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由深圳沙河集团、深圳幸福健康集团、南方都市报社、南都湾财社联合主办的“在河之洲——城市人文艺术展”在深业沙河世纪山谷展示中心正式启幕。

展览是一把钥匙,打开对大沙河文化的话题。在文化沙龙《自然的诗意引领城市上升》中,来自深圳文化领域的不同专家齐齐论道。由诗人、资深记者、罗湖区作家协会主席谢湘南主持,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毛少莹,以及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执行院长于长江共同围绕大沙河讨论城市与自然的话题。

毛少莹讲到,展览将浓厚人文氛围和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首先感受到的便是闹中取静的自然环境。展览用色彩的调度表达了人们对大沙河的情感归属,协调了人们的审美认同度,展览把精神层面落实到空间建筑当中。

广东文化转型(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毛少莹)(1)

河流展现了城市怎样的文化?毛少莹提到,河流是地球的血管,是地球的脉络。从长远的历史角度来说,河流和文明的起源具有关系,河流对人类的万事万物有一种哺育的作用。

“深圳的大沙河在历史上并不是如今这副模样,改造是这些年发生的,而大沙河的变化实际上也说明了深圳的一个变化。深圳在80年代的城市规划还是工业区,随着规划的修订,深圳逐渐从重视经济发展到重视人和自然的和谐,再到重视人和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这座城市也从经济的聚居区慢慢地成长为可持续发展的格局。”毛少莹说。

作为曾参与过深圳很多文化政策与文化规划起草的文化政策方面的专家,毛少莹提到目前深圳在文化规划方面存在两个问题,一方面,深圳作为移民城市的特点使其大多规划中对人文历史的了解度不足、文化内容较为薄弱。深圳需要更多人文专家人才参与到城市规划中,并带着对城市的理解和人文的关怀来做判断;另一方面,深圳城市的空间和城市规划中受西方城市规划的痕迹较重,城市分区模式化功能化,深圳可以考虑回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在空间的使用中融入中国文化和智慧。

南都·湾财社记者 孙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