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苏格拉底的申辩》柏拉图带你了解西方哲学史上的核心事件;苏格拉底之死,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苏格拉底主要哲学观点及分析?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苏格拉底主要哲学观点及分析(苏格拉底的申辩1)

苏格拉底主要哲学观点及分析

哲学《苏格拉底的申辩》柏拉图带你了解西方哲学史上的核心事件;苏格拉底之死

@潇洒读书笔记分享-第一部分,共分三部分分享全书:

01 听前思考

作为一个正直而极有名望的哲人,苏格拉底为何会被判处死刑?

苏格拉底的哲学使命和贡献究竟是什么?

苏格拉底为什么甘愿为哲学而死,这一牺牲的意义在哪里?

02 书中金句

我得到这名声,不为别的,正是因为智慧。到底是种什么智慧呢?大概是一种凡人的智慧吧。

我(比一般智者)更智慧(的原因),即我不知道的事,我就不认为我知道。

如所谓怕死,不过就是不智慧而自以为智慧,因为死本是一件自以为知道但实际却不知道的事情。

03 精华笔记:

关于本书:

1. 苏格拉底在哲学史上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2. 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哲学史上的核心事件,而本书则是该事件的核心载体,也是人们用来了解苏格拉底的最重要的资料。

《苏格拉底的申辩》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著作,作者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书中讲述了他的老师、另一位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重要事迹与哲学思想。可以说,不了解这本书,就不会了解苏格拉底。

接下来,我们将从“苏格拉底的审判”和“苏格拉底与哲学”两方面来分享本书。你将听到,苏格拉底为什么受审,他如何申辩,又为什么被判了死刑;你还将了解到,苏格拉底在哲学上有哪些重要使命和贡献,以及他的哲学与政治产生了什么样的冲突。

为什么审判苏格拉底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在雅典被传讯,罪名是“不虔敬”和“败坏青年”。多数学者相信,这两项罪名并不是原告起诉的根本原因,尤其是所谓“败坏青年”,这在雅典的法律中甚至算不上正式的罪名……

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后,“三十僭主”短暂控制了雅典,他们残暴、血腥的寡头统治给雅典人带来了噩梦般的回忆。八个月后,民主派夺回雅典。而将苏格拉底送上“被告席”的,正是民主派的领袖之一——阿努图斯。阿努图斯等人相信“三十僭主”中的部分人物与苏格拉底关系密切,其中一些人甚至就是他的学生。

苏格拉底怎样为自己辩护

苏格拉底说,有神谕称:“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智慧。”于是他感到惶恐,觉得自己并不具备任何智慧,但神又不会骗人,那这神谕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苏格拉底的验证方法是,找到各行各业中最具有智慧名声的人,去观察他们并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他觉得自己证实了神谕——不是苏格拉底太智慧,而是这些人一点都不智慧,只是徒具虚名。

苏格拉底表示,这就是自己在雅典受到人们嫉恨乃至遭受诬蔑的根本原因。而我们知道,现场的陪审团正是由这各种职业的代表组成。

苏格拉底如何被判刑

苏格拉底被判有罪后,根据当时的雅典法律,需要原告和被告各自提出判决方法,然后陪审团成员们再次投票,选择其中的一种。原告的要求是判处死刑。学者们普遍认为,他们的真实意愿并不是要处死苏格拉底,而是希望由他本人提出一个更为合理的判决方法,让陪审团得以接受,比如“流放”。而苏格拉底的支持者们则希望争取“监禁”或“罚款”。

苏格拉底则说,与他最为匹配的惩罚是“罚”他在政府大厅用餐。在当时,这是极少数人才能享有的荣誉特权。但鉴于法律中并没有这样的条款,他愿意选择交罚款。

雅典人被苏格拉底的话激怒了,他们最终选择了死刑。苏格拉底随后拒绝了克力同越狱逃亡的建议,选择尊重法律,平静地接受了死亡。

苏格拉底的哲学使命

西塞罗说:“苏格拉底首先把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寓于城邦之中,甚至引入家庭,用它省察人生与道德,善与恶。”这里的“从天上召唤下来”,并不是形容苏格拉底得到了天启,而是说他进行了“心灵的转向”,不再像更古老年代的那些哲学家一样,总是谈论着“宇宙的本原”、“世界的构成”、“风雨雷电是什么”这些被称为“自然哲学”的东西,转而关注人的德性,追求美好的生活,以及探索恰当的政治伦理。

苏格拉底说,“让我拥有名声的,无非是智慧;哪一种智慧呢?也许是凡人的智慧。”从“无知之知”这个命题中,衍生出了“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和“苏格拉底的反讽”等重要命题。苏格拉底将自己的辩证法称为“精神助产术”。意思是知识原本就存在于人们的心灵中,自己只是帮忙完成接生而已。在后世,黑格尔的辩证法中就有大量苏格拉底的遗产。

愿为哲学而死

苏格拉底愿意为哲学而死,他认为德性远比金钱、名声和荣誉重要,而追求与依循真理就是德性。关于不怕死,他说,“所谓怕死,这正是不智慧而自以为智慧的表现,因为这就是自以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苏格拉底说,大家都不知道死亡究竟是怎么回事,都不能确定它究竟是好还是坏,在这种情况下毫无根据地害怕死亡,本质上就是不懂装懂,是可耻的表现。

苏格拉底说:“逃离死亡不难,逃离邪恶却难得多。”

哲学与政治的冲突

苏格拉底表示,他愿意为雅典城邦献身,并将自己比喻作“一只牛虻”。他说,雅典城邦如同一匹高头大马,因为大而导致了懒惰,需要一只牛虻来惊醒,而自己就扮演了这只牛虻的角色

苏格拉底说,“如果我无意中败坏了青年,法律就不该因为这种无意的过错而审判我,而应该让人私下教育和警告我。如果我得到了教诲,便会停止这些事情。”

苏格拉底守法,是因为他要求自己承担一名公民的义务,这其中包括在被判有罪后接受惩罚的义务;但他同时认为自己作为一名哲学家不该受审,则是因为他所认知的哲学必定是不断向善、不断为人争取美好生活的,所以哲学家虽然也会犯错,但只需要教育而不需要惩罚。这样的矛盾显然不可调和,苏格拉底的死,正是对它最好的注解。

总结

在历史上,苏格拉底常常被用来与孔子、耶稣和佛陀相提并论,他的“无知之知”,有时会被用来和庄子的思想进行比较,他在进行申辩时,为了真理而甘愿受死的气概,又会令人想起孟子的“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苏格拉底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了解了《苏格拉底的申辩》这本书之后,大家应该就有了答案。

事实上,苏格拉底的申辩更像是一场竞选演讲,要求确立哲学在人们心灵中的地位,也要求确立哲学在现实政治中的一些法理地位。在诉讼中,苏格拉底败诉身亡;但在竞选结束后,哲学在之后的世界里渐渐找到了一席之地。正是苏格拉底,为哲学打开了这扇通向人类社会的大门,或者说,为人类打开了通向哲学的大门。

,