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施耐庵是罗贯中的师傅,《水浒传》完成后,施耐庵又指导罗贯中创作了《三国演义》。每思此说,我都不禁心生质疑。

施耐庵有可能不仅不是罗贯中师傅,而且,《水浒传》问世的时间还有可能在《三国演义》之后。倘若一定要说罗贯中、施耐庵是一对师徒关系。那么,罗贯中反倒有可能是施耐庵的师傅。这是为什么呢?

绿野老道将陆续探讨这个问题,本文先从大刀关胜这个形象开始,解读一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这段“传奇佳话”,看看施耐庵到底是不是罗贯中的师傅。


水浒传中梁山泊的三个寨主是谁(宋江关胜朱仝水浒传中的关云长)(1)


施耐庵为何把关胜写成关羽嫡派子孙

贯华堂本《水浒传》第六十二回“宋江兵打大名府,关胜议取梁山泊”,本文的主角大刀关胜出场。

宋江为救卢俊义、石秀,兵打大名府。经庾家村,槐树坡,飞虎峪三处厮杀,梁中书见梁山势大,不可抵御,便写信向掌朝太师蔡京求救。蔡京接到梁中书急报后,即召枢密院童贯及三司衙门太尉前来议事,商量派哪员大将前去救援大名府。此时,衙门防御保义使丑郡马宣赞从步军太尉背后转了出来,推荐了蒲东巡检大刀关胜。在诸多大官面前,宣赞是这样介绍关胜的:

此乃是汉末三分义勇武安王嫡派子孙,姓关,名胜;生得规模与祖上云长相似,使一口青龙偃月刀,人称为大刀关胜。见做蒲东巡检,屈在下僚。

这就是《水浒传》梁山第一战将,天勇星大刀关胜的暗出场。宣赞讲到,他是在乡中认识的关胜,也就是说,宣赞与关胜大概是老乡。关胜是蒲东人,也就是现在的山西西南部。所以,说宣赞是东京人,不太准确。既然是老乡,而且对此人的近况也很熟悉,宣赞所言一定与实际情况相符。从宣赞的话中,可以梳理出这样几条信息:

关胜是关羽关云长的嫡派子孙,义勇武安王的正脉。宋徽宗时,封关羽为“义勇武安王”,施耐庵写得非常准确。虽然是得到了宋徽宗的敕封,但关羽一脉在《水浒传》中并没有得到殊遇,这也是历史的真实,只做了个蒲东巡检这样的“屈在下僚”的小官。


水浒传中梁山泊的三个寨主是谁(宋江关胜朱仝水浒传中的关云长)(2)


《文献通考·职官十三》说:“宋朝有沿边溪洞都巡检,或蕃汉都巡检,或数州数县管界,或一州一县巡检,掌训练甲兵、巡逻州邑、擒捕盗贼事。”

《水浒传》所写的“都头”,职责与“巡检”相当。唐僖宗时,当权宦官募神策新军共置五十四都,每都设都将一名为首领,都将也称“都头”。北宋时期,都头地位降低,是指挥使下的一个低级别武职。施耐庵把朱仝、雷横写成都头,是借用了军职,所以,此二人分别为马军都头、步军都头。只不过,施耐庵把蒲东写成了“蒲东郡”,关胜的职务要略高于郓城县的兵马都头。但是,关胜的职务还是非常低,宣赞深为之惋惜。

其实,据《三国志·关羽传》说,关羽死后,关兴承爵。关兴死后,关统嗣之。然而,关统“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所以,即便是关胜就是关羽的子孙,也不能称之为“嫡派”了。

而据《蜀记》说:“庞德子会,随钟、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关羽之后全部被庞德之子庞会所灭,关羽没有留下后代。

关胜非嫡派,也有可能连关羽的后代都不是,施耐庵为何要把梁山上的天勇星写成关王的嫡派子孙呢?这就大有模仿《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嫌疑了。

罗贯中作《三国志通俗演义》基本本于正史,所有与这部著作相关的史料中,关羽都没有受到如此厚遇,关公封神是从宋徽宗开始的。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封关羽为忠惠公,崇宁三年封崇宁真君。大观二年封为武安王,宣和五年封为义勇武安王。宋徽宗把关羽封为“王”,是把他划入了道教系列,是在自己“教主道君皇帝”统辖下的护法之帅。


水浒传中梁山泊的三个寨主是谁(宋江关胜朱仝水浒传中的关云长)(3)


宋高宗则不以为然,在宋徽宗对关羽的封号前加了“壮缪”这个定语,缪,有“错误”之义,刘禅曾封关羽为壮缪侯,对关羽失荆州等过错很是抱怨。宋孝宗似乎继续在贬低关羽,封他为“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元朝泰定帝给关羽平反,去掉“壮缪”二字,改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基本沿袭了宋代对关羽的看法,但却表露出一种中庸的态度。此时,关羽还只是个“王”。

《水浒传》中,鲁智深在铁匠铺打造禅杖时,与待诏有一番对话。鲁智深要求打一条一百斤重的禅杖,待诏说重了:“便是关王刀,也只有八十一斤。”鲁智深很不服气,反诘道:“俺便不及关王!他也只是个人!”由此可见,关羽此时尚未封神。

施耐庵写《水浒传》时,关羽这个形象在历代皇帝那里是有争议的。真正让关羽彻底翻身,从“王”到“帝”,且一跃成为与孔子并列文武圣人的,《三国演义》(毛宗岗父子版)起到了极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明思宗崇祯三年,封为“真元显应昭明翼汉天尊”,就直接成为天神了。清代对关羽的尊崇更甚,这是后话,按下不表。这些封号,标志着关羽从“王”到“帝”,从“人”到“神”,都是施耐庵身后的事情。

从关羽封神的历史来看,施耐庵所处的时代,关羽的地位不仅不是很高,且有争议。假若不是《三国演义》如此抬高关羽,《水浒传》中的关胜,恐怕就不会是汉末三分义勇武安王的嫡派子孙了。


水浒传中梁山泊的三个寨主是谁(宋江关胜朱仝水浒传中的关云长)(4)


关胜的原型故事并不精彩

南宋笔记体野史《大宋宣和遗事》中,确有关胜的故事。这个版本的关胜,有的写作“关必胜”。书中写道:

先是朱勔运花石纲时分,差着杨志、李进义、林冲、王雄,花荣、柴进、张青、徐宁、李应、穆横、关胜、孙立十二人为指使,前往太湖等处,押人夫搬运花石。那十二人领了文字,结义为兄弟,誓有灾厄,各相救援。

这十二个指使在返程途中,孙立掉队,杨志在颍州(今安徽埠阳)等候。于是,就发生了杨志颍州卖刀杀人,被判充军的故事。孙立赶到后,在途中遇见了充军的杨志,便回到汴京,聚齐关胜等人,返回颍州,杀了解差,一齐上太行山落草。晁盖劫取生辰纲之后,感到势单力孤,便向太行山十二兄弟发出邀请。关胜等人应邀去了梁山,与晁盖聚义。

关胜的原型故事就是这么简单,除了姓关而外,跟关羽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不过,梁山故事在南宋时期已经有话本传说,宋末元初画家龚开在《宋江三十六人赞》中,确实讲到了关胜是关云长之孙。但是,龚开是以质疑的口气,反对这一民间牵强附会的传说:“大刀关胜,岂云长孙?云长义勇,汝其后尾”。关云长义薄云天,赤胆忠心,追随刘备忠于汉室,他的后代岂能上山做草寇?

施耐庵作《水浒传》,三十六天罡人物,大概出自于龚开的画赞,只是做了些微调,把《大宋宣和遗事》中的林冲调入这份名单中,把孙立下放到了七十二地煞行列。


水浒传中梁山泊的三个寨主是谁(宋江关胜朱仝水浒传中的关云长)(5)


《水浒传》中,宣赞继续说道:“此人幼读兵书,深通武艺,有万夫不当之勇”。蔡京采纳了宣赞的意见,把关胜从蒲东调进了汴京。书中说:蔡太师看了关胜,端的好表人材:堂堂八尺五六身躯,细细三柳髭须,两眉入鬓,凤眼朝天;面如重枣,唇若涂朱。

这哪里是关胜,分明就是美髯公关羽再世。且看《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经过了毛宗岗父子润色,在施耐庵之后)中,关羽是怎样的形象:

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显然,施耐庵借用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关羽的形象,只是把关胜的身高降低了七八寸,美髯也变成了细细三柳髭须。这是文学创作中有意的避嫌,关胜虽然是关羽再世,但施耐庵却故意改动,避免抄袭。然而,施耐庵“抄袭”之嫌是避免掉了。却又犯了“洗稿”的嫌疑。为何,且待下文再讲。

《大宋宣和遗事》中,关胜的故事并不精彩,而且,关胜并非就是关胜,而是“关必胜”,与关云长没有多大的牵扯,更没有基因血缘的联系。龚开是质疑甚至反对关胜是关羽的后人,以“义勇”论之,关胜根本就不配做关羽的子孙。施耐庵在采信这两个资料,创作关胜形象的基础上,以罗贯中笔下的关云长,升华了关胜的形象,讲述了一个精彩的关胜故事。


水浒传中梁山泊的三个寨主是谁(宋江关胜朱仝水浒传中的关云长)(6)


话说蔡京见了关胜如此人物,心中大喜,便向关胜问计:“梁山泊草寇围困大名,请问将军,施何妙策以解其围?”关胜答道:“久闻草寇占住水泊,惊群动众;今擅离巢穴,自取其祸。若救大名,虚劳人力;乞假精兵数万,先取梁山,后拿贼寇,教他首尾不能相顾。

这番话,也大有关云长模仿关云长口气的味道。罗贯中笔下的关羽,熟读《春秋》,讲起话来武中透文,虽然有点文雅,但却与其他儒将又不相同,是能够上阵厮杀这般武将才有的语言气质。关胜对蔡京所讲的话,真的疑似出自关云长之口。

这是一条围魏救赵之计,关胜果然继承了乃祖之风,绝非鲁莽之将,这样的将才屈居蒲东巡检,真的是可惜了。倘若没有罗贯中笔下的关羽,恐怕这位蒲东巡检的故事便不会如此精彩了。

在关胜这个形象上,施耐庵却力排龚开之义,采纳民间故事关胜是关羽之玄孙一说,以《三国志通俗演义》为支撑,大胆的升华了关胜的形象及其含义,借用罗贯中笔下的关羽,突出梁山好汉的“忠、义、勇”,强化《水浒传》“替天行道,保境安民”这一主题。


水浒传中梁山泊的三个寨主是谁(宋江关胜朱仝水浒传中的关云长)(7)


大刀关胜乃梁山第一武将,武功不在史文恭之下

《水浒传》武功第一人必定是史文恭无疑,卢俊义的武功水平是《征四寇》拔高的。施耐庵笔下的卢员外只是一个符号,真正写的是“玉麒麟”,一匹能够制服照夜玉狮子的神驹,梁山军事实力的象征,卢俊义本人的武功并不高。梁山武将中,秦明二十回合输给了史文恭,林冲与秦明武艺相当,正常条件下的单挑,林教头也打不过史文恭。梁山之上,唯一能与史文恭战平的武将,就是大刀关胜。

且说关胜领了一万五千人马,以宣赞、郝思文为副将,分为三队,离了东京,望梁山泊来。到了梁山,关胜扎下营寨,并不急于开战,以此调回宋江大队人马,达到“围魏救赵”的目的。留守在梁山泊的一伙水军头领,听说关胜兵马到来,试图暗中劫营,活捉关胜立下头功。

这天二更时分,船火儿张横带着百余喽啰,从水路悄悄逼近关胜大营。此时,“关胜正在中军帐里点灯看书”。张横到了关胜营寨附近,“望见帐中灯烛荧煌,关胜手捻髭髯,坐著看书”。

这两个细节,还是出自罗贯中笔下,关羽秉烛读《春秋》事。为避嫌,施耐庵没有写关胜看的是什么书。假若《水浒传》在前,关胜恐怕得读《春秋》了。所以,金圣叹先生夹批道“又一幅绝妙云长变相”。


水浒传中梁山泊的三个寨主是谁(宋江关胜朱仝水浒传中的关云长)(8)


关胜略施小计,活捉了张横及众喽啰。当夜四更,又设伏捉了梁山二次偷营的阮小七。关胜未与梁山大队人马交战,便显示出超群的作战实力,绝非林冲以下战将可比,其智谋肯定不会输给同样善于谋划的史文恭。

远在大名府的宋江听说关菩萨(关胜成为“菩萨”,应当是万历四十二年所封的封号所致,此处大概是续书作者所改)玄孙领兵征伐梁山,先后两次识破偷营劫寨诡计,张横、阮小七被捉,大惊,立即从大名府回兵。大名府之危得解,关胜计谋成功。

宋江既回梁山,便马上迎战关胜。两军对阵,关胜先遣副将宣赞迎敌,梁山这边花荣接战。二将打了十个回合,花荣卖个破绽,回马便走。宣赞不知是计,紧追而来,花荣连射三箭,打中了宣赞的后背护心镜。宣赞慌忙退归本阵,使人将战况报知关胜。关胜一听宣赞吃了亏,“霍地立起身,绰青龙刀,骑火炭马,门旗开处,直临阵前。”

青龙偃月刀基本照搬关羽兵器,赤兔马肯定是不能再世了,但施耐庵却给关胜配了一匹高仿战马,取名“火炭马”。《三国志通俗演义》第六则“吕布刺杀丁建阳”中写道:李肃策反吕布,牵去一匹赤兔马,吕布一见,“果然那马浑身上下,火炭般赤……”,因而,关云长坐骑的全称就叫“火炭赤兔马”。

《三国志》中也写了吕布的坐骑:“布有良马曰赤兔”。《后汉书·吕布传》也说:“布常遇良马,号曰赤菟,能驰骋飞堑”,史书中只提到赤兔(菟),没说此马如火炭。《三国志平话》中,也写到了赤兔马,同样没有提到“火炭”二字。显然,关胜“火炭马”应当是山寨罗贯中的。

在这段故事中,金圣叹不断夹批,反复说关胜是“云长变相”,疑《三国志通俗演义》在《水浒传》之前,大概能从关胜身上找到些证据。

却说关胜出阵,与梁山好汉打了一会口水之战。林冲却待出战,却早有霹雳火秦明按捺不住,挥舞狼牙棒直取关胜。林冲一见,担心秦明抢了头功,也挺丈八蛇矛,与秦明双战关胜。


水浒传中梁山泊的三个寨主是谁(宋江关胜朱仝水浒传中的关云长)(9)


这是《水浒传》战将级别最高的一次对阵,后来的梁山五虎将中的前三名一并出马,第二名、第三名联手挑战第一名,真的是太难得一见了。

这三人在两军阵前好一番恶斗,只杀得如走马灯般,三骑战马扬起征尘,一片迷蒙。施耐庵没说他们打了多少个回合,但从战斗场面来看,回合数一定不会少。

就在三人打得征尘弥漫之际,宋江忽然叫鸣金收兵。林冲、秦明依将令退回本阵,关胜也收兵回营。

关胜下马卸甲,百思不得其解,心里想道:“我力斗二将不过,看看输与他了,宋江倒收了军马,不知是何意思?....”

看来,关胜力战林冲、秦明很是吃力,再打下去就要输了。虽然关胜打不过林冲、秦明的联手挑战,但其武功实力已经非常强大了。与两员五虎将几乎杀了个天昏地暗,才“看看输与他”,假若单挑,林冲、秦明都将是关胜手下败将。

以此论之,关胜的武力应当不在史文恭之下,排名梁山五虎将之首,也是毫无争议的。然而,“五虎将”也有疑似照搬《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嫌。


水浒传中梁山泊的三个寨主是谁(宋江关胜朱仝水浒传中的关云长)(10)


宋江忠义,关胜义勇,朱仝义气,关云长疑被《水浒传》“洗稿”

却说林冲、秦明被宋江召回本阵,甚是不解,一齐叫道:“正待擒捉这厮,兄长何故收军罢战?”宋江答道:

贤弟,我忠义自守;以两取一,非所愿也。纵使一时捉他,亦令其心不服。吾看大刀义勇之将,世本忠臣;乃祖为神,家家家庙。若得到此人上山,宋江情愿让位。

关胜不解宋江为何要在自己“看看输与他”时收兵,便叫人押来张横、阮小七询问。阮小七说:“俺哥哥,山东,河北驰名,叫做及时雨呼保义宋公明。你这厮,不知忠义之人,如何省得!”

金圣叹先生又在“不知忠义之人”之后夹批道:以此六字骂关胜,可谓更骂不着,乃恰与关胜合拍,何也?

其实,这个“何也”很好解释,说的就是宋江以忠义著称《水浒传》,关胜则是“义勇”冠绝水泊。施耐庵这样写,就是把关羽的忠勇分拆到宋江、关胜两个人身上。

且说宋江出场时,施耐庵是这样描写他的形象的:眼如丹凤,眉似卧蚕。滴溜溜两耳悬珠,明皎皎双睛点漆。

因为金圣叹先生删掉了这段宋江的赞诗,所以,虽然道出了关胜与宋江“合拍”,但却讲不明白这二人为什么合拍,这才有“何也”一问。


水浒传中梁山泊的三个寨主是谁(宋江关胜朱仝水浒传中的关云长)(11)


宋江的形象似乎更与关羽接近,弥补了关胜没长着“卧蚕眉”的“缺陷”,这两人的面相再组合一次,便更加接近“义勇武安王”了。

梁山之上,宋江倡导“忠义”,以“忠义自守”。梁山大聚义之时,上应天魁星,绰号呼保义,就是呼群保义的意思,乃梁山忠义之首,《水浒传》忠义的化身。关胜则是“天勇星”,义气深重,但施耐庵更是突出了关胜的“勇”,以之领衔五虎将,则是义勇的象征。然而,宋江与关胜的长相还有一处与关羽不像,那就是“美髯”。恰好,郓城县马军都头朱仝就是“美髯公”。

朱仝出场时,施耐庵是这样写的:

身长八尺四五,有一部虎须髯,长一尺五寸;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似关云长模样;满县人都称他做美髯公。

朱仝一部美髯,似乎最像关云长,只是短了三寸而已。但是,稍微仔细看看,朱仝其实并不像关羽。关羽是丹凤眼,卧蚕眉,朱仝没长着卧蚕眉,眼睛则是“目若朗星”。所谓眉目传情,眉目都不像,朱仝便失掉了关云长的内在气质。仅是因为面如重枣,有一部虎髯,隔远点观瞧有关羽大模样而已。

即便朱仝长相、内在都与关羽相差甚远。但还是能够很明显的看出,如果把宋江、关胜、朱仝三人拼凑起来,就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关公长相了。

不过,施耐庵不敢以此三人超越罗贯中笔下的关王,他们中身材最高的,也就是关胜的八尺五六。这说明,施耐庵是比着罗贯中的关羽,写了关胜这个关王的嫡派子孙,然后,以宋江、朱仝做补充。

朱仝与关羽形象内在差距大,所以,不能以“忠”来定义这个人物。从朱仝的故事看,其行为也是对自己的职业和长官极端不忠,做着巡捕盗贼的都头,却屡次徇私放走了要犯。但是,朱仝私放晁盖,指引宋江逃跑,押解途中放走了杀人犯雷横,都是出于义气。这一点,与罗贯中虚构的关羽华容道放走曹操一样,都是“义气深重”所致。

刘备在关羽领兵去华容道埋伏后,对诸葛亮说:“吾弟云长,义气深重,若曹操果然投华容道去时,只恐端的放了”。虽然朱仝一再渎职纵逃罪犯,不能与关云长私放曹操相比,但施耐庵写朱仝很像关羽,讲的就是“义气”这件事。施耐庵写朱仝放走宋江这回书时,回目就叫“朱仝义释宋公明”,讲的还是一个“义”字。

《水浒传》模仿《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痕迹,类似于现在的“洗稿”,把关云长的“忠、义、勇”分解在宋江、朱仝、关胜的身上,构成了梁山聚义的大线索,大脉络。同是道家伏魔大殿中镇锁的天罡地煞,因为义气聚义,因为勇武立足壮大,也因为忠义而“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水浒传中梁山泊的三个寨主是谁(宋江关胜朱仝水浒传中的关云长)(12)


梁山五虎将为何关胜排名第一

上文讲到,梁山五虎将也有照搬《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嫌疑。绿野老道认为,“五虎将”应当是罗贯中的在演义小说中的首创。历朝历代似乎都没有封“五虎将”记录,罗贯中笔下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同样没有被刘备封为五虎将,《三国志·蜀书》中只把这几个人列为一卷,有“关张赵马黄传”而已。

施耐庵给梁山好汉排座次,武将系列中的八骠骑兼先锋使,以及步军、水军等都参照了古代军队的建制。但是,五虎将则应当借鉴了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并非其首创。

五虎将中,林冲排名第二,除了武艺上略微输与关胜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参照了罗贯中的著作。

林冲绰号豹子头,其外貌形象在“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一回中有详细描写:生的豹头环眼,燕领虎须,八尺长短身材。

对看《三国志通俗演义》第一则“祭天地桃园结义”中的张飞形象,就不难看出,林冲就是张飞的翻版:玄德回顾,见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颌虎须。


水浒传中梁山泊的三个寨主是谁(宋江关胜朱仝水浒传中的关云长)(13)


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但是,上阵打仗却用的是丈八蛇矛。虽然枪也属于矛的一类,但毕竟还是有所差别。施耐庵这样写,也有参照张飞兵器的可能。罗贯中说:刘备欲起兵讨伐黄巾军,得商人张世平、苏双赠送马匹、黄金和一千金镔铁。于是,玄德打造了双股剑,关羽打造了冷艳锯,张飞则要了一杆丈八点钢矛。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用的是一杆小花枪挑着酒葫芦,然后,也是用这杆枪杀了差拨和富安。但是,到了三打祝家庄活捉扈三娘时,兵器却变成了丈八蛇矛。

林冲上了梁山改换兵器,因为,施耐庵要为五虎将的排序做准备了。

关胜是关羽的后代,绰号“大刀”,指的就是关家祖传的青龙偃月刀(冷艳锯)。大刀对应“义勇”,“天勇星”排三十六天罡第五位,这是梁山武将最高的排位。五虎将是梁山第一战力阵容,关胜自然也就要排在林冲、秦明、呼延灼、董平之前了。施耐庵仿写《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五虎将,关家人不排五虎将第一谁又敢向前呢?

林冲尽管是梁山三朝元老,经历丰富,武功高强。但是,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张飞是关羽的三弟,哪有弟弟排在哥哥前面的道理?所以,林冲就只能排在五虎将第二名了。

从梁山五虎将及其排名来看,《三国志通俗演义》似乎也要早于《水浒传》。这也是考察或者质疑《三国志通俗演义》与《水浒传》谁先谁后,罗贯中、施耐庵师徒关系的一个依据。

不过,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前,还有一部《三国志平话》,其中,也讲到“皇叔恩封五虎将军,唯不见爱弟关公,使心腹人赐金珠,赴荆州,封关公寿亭侯。”这大概应当是“五虎将”更早的版本了。这个平话,施耐庵也应当是读过的,梁山五虎将出自此处,也讲得过去。

问题是,拔高关羽是罗贯中最先在演义小说中搞的。因而,关胜写得如此传神,似乎也得益于《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关羽的成功塑造。


水浒传中梁山泊的三个寨主是谁(宋江关胜朱仝水浒传中的关云长)(14)


大刀关胜出场很晚,但却是梁山一大归结式的人物。此人上山后,梁山“忠、义、勇”全部归位,接下来就是大破大名府,梁山得到“玉麒麟”。然后,玉麒麟制服照夜玉狮子,完成大聚义。关胜的到来,让梁山的忠义、勇武以关云长之名得以升华,《水浒传》“忠义”的主题得到了一个相对完美的注脚。

按照施耐庵在《水浒传》前七十回的伏笔,梁山好汉最终参与了抗金战争,完成了“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誓言,“忠、义、勇”都得以圆满结局。因而,施耐庵反龚开之意而用之,借助《三国志通俗演义》关羽的形象、“忠义勇”的含义,为《水浒传》输入了更多的正能量,彰显“替天行道,保境安民”这个核心主题思想。

从关胜的故事中,似乎可以得出《三国志通俗演义》要早于《水浒传》,罗贯中并非是在施耐庵指导下完成这部巨著的创作的初步结论。罗贯中应当不是施耐庵的学生,反倒是施耐庵有可能借鉴了罗贯中的著作,另辟蹊径,以水泊梁山的故事为线索,展示了一幅五代十国到大明王朝初期的历史画卷。

即便是借鉴,甚至是“洗稿”,也无损于《水浒传》的伟大。当时的平话、杂剧关于《水浒传》、《三国演义》的故事已经广为流传。施耐庵的著作在很多层面上超越了罗贯中,绿野老道把《水浒传》排在四大名著之首,应当是实至名归的。

施耐庵是罗贯中的老师,《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在施耐庵完成《水浒传》后指导施耐庵完成的。这一说法原本就是传说,查无实据的。罗贯中以《三国志平话》为蓝本,参阅《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史料,以及《世说新语》等古代笔记,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同样,施耐庵也有机会读到《三国志平话》以及其他平话杂剧,将关云长植入《水浒传》中。所以,《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谁先谁后,施耐庵、罗贯中到底是不是师徒关系,还真的是一件文坛悬案,估计很难破解。


水浒传中梁山泊的三个寨主是谁(宋江关胜朱仝水浒传中的关云长)(15)


关于《水浒传》与《三国志通俗演义》谁先谁后,罗贯中与施耐庵谁师谁徒的问题,除了关胜这个艺术形象可以一窥朦胧外,还有很多线索可以寻幽抉微,得出个人观点。这些线索所隐含的故事,也是这两大名著的一部分,究竟如何,且容绿野老道徐徐道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