在灵前磕头吊唁,并不顾侯家兄弟的反对,坚持为侯宝林守灵一夜,以表孝心……
主要参考资料:
孙福海著《逗你没商量》;
魏文华口述《艺文芳华:魏文华的故事》等。
#创作挑战赛##我要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